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行业上市公司「苗木前景如何」
最近很多人关注苗木行业上市公司「苗木前景如何」,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苗木行业上市公司「苗木前景如何」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焦自龙简介:
焦自龙,1989年生人,2011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现任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为《中国花卉报》特约记者、紫荆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河南省园林绿化协会苗木与花卉专业委员会主任,著有《湖北紫荆》等学术专著,构建了自媒体平台“树木文学”。行业知名的营销专家,职业经理人,先后打造过多个爆款新品种。
哪些苗木产品或企业能称得起“品牌”?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品牌是什么?通俗来讲,品牌就是消费者对某类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比如要买手机就会想到华为,想买空调就会想到格力等。品牌给拥有者带来的溢价、增值是一种无形资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苗木产业竞争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服务提升,知名产品和企业多了起来。那么,中国苗木行业的品牌时代到来了吗?
对此,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自龙有自己的理解。
十年:由疯狂到理性
记者:从业十年,你认为中国苗木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焦自龙:从疯狂走向理性。
2011年大学毕业那年,正赶上美国红枫的疯狂。两三百元引进国内,栽上三四年就卖上万元。从树上剪下枝条,泡上生根剂,插在沙床里,随便一棵没什么成本的扦插苗能卖上二三十元。
焦自龙,1989年生人,2011年大学毕业,先后就职于几家知名苗木企业,负责市场营销、特色品种推广、企业品牌创建等工作,现任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后来推广欧洲小叶椴,有苗圃购入6个品种共计90株大苗作为母树,两三年后就成了国内最大的椴树小苗供应商,每株30元至50元不等,年销售额破千万元。个别小苗圃乘着“东风”疯狂嫁接小苗,年入500万不是梦。利益驱使下,东北的欧洲小叶椴砧木——紫椴卖断档,一群赶去扫货的投资客把酒言欢,深信那是发财日的前夕。
科罗拉多蓝杉推向市场后,还没等多少项目应用,国内籽播苗就早已遍布东北、山东、新疆等地。有钱人豪掷数百万购买蓝杉种子,一公斤就播出10万株小苗,期待每株小苗卖上个一二十元,结果管理不善,死苗成片,血本无归。也有农户顺势而为,两年就开上了豪车。
后来的黄金枫、彩叶豆梨、红花玉兰等基本如出一辙。苗木人一边复述着专家的谆谆教诲“不跟风,不炒作”,一边做梦都盼望着自己的品种能够一夜爆火。打时间差、紧跟大企业脚步、先人一步抢占市场,一方面可以说是参透商机、反应迅速;另一方面也可以定性为割别人的韭菜,吃别人的营销红利。
记者:对于之前苗木新品种炒作的疯狂,你怎么看?
焦自龙:苗木行业的疯狂,站在一定高度来看的话,只是内部疯狂而已,对产业、对市场、对社会并没有创造太多的增值。有人赚得盆满钵丰,就有人赔得倾家荡产,而需求市场还是原来那么大,没能将产品转化成产值的繁荣都是虚假的。所以你看我们的行业是多么不成熟,像个小孩子,今天火这个,明天火那个,哪火哪就有一群人蜂拥而至,恰似今日的网红直播。
这两年,在疫情、楼市、耕地“两非”整治、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重刺激下,行业终于从疯狂向冷静过渡了,人们不再扎堆考察、参展、江湖义气地交朋友了,逐渐开始思考一些事情——还要不要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到底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得到市场认可?未来是否还有我的容身之地?于是,一些人落寞退出,一些人重整旗鼓、再次出发,当然也有一些人固执地留在原地,用老一套思想四处碰壁。
记者:冷静下来的人们有哪些思想上的收获?
焦自龙:大家发现行业逐渐细分,一些昔日的大苗企跌落神坛,不深耕、不扎根、不垂直经营,就很难再有发展。于是,一些苗圃开始专注于大株行距栽植,培养精品工程苗;一些苗圃开始开发乡土树种,选育新优品种;一些苗圃开始做更加精致的造型树和园艺产品。
更多苗圃找准了自己的方向,有做果树的,做水生植物的,做花境盆栽的,做容器苗的,做原生树的,还有专注于各种单品的,大家从原本的扎堆儿状态散开。所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苗木行业聚在一起“抱团取暖”,最终互相燃烧渣都不剩,散开之后满天星光,各自闪亮,百花齐放。
所以,苗企不要一窝蜂地同质化竞争一个市场,基于物种类型和产品形态的丰富,可以创造多元化市场,走出自己特色的“通往罗马”的大路。
记者:都说现在是“剩者为王”,疯狂过后,留下来的企业有哪些特点?
焦自龙:十年来,不断有人才离开这个行业,不断有资本放弃这个产业,不断有政策“捶打”这个买卖,但幸运的是,经过不断地火烧锤砸,剩下的大都是真金足赤,是对这个行业抱有热忱和向往的人,他们不再以发财暴富为目的,而是单纯地想做好自己手中这一摊事而已。
从野蛮生长的疯狂,到日趋稳定的理性,是瓶颈和挫败为行业带来的正向推动。赚钱难度越大,入行门槛越高,这个行业才能越成熟,所以,真正立志做好产业、深扎根这一行当的苗企,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倘若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别人随随便便就能轻易复制的,那这家企业的生命力就是脆弱不堪的,发展力就是疲于奔命的。
一些从业者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园林和苗木的下一轮爆炸式增长上,我认为这无异于“守株待兔”。苗圃当然需要目光长远,但不要始终抱着奇货可居的赌博心态。做好特色产品、搭建好强关联的供应链体系、拓宽盈利模式、不断加强产品质量和配套服务,以成熟苗企的姿态去迎接不断走向成熟的市场,这才是正确“抢占先机”的方式。
瓶颈:理念难改
记者:苗木产业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焦自龙:记得2017年在一次交流会上,有人问我苗木营销最难的是什么,我说是苗圃老板的理念和观点。时隔4年,我仍然坚持这一观点,甚至还认为整个苗木产业的最大问题也都出于此。
苗木产业依附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项目施工管理上。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纯苗圃实现IPO主板上市,有不少苗圃依然是家庭式小作坊,老板一言堂。苗圃老板决定了苗木的品种选择、质量标准、价格体系以及配套服务。
现在的苗圃无论大小强弱,其发展规模、营收情况、市场影响力等还都无法支撑完备的高管团队,很多时候苗圃的研发、生产、销售、财务都掌控在老板一人手里。
苗圃老板不放权,坚信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都能碾压下属,这种封闭的思想直接导致企业不能很好地培养新人。苗企间人才流动频繁,行业内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无法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形成强强互动。
一些苗圃老板习惯财务用自家人,基地用老家亲戚,导致专业人才在企业内受限太多,没有实权,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这也是苗木行业专业人才越来越少的一大重要原因。
纵观行业,那些做得好的苗木企业,老板往往都拥有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以及持之以恒的坚毅品格,无一例外。苗圃老板高瞻远瞩、虚怀若谷,则其事业也将根深叶茂、水到渠成。
记者:苗圃的营销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焦自龙:长期以来,苗圃老板都不是特别重视营销,认为“品种就是一切”“苗子才是硬道理”,缺乏品牌意识,不懂市场经济,一门心思花在品种研究和苗木栽培上。他们不与真正的客户群体接触,不了解市场,不分析销售数据,只管闭门造车,最终生产能力爆表,销售业绩却惨不忍睹。
现在大多苗圃都擅长苗木生产,但能把生产出来的苗木变现的却少之又少。不断投资,看似资产在叠加,稍一接触市场就会发现,让苗圃老板引以为豪的产品,卖出去了是苗木,卖不出去就是柴火。
不少苗圃老板都是生产技术出身,对市场了解不够透彻,在选拔公司骨干时也习惯于从生产技术岗位中提拔,这是一些苗圃产品卖不动的重要原因。对市场有洞察力、每天都跟客户打交道的营销人员,比常年镇守苗圃专注于提升自家产品质量、解决自家苗木病虫害等问题的生产技术人员,或许更能够站在全行业的高度看待问题,懂得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也就更适合担任苗企决策者。
记者:都说老板的格局决定了企业的高度,人才聚集程度决定了行业的水平。苗圃行业人的状态如何?
焦自龙:有情怀、耐得住寂寞、肯持续付出不求快速回报的苗圃老板非常稀缺。不少苗圃老板坚决以盈利为目的,能赚1块绝不赚5毛,缺乏合作共赢的精神,缺乏让利于民的魄力。
价格随意变动,卖不好的时候就急匆匆降价打折,稍微有点起色了就立马涨价惜售。频繁变化的销售政策难以搭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不懂让利于合作伙伴、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让一些苗圃的商业道路越走越窄。
营销影响的多是两年后的业务。销售制度的不合理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当下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在两年后却大概率会加剧显现。
苗圃老板决定了苗木企业的发展,苗木企业的发展决定了苗木产业的发展。
希望行业内能多涌现出一些真正觉醒的苗圃老板,不靠规模和资产争第一,踏踏实实做好品质和服务,做好人才培养和企业管理,夯实特色,受人尊敬,为园林行业输出更好的产品,为社会打造更好的园林。
品牌:如何形成
记者:中国苗木企业品牌如何形成?
焦自龙:随着行业不断细分,业务不断正规,苗木企业的品牌也必然形成。未来优质项目的供应商将主要来自于品牌苗企,而非经纪人或信息平台。
品牌的形成起始于传统销售局面的打破。
传统苗木销售是什么样的?一个项目需要的苗木种类有很多,采购人员需要到全国各地去搜寻,有些品种同规格产品用量大,一家苗圃凑不够量,还需要多家苗圃拼凑。偏远地方的小苗圃更多的是苗农在经营,有的就会出现没有营业执照,不能开发票,不签合同,付了定金有可能不退,发的产品照片可能现场根本没有,规格达不到、散坨或假土球问题频发,出圃后没有任何售后服务。采购方后续再联系会发现对方已经改行或换号了,只能自认倒霉。没有持久的合作,采购方只能不断寻找新的更靠谱的供应商。
当项目方厌倦了这种找苗方式,就将找苗这项工作委托给供苗方。供苗方实际就是高阶经纪人,他手里有需求清单,又掌握了供给端即苗圃苗农的情况,对接一下就可以赚取差价,当然,有时候需要自己垫资供苗,承担验收不过关以及死苗等风险。
当苗企有能力替客户解决目前只有中间商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完全与项目方直接对话时,品牌形成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记者:苗木品牌由哪些要素构成?
焦自龙:品牌形象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和附加服务上。若苗企产品质量,包括产品本身质量和出圃的包装质量,不能达到客户心理预期(好品牌应该超出客户预期),附加服务,包括客户购买体验、售后技术支持等无法弥补质量缺陷时,品牌不仅不能形成,还会被反噬。
产品质量和附加服务是品牌发展的起点。在这个基础之上,品牌若想继续发展,还必须在某一领域表现得格外强大,具备行业上下游都公认的顶级水准。
如新品种选育方面优势突出,每年都能有几个特征明显的新品种推向市场,满足人们求新猎奇的心理;或产品包装一丝不苟,高档精致,产品到场后完美无瑕,满足人们“买椟还珠”的心理;或客户购买体验极佳,合作过一次的客户,即使他家产品价格比别家贵也认准了,就图一个心情愉悦等。
和短视频账户都具有标签或多数明星都有人设一样,品牌也要有一个明显的、辨识度高的特色,让人在接触到相关领域时能够在头脑中第一个想到,并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品牌形成的另一个前提是在客户和大众中具有一定的好感度,这就要求企业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不要做违背公序良德的事,不要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事,不要败坏路人缘和好感度。
品牌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可以特立独行或我行我素,但不能做事无下限。做品牌和做人一样,保持善良,心念苍生,乐观向上,总不会错。
溢价:如何获得
记者:苗木企业如何通过品牌塑造获得溢价?
焦自龙:品牌能够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一个是稳定的客源,即忠实的粉丝和源源不绝的回头客。另一个就是溢价。同一件衣服,加上品牌标识和没加的价格可能相差20倍,差价即是溢价。
目前苗木产品能够借助品牌带来溢价的少之又少,多数苗圃还是紧贴着生产成本在薄利多销,有的甚至赔钱出售。
常规苗木产品的市场价格一向不可控,完全由供需关系决定,缺货时价格水涨船高,“烂大街”时价格一落千丈。
苗圃对苗木售价的把控力度是相当微弱的,主要原因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你有我也有的产品,谁都没有定价权。只有那些我有你没有的,我才有定价权,但定价权不是盈利权,有价无市也很常见。因此,品牌能够为有定价权的特色苗木带来丰厚溢价,为没有定价权的常规苗木带来销量。特色苗木更需要品牌。
记者:定价权如何掌控?
焦自龙:有定价权的产品通常是小众产品,比较稀有,独家或寡头经营,优点是竞争少,缺点是知名度小。因此品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扩大产品知名度,突出产品优势,塑造企业形象,打造有价值、能服众的园林作品。
我认为中国苗木企业现阶段的品牌发展离不开单品推广,以单品形式介入市场,以品种特性来吸引项目关注,逐步形成影响力,获得粉丝黏性,一个单品做好之后再推出下一个单品,为市场不断带来惊喜。
品种营销或将成为苗企品牌打造的捷径。苗企应尽早塑造专属于自己的特色代表品种,使其占据85%以上的单品市场份额,同时不断拓宽品种应用面,扩大品种的需求市场。
时下新优品种较为稀缺,品种替换迫在眉睫,恰是单品发展壮大、企业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阶段过去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发展策略,多品种、全品类发展也可形成较强的品牌特色,占据更加细分的市场。
品牌时代来了吗?
记者:我国苗木行业品牌时代来了吗?
焦自龙:2017年我发表过一篇名为《苗木行业的十大品牌在哪里》的文章,里面有句话说的是“苗木行业有没有十大品牌?这个问题不该由苗圃方回答,而应由真正的用苗方回答。”
时至今日,用苗方在规划设计或采购苗木时,脑海中是否会闪现出几个想要合作的苗木企业呢?我想是有的,行业内还是有一些做得不错的苗企,在用苗方那里留下了比较美好的品牌印象。
要说真正的大品牌已经形成了吗?我认为还没有,各家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头部苗企尚未形成真正的大品牌,整个行业的品牌时代自然也就还没有到来,但我相信那一天早晚会到来。中国的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品牌化是必经之路。
苗企应开阔视野,放大格局,与上游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城市及乡村的发展建设步调一致,专注于为居民带来更好的环境体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正能量,在各自领域不断攻坚克难,提升中国在园林园艺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若是眼界只局限于种树卖苗,则难有更大的发展。
我们与国际顶级苗企、真正的品牌,差了上百年的发展积淀,想要弯道超车,就要付出比别人多出数倍的努力。
文章来源:中国花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