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有几种「中文电影名翻译成英文直译和意译」

互联网 2023-03-11 08:41:48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有几种「中文电影名翻译成英文直译和意译」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有几种「中文电影名翻译成英文直译和意译」,希望能帮助到您。

最近有一个近60年影史的世纪大IP新上了一部电影—《007之无暇赴死》。出于一位顺飞人的职业习惯呢,去看了一眼原片名字—《No time to die》,基于这个系列电影的风格亦或是“詹姆斯·邦德”那风靡全球的独特魅力,这个翻译可谓恰如其分,且极具国人骨子里“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

当然一个好的译名不能“孤芳自赏”,得“货比三家”,鉴于一位顺飞人严谨的职业态度,我分别去看了港台版的译名......(好吧,其实是想当个“乐子人”,两岸三地同一部电影,不同的译名曾是L君的“快乐源泉”。)

(左起)中港台版

从电影以“第七艺术”之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外国电影在中国市场一直保持着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当我们谈论起外国影片时,绕不开外国电影的中文片名,而中文片名翻译的好与坏,会对电影的推广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想必不少人和L君一样,曾经因为不少奇奇怪怪的电影片名而错过不少佳片吧)

一个好的译名对潜在的观众有着积极的吸引力,既要与剧情走向相符,又要保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所以,片名翻译是极大的挑战。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译名要立足于目标受众的欣赏水平,用他们最为熟悉、最易接受的语言来进行翻译,要译得雅俗共赏、形神兼备。电影是一种工业品,但更应该是一种艺术品。

一部电影进入目标市场,必须“入乡随俗”,既要展现文化传播的价值,也要使商业吸引力最大化。一般来说,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会经历三个阶段,即语言转换、文化适应和市场预测。与此相应,指导片名翻译的标准就是语言转换标准、文化适应标准、市场反馈标准。因此,电影译名翻译是一场基于当地语言文化与市场受众的二次创作。

简单地解释一下这段话,就是说:虽然译名让你迷醉,但这是群众的选择。

没有最好的译名,只有更合适的译名。它是人们开始接触影片时当之无愧的切入点。通俗地来说,就是「一切的开端」。

那么当看待电影片名时,我们需要用翻译方法与技巧来支撑。一般来说电影片名翻译有四个方法,直译,意译,归化,和营销翻译。基于以上原则,有些令人大呼“绝绝子”,有些让人直接“憋不住笑了”。

直译

所谓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电影名的原汁原味,简洁高效地向观众传达原片的信息。直译法是电影片名翻译中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最保险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词组与短句的形式。

电影原名:The Artist(艺术家)

(左起)中港台版

电影原名:Annihilation {湮没; 歼灭; 灭绝; <物>(粒子与反粒子的)湮灭}

(左起)美中港版

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首先这个名字就让观众大概了解意思,而且湮灭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物质与其所对应的反物质碰撞后消失并产生高能光子等能量的过程 ,看过电影就知道这是全程贯穿电影故事线的概念,完美。大陆版译名完胜。

电影原名: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 百万富翁)

(左起)美中港版

L君个人觉得港版意译得比较传神,《一百万零一夜》套用的典故就是人尽皆知的《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中大臣的女儿每晚给国王讲一个故事便多活一天的设定,和印度男主角每答对一道题便晋级下一关的游戏环节非常相似。而台版和大陆版的译名普通不出挑,L君单方面宣布这次港版译名赢了。

意译

当影片原名单词或词组与目标词有着巨大的语境差异化时,或者原名所包涵单词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语。这个时候通常采用意译。意译主要从诠释影片故事内容出发,说是“另起炉灶”也不为过,但是必须基于对影片内核充分的理解。意译能够带给观众电影主题突显的作用,同时又兼具本地化语言美感。

电影原名:Inception (开始,开端,初期; 获得学位)

(左起)中港台版

原片名在目标语种没有任何相对应的目标词汇,如果按照直译,观众估计一头雾水。而中文版译名,只要对这部电影有过些许了解,都知道这翻译地是多么形神兼备,堪称经典之作。而港台方面在遣词上不太考究,落了下乘。

电影原名:클래식 (经典)

英文版译名:classic(经典)

中港版译名:假如爱有天意

台版译名:缘起不灭

电影原名:Ghost (鬼)

中文版名:人鬼情未了

台版译名:第六感生死恋

归化

英国出版的《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著名翻译学家Venuti指出,归化翻译法包括六个方面:1.审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原作;2.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目标语言文风;3.使译作顺应目标话语的类型;4.加入解释性的材料;5.消除原文语言中的地域和历史色彩;6.使译文在总体上与目标语言的成见和偏好一致。[1]简而言之,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使翻译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常借助一语双关,引经据典等手法来呈现。

电影原名:Lolita {[人名]洛丽塔}

港台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洛丽塔》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不伦恋。影片中洛丽塔只有14岁,且是亨伯特的继女。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苏轼为好友张先在八十岁时迎娶十八岁小妾所作的一首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电影原名:Waterloo Bridge(滑铁卢桥)

中版译名:魂断蓝桥

日版译名:哀愁

(左起)美中日版

关于“蓝桥”的最早传说即我我们熟知的“尾生抱柱”的典故。《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传说他们相约的地方便是“蓝桥”。苏轼《南歌子·寓意》中“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便选用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坚守。

营销翻译

直白来说,就是为了让电影更卖座而进行的翻译。无论基于何种翻译理论,无论翻译成何种形式,只要能更卖座就怎么进行。哪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翻译。所以此种翻译也叫没有底线的翻译。也叫“开心翻译”,顾名思义,开心就好。

电影原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赎回)

中文译名:肖申克的救赎

台版翻译:刺激1995

(左起)美中台版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翻译。《肖申克的救赎》在美国上映之初票房是想当惨淡的,台是在1995年引进的。在94年,台引进了一部《骗中骗 /The Sting 》,这部片台译是《刺激》,当时在台取得了很高的票房。为了让《肖申克的救赎》也能有高票房,就翻译成了《刺激1995》,讲白了就是蹭热度来抬票房。不过确实也奏效了,《肖申克的救赎》一举打破台当年的票房记录。当然话说回来,当时的台宣发是赢了,但是这个翻译名也是被永远钉在影名翻译的耻辱柱上了。谈及电影译名笑话,它必定绕不过去的高峰。

在此也点名批评一波,《霸王别姬》 翻译成《Farewell My Concubine》—《再见,我的小娇妻》。

结语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电影译名既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可以把两岸三地的人文环境体现得淋漓尽致,感受汉语文化里的多元性的价值。

无论是何种译法,各有千秋。内地、香港、台三地的电影译名,都出现过经典之作,也出现过满满槽点。然而正是因为有两岸三地不同的译名,才能碰撞火花,迸发生机,于同一枝头绽放出别样的花。(听懂掌声!)

最后给大家看看L君的欢乐源泉。猜猜下面是哪几部电影?评论区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