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到ai:模式创新的终结 产业升级的开始与结束「AI行业」

互联网 2023-02-19 14:55:25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从互联网到ai:模式创新的终结 产业升级的开始与结束「AI行业」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从互联网到ai:模式创新的终结 产业升级的开始与结束「AI行业」,希望能帮助到您。

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用工业时代的思路看互联网,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互联网是报纸等媒体的电子化,顺理成章的最有前途点就应该是门户网站,随后我们就发现其实这理解错的离谱,互联网最成功的企业是BAT,而今天我们在被互联网思维熏陶10几年后习惯性的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去看待AI所可能带来的变化,所以只看到了入口和流量的变迁,而这很可能和2000年时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

互联网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过去15年里互联网几乎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所以如果从细处着眼就根本看不到互联网施加影响的内在逻辑。实际上从这个赛道涌现出来的比较成功的公司身上可以迅速的看到我们的工作生活究竟因为互联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到互联网,通常我们会立刻想到下面这些公司:

1. 腾讯,即时通讯、游戏、金融

2. 阿里,电商

3. 百度,搜索

4. 京东,电商

5. 网易,新闻、游戏

6. 新浪,新闻、SNS

7. 美团,O2O

8. 携程,旅游

9. 360,工具

10. 滴滴,出行

11. 今日头条,信息流

当然还有一些垂直领域的公司,比如爱奇艺等,但即使所有这些公司全部累加起来,真正能让我们记得的互联网公司也不过10~20家。也就是说过去十五年里其实就是10~20家公司在吸引我们的眼球,而这10~20家公司其实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大的类别:

第一类是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空间。在这个数字空间里我们可以看新闻、打游戏、聊天等。腾讯、百度、今日头条等属于这个范畴。第二类则是利用信息流向发生变化的机会,重排生产要素,重构已有的商业模式。阿里、滴滴、携程、美团等属于这个范畴。比如阿里是用新模式重构零售,滴滴是用新模式重构出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互联网的这种重构是由外而内的,它并不改变生产要素本身,但改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方式。比如在滴滴平台上,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但使用它们的上下文变了。这种影响方式是由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性所决定的,互联网实质上改变的只是信息存储和传递的方式。

在互联网上创造纯粹的数字空间和驱动新模式这事双双已经接近尾声,从2017的情况来看,两者最典型的代表分别是直播和共享自行车,但即使对于这两个最特别的明星领域,最疯狂的投资人也不会认为他们可以成就滴滴那样规模的企业。聪明人们琢磨了10几年的互联网,新模式差不多被穷尽了。

所以我们可以讲互联网余势已尽,其所引发的模式创新余势已经。未来商业的主角估计不再会是互联网了。(当然这不意味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不再强大,石油一直不是最近30年的商业主角,但中石油还是很强大)

AI会带给我们什么?

虽然主流互联网公司都是AI的先锋队员,但大部互联网公司很可能集体看偏了AI所会扮演的角色,从锤子的角度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而从互联网公司的角度看基本上什么东西都是入口和流量,但实际上AI第一步所扮演的角色很可能是拉动产业升级,而不是颠覆互联网已有的入口以及流量的走向。

如果把互联网与AI对汽车以及出行的的影响并列在一起更容易看清这种差异:

互联网对汽车以及出行的影响集中体现于滴滴这种平台。滴滴这种平台通过先把所有出租车的位置、使用信息汇总在一起,然后再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输出,最终让人们使用车的时候不是在路边等,而是通过滴滴App来查和约。滴滴事实上做的是信息整合,然后通过这种信息整合拿到了自己的流量和控制权,这两者是滴滴进行变现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滴滴可以影响师傅们的收入,但并不会影响出租车乃至师傅们开车的方式。

AI对汽车以及出行的影响则与此彻底不同,AI与车结合会催生自动驾驶,这会导致一种与过去100多年间汽车既定形态非常不同的产品。这种变化的程度甚至可以类比从马车到汽车,只不过前者更新的是动力系统,而这次更新的是驾驶系统。虽然一旦自动驾驶普及就一定会对人们使用车的模式进行再次颠覆,但眼下的核心点确实是更新车,而不是创造新的模式。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上面两个例子中互联网与AI的不同,那它应该是:互联网驱动模式创新,而AI驱动产业升级。

那这种不同会带来什么影响?

这会带来核心价值点的迁移,而价值点的迁移会挑战一个公司即成的方法论,于是所有成功企业和个人都要再次挑战自己的边界。

产业升级过程中重要的是产品价值,而对于模式创新而言重要的是入口价值,这两者需要的发力点完全不一样。还是拿自动驾驶来举例,自动驾驶第一需要的其实是造好车,并在车本身上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创造毛利率,而不是说把自动驾驶汽车首先看成一个入口。这也就意味着谷歌、百度这样的企业如果真的想做自动驾驶,那更适合先把自己看成一个车企,而不是互联网企业,这样才能真的提高做成自动驾驶的几率,而这无疑会面临各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其中最容易解决的反倒是钱的问题。

AI所能带动的产业升级,显然也不只局限于面向未来的领域,而会渗透到所有与我们生活非常相关的领域,比如摄像头、教育设施、家用电器等。有意思的事情是这里面大多场景下,升级本身都并不体现入口价值,而只体现产品价值。

有差异的还不只是核心价值点的迁移,现在来看这种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也与互联网所带来的模式创新有巨大差异,互联网实际上是to C的领域一枝独秀,而AI所拉动的产业升级则是多路并进状态,很可能从to G乃至to B的领域与to C的领域是同步发展的。从这个角度看有些行业性公司反倒是会获得不错的发展,并收割这波红利。

近来经常被问到如何看待科大讯飞这个公司,我的回答则非常简单:

科大讯飞可以类比的是海康威视,关键点在于讯飞所面对的行业市场究竟有多大的池子,这会最终决定讯飞究竟可以长成多大一条鱼。讯飞现在无疑的在行业市场上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这是互联网企业的盲区,但恰好面临着巨大产业升级机会。至于to C乃至to B to C领域几乎一定不属于科大讯飞。

未来的企业会怎么样?

国外的互联网企业里有一家巨头一直以来的行为非常诡异,这家巨头是亚马逊。

亚马逊是电商起家,但却一直对打造自己的产品非常热衷,先是Fire Phone这样的产品,失败了后毫不气馁继续打造Echo,Echo成功之后是一系列与Echo非常类似的小产品比如Spot。

电商公司持续发力做消费电子产品这事正常来讲是不太合乎逻辑的,即不符合电商的逻辑也不符合互联网的一般逻辑。从电商平台的角度来看,做一款手机无论成功与否其实对平台是毫无帮助,甚至可能伤害和其他手机制造商的关系;从互联网一般的思路来看Echo一旦成功更应该干的事其实是把其内置系统像Android那样推广开来,而不是一个接一个推出自己的产品。用自己的产品获得客户其速度一定是远低于用一个Android一样的系统获取客户的速度。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Google也在按照相同的思路进行跟进,在做这种不太有逻辑的事情,只不过成绩逊于亚马逊。那这到底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还是某种整体战略的反映?

这里可以做一个对未来的预判。假设说未来我们的生活会像《我,机器人》电影里所描述的,各种机器人无处不在,机器人帮我们送快递,救援,运集装箱等,那这种机器人背后的商业形态时什么样的?是一种多层分工的结构,还是说统一由一家企业提供。

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其实是多层分工的结构,做手机的基本上就管做手机,然后各大互联网公司分别提供不同方面的服务。那这种多层分工的结构时面向未来的吗,还是说未来会进行进一步归并,产生出比今天巨头还要大的巨头?

眼下来看,未来的根本趋势很可能是进一步归并,未来的企业更可能的形态是苹果 亚马逊,而亚马逊等少数企业很可能是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不停的在尝试弥补自己的短板。

如果这种趋势是真的,那未来就既不会有纯粹的互联网公司也不会有纯粹的产品公司,有的只是按领域划分的不同的端到端打通的企业。

这背后有意思的事情是各有擅长催生的是联邦模式,而一家独大往往只会催生帝国模式,所以未来的商业形态是很值得探求的一个题目。

小结

2017年AI是极其热的,所以人们会习惯性的按照互联网的思路去寻找爆品,寻找落地点,寻找之后很多人可能会很失望,因为看来看去还是这些东西。实际上AI所拉动的产业升级已经正式启程,只不过节奏与互联网不同。

作者:李智勇,声智科技合伙人&副总裁,微信公众号:琢磨事(ID:zuomoshi)

本文由 @李智勇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