「社区建设新型农村」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几点认识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社区建设新型农村」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几点认识。
近几年来,中央先后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决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从2005年开始对农村进行“五化”建设,到2010年农村以治“脏、乱、差”的生态文明环境综合整治,到目前提出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三农”优惠政策的逐步深入,可以说振奋人心,令人鼓舞,从梁家荒村整体搬迁的入户走访,和学习上级的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文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的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它以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标准,让农民主动地到社区购房或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到像城市一样的生活环境。
要充分认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重大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生活后,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向往着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标准和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流动,以城带乡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要求。它不仅改变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必定会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充分认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还存在着观念怎么转变,资金怎么筹集,政策如何扶持等一系列突出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破解。干部群众观点转变难,一是基层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重要意义和内涵比较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思想;二是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建社区了解不多要求的条件过高,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建设新型社区资金筹集难。资金不足问题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其中农民建房资金是最大的困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资金问题是最大的瓶颈。政府财力以及政策扶持资金非常有限,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资金机制尚未形成。扶持政策亟待完善。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审批环节多、费用收取多、运行周期长,在建设用地政策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而社区建设用地受政策制约较大。
积极探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用好政策。国家已经要求为农村宅基地确权,农民自建房屋权属登记发证工作也已经初步展开,积极研究农村土地房屋实现自由流转的政策,使农民能够利用自有财产进行贷款,融资或流转中获得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二要搞好规划,在规划编制新型农村社区时,要坚持与县域相结合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联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设地点,应从减少资源的角度考虑,选择房屋、道路、文化、工业等基础条件好的中心区域,从容易形成经济要素聚集和和生长效应角度考虑,选择增值潜力的中心城区,城区周边地带和交通便利的镇附近,在远离中心的村庄区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及因地制宜的探讨运作模式,要立足产业支撑理念,开展好项目运用和招商引资,解决好群众的后续生活,就业问题,通过科学决策,创新思维,为新型社区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三要多方筹资,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统筹使用危房改造、扶贫整村推进等各类涉农惠民专项资金和土地整理复垦的专项资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等资金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建立政府机关和大企业结对帮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制度,采取以资代补、政府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给社区和农民提供信贷支持。四是要搞好配套。探索行之有效的镇社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方式,完善社区基础配套设施,搞好社区道路、水电管网、天然气、暖气、通讯设施及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标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五是要做到“三防”,一防短期行为,放长眼光,深谋远虑,吃透政策,摸准实情,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套政策管到底,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务实求效;二防方法简单。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入情入理的思想工作,使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社会各界自觉拥护,大力支持,共同推进的工程;三防虎头蛇尾。要充分考虑到建设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复杂局面,做好应对预案,保证整个过程力度不减、步伐不停、热潮不断。六要强化管理。用城市管理的理念指导新农村社区配套,设立群众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群团组织等机构。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七要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就业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要按照乡域融合和产业支撑的理念,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城镇化。因此要培育壮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培育和壮大现代产业,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使农民在流转的土地上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形成一批二、三产业(如昌盛日电太阳能设施大棚等)使农民在当地能够充分就业,同时要探索打通一、二、三产业的渠道,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升值效果,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即墨市普东中心社区管委会主任 徐方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