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编者按:2016年以来,我省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实施,启动并首批试点建设了碳纤维、免疫诊断、智能农机、生态纺织、盐碱地综合治理等5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本报即日起开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巡礼”专题,关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展,探寻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2016年11月,山东省科技厅、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联合共建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按照协议,中心将依托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完整的碳纤维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碳纤维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引领全省乃至全国高端碳纤维技术和产业发展。
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作为我省首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最新进展如何?记者近日来到威海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进行了走访。
记者在园区看到,作为核心功能载体的创研与成果孵化功能区已经吸引近20家国内外知名碳纤维研发平台签约或入驻,入园产业项目已达13个。
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张顺告诉记者,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和威海市科技局等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按照构建“三平台、两中心、一基地”规划,积极探索建立“军、政、产、学、研、金、用”协同机制,着力推进高端研发和成果转化,在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平台创建、研发团队进驻、园区载体搭建、产业项目引进等软硬件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载体建设加速推进 “创新高地”初具雏形
碳纤维是一种主要由碳元素组成的高性能新型纤维材料,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是发展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材料。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体育用品、汽车工业、能源装备、医疗器械、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及其结构补强等领域。目前国际碳纤维市场近90%的份额由日本和欧美所占据,国内碳纤维企业仅占全球碳纤维市场不足5%,且以低端碳纤维为主。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碳纤维产业发展,创新中心落户威海的初衷就是借助威海以拓展纤维为代表的领先全国的产业基础,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聚合全省乃至全国碳纤维领域全产业链相关单位的协同创新,突破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不断壮大。
为整合现有平台与资源,威海市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3667亩的碳纤维产业园,分别布局创研与成果孵化区、碳纤维生产区、复合材料生产区和智能生活配套区4大功能区。张顺介绍,创研与成果孵化区将重点建设“三平台、两中心、一基地”,即碳纤维技术与产品研发平台、产业资源集聚与合作平台、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检测中心、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创新成果孵化与转化基地。这些平台资源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对碳纤维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开展相关研究,增强我国碳纤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碳纤维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带动其下游产品发展,建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相关企业、行业标准,深化对碳纤维生产过程的研究,打造成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提升行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
目前,创研与成果孵化区中的研究院大楼、中试车间和专家公寓已建成使用,初具雏形的碳纤维“创新高地”作用正在凸显。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检测中心正常运行,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于2017年12月由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开始建设。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山东省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威海光威—武汉理工先进复合材料研究院、山大—斯威本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中德环保高性能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中科院—中航制动先进复合材料(PBO纤维)创新中心等近20家科研平台已签约或入驻。此外,创新中心还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成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培训基地,为整个碳纤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斯威本科技大学将把科研设备和优秀人才派驻中心,与拓展纤维开展广泛科技交流与合作,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今年5月8日,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参与研制的科技部863项目“聚丙烯腈碳纤维石墨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威海拓展GQ4522碳纤维(干喷湿纺)产业化技术通过持续改进,相继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首创国内多工位PAN原丝500m/min纺丝速度产业化制备技术,实现了干喷湿纺T700S级碳纤维原丝500m/min纺速产业化制备技术。
在5月10日举办的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参观了光威复材展台,并砥砺光威复材奋力打造自身品牌的竞争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科研“保姆式”服务 打造“创业天堂”
记者在研发大楼3楼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检测中心看到,价值近2000万元的20余台(套)检测设备正在运行,为整个碳纤维产业园内的企业提供检测服务。临港区科技金融办副主任于志强告诉记者,这些设备都是由拓展纤维搬迁至创新中心的,以前只为集团企业服务,现在面向园区内所有企业开展服务。
据介绍,产业园建设伊始就按照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化孵化器理念设计规划。物理空间和载体由临港区管委负责建设,研发、检测等专业技术设备由拓展纤维投资。
“作为创新创业平台,碳纤维产业园致力于打造从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到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检测、回收的完整产业链,陆续引进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和中试、规模化项目,打造研发、孵化、加速、投产的高效服务链。”于志强介绍,园区不仅为入驻科研院所和产业项目提供个性化的研发、办公、生产场所等,还提供中介服务、资本支持、市场推广服务以及融资上市服务等专业化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同时为科研项目提供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聚集全过程完整的服务。包括在孵项目在园区内可以通过专业中试车间来实验,优秀项目可依托拓展纤维等加工区进行产业转化,加速科技成果应用;并通过碳纤维复材产业测试中心等,提供碳纤维领域通用的专业技术设备,降低企业初创成本。
为此,临港区管委还成立了直属事业单位——碳纤维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对入驻的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一对一地提供推进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管理服务工作,其中包括科技、专利、法律等服务。“总之,我们就是要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把园区打造成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区。”于志强表示。
筑好产业巢,引得凤来栖。截至今年一季度,园区共投资4.717亿元,引进了无人机研发和生产基地、山东大学碳纤维实验原丝生产线、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加工中心项目、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高强高模型碳纤维产业化项目、飞牛高分子复材项目、力载双稳态军用通讯设备、两岸环保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项目等13个产业项目入驻,碳纤维产业链加速集聚。
其中,由丹麦株丕特巴赫集团(JUPITER BACH)投资建设的株丕特巴赫复合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落户碳纤维产业园风电叶片生产区。项目一期设备投资4000万元,主要生产风电系统导流罩、机舱罩,达产后年可生产风电系统导流罩、机舱罩1200套,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中科院化学所——航空工业西安航空制动公司“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基地”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航空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应用资源,相关新材料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进行PBO纤维及其他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研究应用,开展碳陶复合材料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研究,进行产业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基地发展。
创新运营机制 协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4月13日,杜善义、徐樑华、魏化震等我国碳纤维行业大咖齐聚威海,出席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理事会成立大会暨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共商碳纤维产业发展大计。
“作为创新中心运营机制的探索,理事会的成立对把握碳纤维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科研及下游应用等全产业、链条式发展起到集聚作用,集聚资源、集成创新、集群发展。”张顺介绍,会议审议了山东省碳纤维创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组织方案,确定了以杜善义院士为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祥宝和俞建勇等7位院士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学徐樑华教授等40位专家为专家委员的“智囊团”。专家委员会将共同研判碳纤维行业发展重大问题,针对中心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团队组建等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会上,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大学等10家单位还签署了《理事单位共建协议》。根据共建协议,创新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可在成员之间共用、共享;成员可联合进行项目申报;创新中心新成果可优先转让和应用于成员单位,创新中心成员的成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进行创新中心成员之间转让;成员单位可以通过购买、合作、并购重组、知识产权运营等方式获得关键共性技术知识产权。
“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运行机构建设,择机发起成立“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法人实体,继续加大和国内外高校院所联合技术攻关力度,重点突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相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速碳纤维集聚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谈到今后工作计划 ,张顺表示,创新中心将通过协同机制,强化园区企业上下游的内在关联和横向配套联合,着力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的碳纤维产业集群。(记者 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