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病例」宝宝手足口病的防与治

互联网 2019-03-05 09:55:04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手足病例」宝宝手足口病的防与治。

一、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通俗一点讲,就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目前,我国已进入手足口病流行期,近些年来,全国手足口病呈现了隔年高发的特点。预计今年手足口病流行的强度将高于去年。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溃疡、疼痛、流涎、拒食、厌食、烦躁不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咽充血、扁桃体肿大、手足心可见皮疹,先为红色斑丘疹,很快转化为水疱疹,皮疹可在一周内消褪,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出水痘”,往往会耽误病情。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分普通病例表现和重症病例表现,普通病例表现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疱疹,有时候也会出现在臀部、大腿内侧、会阴部、膝、肘等部位。同时手足口病的宝宝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重症病例表现主要是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和急性循环呼吸衰竭,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染。比如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大人也会感染引起传染手足口的病毒,由于大人的免疫力强,一般只手足出现疱疹不发烧,甚至无症状,但会成为手足口病致病病毒携带者,进而可能传染给宝宝。如家中有手足口病的孩子,参与护理的大人最好不要接触别的孩子。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从外面回来,最好先洗手,尤其接触孩子食物前一定要洗手。
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普遍易感染。作为家长,如何预防宝宝手足口病?一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洗手液或肥皂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宝宝喝冷水、吃生冷食物;二是看护人员接触孩子前,替孩子更换尿布、处理孩子粪便后均要洗手;三是避免接触患手足口病的儿童,本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宝宝到人群密集、口气流动差的公共场所;四是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并勤晒衣被;五是宝宝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到诊疗机构就诊。对于手足口病的护理,一是由于患儿口腔溃烂、疼痛,故饮食应尽量清淡,以流质食物最宜,避免进食酸辣、燥热、肥腻、难消化食品;二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手足心疱疹不可用未经消毒的针挑破,应由其自行消退,以免感染;三是可适当配合饮食疗法,如以胡萝卜、马蹄、竹蔗煲瘦肉汤或竹叶卷心加冰糖煎水代茶等;四是患儿一旦出现胸闷、气促、疲惫、喜叹息等症状,应警惕并发心肌炎的存在,须即往医院诊治;五是若患儿突然呕吐、颈项强直、甚至四肢抽搐,为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征象,应及时去医院诊疗,以免延误病情。
三、小儿推拿在手足口病中的应用
小儿推拿对手足口病主要作用有清热解毒、安神除燥、平肝熄火、凉血透疹。主要推拿四个穴位:一是清天河水,天河水在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属长线型穴位。推天河水,食、中指并拢,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向心性推之),用力要匀,向前推动不可歪斜,推1000-3000次(5-15分钟),通过推拿,清热解表,安神除烦,泄心火,利小便,化燥痰。二是揉小天心,小天心在掌根、小大鱼际肌交接处凹陷中,属点型穴位。揉小天心,以拇指或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揉之,捣小天心,用拇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揉捣100-500次(1-3分钟),通窍散瘀,安神镇惊,清热明目,止咳利尿。三是清肝经,肝经位于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属线型穴位。用推法,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肝(亦称平肝),本穴宜用清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六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推300-1000次(2-5分钟),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四是清肺经,肺经在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属线型穴位。用推法,自指根向指尖为清肺,推1000-2000次(5-10分钟),疏风解表,顺气化痰,止咳利咽,补益肺气。
一般情况下,被病毒感染后,肌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持续起作用时,就可以避免再被同一种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引起,每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不能相互替代,没有交叉免疫的能力,所产生的免疫力持续多长时间还不明确,因此,得过一次手足口病的孩子,还可以再次感染生病。对待手足口病的态度应该是“不要过分紧张,不要掉以轻心”,毕竟90%的宝宝都是轻症,仅有10%左右才可能是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