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长群变压力群「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

互联网 2023-02-13 21:09:56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学校家长群变压力群「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学校家长群变压力群「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希望能帮助到您。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这个星期,“家长群”上了好几次热搜。

前两天,江苏一位爸爸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并质问:“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这一硬刚操作的“火力”有多猛?与此事相关的微博话题创造了7.2亿阅读量,引发了8万多条微博讨论。一众人力挺家长,纷纷控诉“血泪史”,不少人也为老师鸣不平。

父母们苦“家长群”久矣。“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还得盯着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老师们也被“家长群”折磨得苦不堪言。家长们要么是在发布了通知后,排山倒海、复制粘贴式的回应;要么是对老师各种花式的要求,“老师,孩子今天怎么样呀?”现实中,不愿配合老师工作甚至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对学校通知置之不理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家长大吐苦水,老师也满腹委屈。明明是家校沟通桥梁的“家长群”,咋就无形间成为了“压力群”?不可否认,“家长群”建立的初衷是好的。通过建群,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起来更方便快捷,家长也能及时知晓学校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情况,而且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从来不是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可以解决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家长群”却变了味: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好好的“家长群”成了畸形的“夸夸群”“攀比群”。个别老师在群里也俨然一副“女王范儿”,不久前,一位家长说了一句“晚上12点你睡觉了,我的孩子还在写作业”,就被踢出了群聊。一位父亲因在家长群回复不积极,在家长会上被老师点名批评,当场崩溃大哭。“家长群”里的通知也让家长们压力山大,有通知家长带着抹布、水桶去班级打扫卫生的,有要求家长为孩子批改作业的。前两天,江西一名单亲母亲因未能按照老师要求批改孩子的数学作业,就被要求写书面情况说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说到底,家长们吐槽的不是“群”,而是学校责任的转嫁和五花八门、应付不来的要求。“家长群”变成“压力群”的背后,本质上,是家校关系和职责的错位。

就拿让家长批改学生作业来说,这一做法确有不妥。去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事实上,一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的确并不能完全跟上孩子的教学进度。而且长此以往,老师会对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缺乏了解,一些孩子也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养成依赖心理。

“退群”不如“善用”,还原家长群的“本来模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需各归其位。

不少地方也已经自立规矩,出台了有关“家长群”的管理办法。比如,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要求微信群内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批评或表扬学生,制造焦虑;10月26日,太原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大连一幼儿园更为明确,直接在家长群中设立9条规定,明确了老师和家庭沟通的时间,并特别说明,切忌在群中发送奉承拍马的内容。

教育本来就不是老师或者家长一方的长跑,而是一场“团体赛”,建立“家长群”其实只是便利老师与家长沟通的一种方式,教育永远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紧密配合和相互理解。只有老师和家长各归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相互分担,培养默契,才能传递好教育孩子的接力棒。

当然,讨论来讨论去,别忘了学习的“主角”——孩子。正如很多网友所言,让老师的归老师、让家长的归家长、让孩子的归孩子,在厘清界限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来源:法治日报(作者:刘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