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市场「不良资产处置行业」

互联网 2023-03-12 16:03:52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不良资产市场「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不良资产市场「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2年是较为关键的一年,我国进入了“十四五”发展时期,各项工作都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稳步开展。从基本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特别是上海,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新冠疫情继续呈现出散发性延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何时才能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状态目前来说还具有不确定性。对不良资产行业来说,不良资产行业在本年也是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新冠疫情对于经济领域的影响持续加剧,很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经营出现了困难,直接结果就是无法偿还贷款或者债券本息。这导致近年商业银行不良余额持续上升,违约债券也有一定幅度增加,部分大型企业债务危机四伏。特别是在房地产政策影响下,房地产企业危机不断,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防范化解这些不良资产一直是决策层高度关注的事项,提出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在当前形势下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其实并不容易,宏观与市场环境早已不同于几年前的情景,在高度不确定性中前行可以说是不良资产从业者在2022年的一个共同感受。

从全国信用债方面来看,2018年至2019年的民企违约潮、2020年超市场预期的“永煤事件”、2021年发酵的“恒大事件”及持续发生的城投主体非标瑕疵事件,导致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情绪不断扩大,我国不良资产供给增多,AMC市场容量上升。银行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房地产市场的偏冷,多数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流动性收紧的风险,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所下滑。截至202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2.85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为1.73%。另外,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始终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也面临“多点开花”的情况,而国际地缘冲突更加剧了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银行不良贷款规模、非银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规模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从不良资产市场规模来看,目前全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已经接近3万亿级规模,从银行来源、区域分布、资产类型等结构性特征来看差异性较为显著,而且非银金融、非金等不良资产市场增长较快,多样化特征显著,表现出较好的市场空间。从不良资产市场参与者来看,持牌机构数量也有了小幅增加,这也加剧了行业竞争,加上许多民营和外资的纷纷入场,市场的竞争程度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总体来看不良资产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市场形势的变化也对资产收购及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不良 投行”和“金融 产业”为特征的策略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行业发展的诸多情况需要进行系统性分析与总结,对于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从不良行业格局上来看,全国性AMC仍是不良资产处置主力,但面临不断加剧的行业竞争,需探索业务模式的突破;地方性AMC立足于地域优势,正在寻求差异化发展策略;银行系AIC专注于市场化债转股,经营范围仍有拓展空间;外资AMC加速进场,成熟的外资机构将带来新的活力。此外国内民营机构也在持续发力,对不良资产出清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第一部分 宏观背景

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杠杆攀升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速不断放缓。2012年以后GDP增速整体放缓,2017-2021年GDP增速呈持续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消费支出增速呈下降趋势,尤其2021年增长率为负,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下降了0.1个百分点,从2021年末的62.2%降至62.1%;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幅度较大,上升了4.1个百分点,从2021年末的154.8%上升至158.9%;政府部门杠杆率小幅上升,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2021年末的46.8%增长至47.2%。

二、不良资产持续暴露,供给增加

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企业面临去杠杆、去产能等严峻挑战;疫情影响下,实体企业经营受到重挫。企业不良资产加速暴露,金融类不良贷款也加速浮现,这均为不良资产行业发展带来了空间。

一)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升高。2020年9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约2.83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达1.96%,不良贷款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不良贷款处置需求将持续释放。

监管鼓励银行加速关注类贷款确认不良,不良资产规模有望继续上升。2018年银监会发布通知鼓励银行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100%纳入不良,2019年再发函鼓励银行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截止2020年9月关注类贷款3.83万亿元,预计20%~30%转入不良,提供不良资产增量约8000亿元。

二)非银金融机构

非银金融机构也成为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来源,信托业是风险集中地。强监管要求下信托业整体受托资产规模有所下降,但信托业风险项目数量和规模持续上升,2019年末风险项目个数总计1547个,规模达到5770.47亿元。

三)实体企业

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资产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仍居高位,在工业企业去杠杆的整体政策环境下,债权资产面临难以收回的风险。2020年10月,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累计达到16.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9%。

四)政府部门

地方政府杠杆率居于高位,隐性债务问题短期难以解决。2012-2014年,城投债发行量上升明显,地方政府加杠杆趋势显著。受监管措施影响,2014年后城投债净融资额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19年左右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城投债净融资额又有所反弹。到2020年Q3,地方政府杠杆率达到25.6%。AMC及民营企业可参与平台债务化解,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补充。

二、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现状

一)行业特点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不良资产的供给具有典型的逆周期性。当宏观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活动活跃,不良资产占比一般会下降,不良资产的供给也会相对有限;当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不良资产占比上升,不良资产的供给相对充足。此外,经济上行阶段,收购的不良资产价值持续上升,企业进入收购资产的派发期,利润水平上又呈现一定的顺周期性。此外,由于该行业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调节作用,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管控,且涉及的资金金额大、业务内容复杂,因此,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准入门槛较高。

二)行业格局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已建立完整的生态圈。上游主要是不良资产供应方,包括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中游是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其中全国性AMC、地方性AMC、银行系AIC和外资AMC可参与不良资产一级市场的收购、二级市场的处置和流转,其他非持牌机构则只活跃在二级市场;下游是投资于不良资产包的相关机构,包括上市公司、私募基金等。此外还有许多第三方服务机构,包括评级公司、律师事务所等。

1、全国性AMC主导市场,第五家全国性AMC成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相当数量的中国国有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或经营压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显著增加,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应运而生。1999年,国家设立了四大全国性AMC——中国信达、中国华融、中国东方、中国长城,此后全国性AMC先后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阶段和全面商业化阶段。全面商业化进程中,第五家全国性AMC横空出世。2020年3月17日,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第五家全国性AMC。本次AMC牌照落地为自1997年后20多年内首次。

三大业务分布中,全国性AMC继续聚焦不良资产处置主业。根据已上市的中国信达、中国华融年报披露,其业务分部包括不良资产经营、金融服务、资产管理与投资(中国信达2019年将资产管理与投资并入金融服务)。其中,不良资产经营仍为各公司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在不良资产处置分布中,全国性AMC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不良债权资产业务(收购经营、收购重组)和债转股业务。

不良债权资产业务面临地方AMC竞争,收购经营业务收益率下降。随着地方AMC加速进入市场,不良资产的收购成本上升,中国信达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的内含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中国华融在相对低位波动。收购重组类业务收益率有所回暖。该类业务主要适用于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能够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解决暂时性的流动性困难。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公司重组类不良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实体企业传统融资渠道的重要补充。2020年H1中国信达月均年化收益率9.1%,相对于19年同期增加0.6个百分点,中国华融自2018年起有上升趋势,2020H1月均年化收益率8.6%,同期增加0.1个百分点。

面临宏观环境的变化与行业竞争的加剧,全国AMC需探索更优的业务模式。地方AMC的进一步开放和外资AMC的加入使得不良资产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的疲软一方面增加了不良资产处置的业务来源,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盈利空间。对此,全国性AMC应当充分发挥其资金优势和经验优势,在传统业务、尤其是非金融企业的收购重组和债转股业务中,充分挖掘企业和资产价值,完善定价机制。此外,全国性AMC也在逐步探索其他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如不良资产证券化,这或成为其业务持续增值的新动力。

2、地方AMC

从2012年左右开始,不良资产开始出现在各类中小商业银行、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以及钢铁煤炭等资本密集型实体企业中,即不良资产规模总规模不断扩张但是结构逐渐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特征。面对如此规模巨大且分散的不良资产,四大国有AMC难以妥善解决,因此专注于区域内经营,处置本区域内规模有限且分散的不良资产的地方AMC应运而生。2014年7月,银保监会批准5家省级地方AMC成立,自此地方AMC正式走进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并成为行业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底,经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地方AMC共56家。从地区分布来看,各省/直辖市(除港澳台)均有一家地方AMC,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有2-3家地方AMC。而由于地方AMC只经营本省内的不良资产业务,在现在的市场格局下,经营地域划分非常明确,地方AMC在省内面临的竞争对手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

3、银行系AIC

为降低企业杠杆、减少银行不良贷款,2016年,我国开启了第二轮债转股。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和《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暂时困难,且具有可行的企业改革计划和脱困安排的企业实施债转股。但此时上一轮的债转股主力——全国性AMC已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不同于第一轮政策性债转股阶段,无法完全承接银行的不良资产;地方AMC限于其地域和规模也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债权质量的优化急需新的债转股机构出现,银行系AIC应运而生。

AIC设立门槛高,我国现已有的五家AIC分别由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全资设立。背靠五大行使AIC拥有大量的企业账户资源,在发现高负债但具发展潜力的企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此外,某些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也相继宣布拟设立资产投资公司。

2017年五大AIC成立以来,总量持续扩张,净利润稳步上升。从最新披露的数据看,相比2018年的总量,除交银AIC外,其他四家AIC资产规模均已增长200%以上。净利润方面,2020年上半年,农银AIC实现净利润3.25亿,同比增长20%,其余四家AIC在2020年上半年创造的利润已超2019年全年。

4、非持牌AMC

非持牌AMC是指未经银保监会设立批准的从事不良资产收购与处置业务的机构,主要包括:(1)由民间资本成立,专门从事不良资产管理业务,如一诺银华、海岸投资、文盛资产等;(2)大型企业集团设立,以处理企业集团内部不良资产为主,如三一重工旗下中鑫资产;(3)从事不良资产清收、并购重组等业务的民间拍卖机构等。非持牌AMC不具有批量受让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资质,因而在不良资产一级市场参与度较低,而在二级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5、外资AMC

2020年,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增添外资新军。2月,全球知名投资管理公司橡树资本的全资子公司橡树(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工商局完成注册,成为中国首家外资AMC。7月,香港新创建集团控股子公司,即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参与海南省范围内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工作,成为首家港资控股的地方AMC。

外资加速进场,挑战与机遇并存。外资AMC落地意味着外资金融机构可直接参与不良资产收购的一级市场,一方面,外资机构凭借其成熟的不良投资经验、较强的经济实力、较低的资金成本优势,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相关机构业务造成冲击,加剧行业竞争;另一方面,外资AMC可以为国内不良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国外先进的资产管理、投资和资产处置经验,以提高相关机构业务管理水平和资产处置能力。

第二部分 不良资产市场面临机遇与挑战

对于特殊资产投资来讲,需要关注五个问题,一是处置不良资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不良资产处置队伍建设,三是房地产企业破产问题,四是债权与优先权市场问题,五是我们配套制度的完善。

一、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不良资产加快增速,这种增速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比如最近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中美贸易战等对国内经济影响很大,还有国际经济形势也在下行压力中等。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们企业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投资者信心下降,催生出一定规模、持续增长的不良资产市场,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总之,中央讲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我们需要将理念与手段结合起来,共同扭转经济衰势。这些手段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共同作用掣肘经济增速放缓。其次,现在是“三期叠加”时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国经济这么大体量,不良资产规模较大是常态现象,即便中国经济好,也会有庞大的不良资产。

其次,AMC在不良资产处置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20世纪80、90年代大规模处置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四大AMC应运而生,扮演着稳定器、救火队、金融风险防火墙的角色。据悉,到2020年传统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规模将达到4.8万亿元。这一轮的不良资产处置上,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很多地方AMC,为处置不良资产积累专业人才队伍。此外,还有PC、专业秃鹫基金以及券商是很重要的一只力量。但是,现在可以说AMC、基金、尤其是私募基金、券商面临很大调整,今年四大AMC做的不良资产量都不大,每家才做100多亿。这么大量的不良资产,应该处置更多。但四大AMC资金投入比较少,说明AMC在不良资产处置上信心不足、意愿下降,面临很多约束,包括市场约束、投资生态环境的约束、自身能力不足的约束等。

二、专业的能力与人才储备

现在对处置不良资产专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懂得宏观政治、经济,微观的不良资产业务,也要懂得很多方面,懂得法律、不同的法律,懂得管理,要求是全才,要求我们不良资产处理的专家队伍是综合性人才。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处置不良资产不同,他们的专家只要处理专业问题,但在中国需要懂得更多的人才,需要对不良资产特别资产前期的识别、审查、尽职调查,有很好的识别能力,在不良资产处置中有很强的把握能力、府院协调能力、融资、经营、营销的能力,还要有维稳的能力。

三、房地产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置较为复杂,尤其是土地资产

房地产行业的现状是不良资产比较多,相当一批开发商因为各种原因在陆续爆雷,而且还在加速中。房地产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置非常复杂,因为从法律上说就涉及到很多法律关系,如投融资法律关系、合同法律关系、民间借贷法律关系、非法集资法律关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建筑工程承包法律关系等等,利益主体非常多,不仅有我们看到的房地产开发商和放贷的金融机构,实际上有购房者,住房消费者,还有后面的利益参与者。比如,拆迁户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工程开发商均卷入其中,还有规划、环保、工商、税收、劳动、水电、消防等各种问题,是一个非常综合、复杂的领域,涉及到如何处理各种法律关系。

四、债权与优先权市场的问题

要尽快形成一个债权市场,包括普通债权市场,优先债权市场,违约债市场,债转股市场。如违约债就应该是能进行交易,高风险的债券在国外有着较为成熟的处理机制。这几个市场中特别关注优先权市场,但在我国存在制度供给短缺的问题,谁都想有优先权,破产法、合同法、税收征管法、物权法、海商法等有法律竞合问题。现在合同法、最高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等关于购房消费者建筑工程承包商优先权的规定,与破产法优先权是冲突的,2020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民法典草案,民法典中的债法更加复杂。大家认为债法被合同法取代了,有合同之债,实际上还有侵权之债、婚姻家庭继承之债等,债与债的关系更加复杂,民法典颁布后,我们破产法学界要积极应对。为什么英美法系没有民法典,因为债的关系一直在变化中。文章《有关债市的几个法律问题》讨论了关于债市的基本问题,也涉及到民事诉讼法、证券法、公司法等不确定的地方。所以我想这是我们面临的第四个问题,如果不良资产不能处理债权市场的问题,特别是优先权市场的问题,投资人进入的意愿不强。很多不良资产的投资,就是如何看待这个企业的资产与权益,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退出问题较大。

五、配套的政策支持

不良资产梳理与处置需要地方政府与法院的支持,也需要一些政策支持,否则不良资产处置会打水漂。我们的税收政策,如土地增值税问题,重整企业股权变更问题,信用修复问题,失信名单复权问题,涉及到市场监管、税收等部门,如果我们地方政府没有跟进,就是很大的问题。

第三部分 上海不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一级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上海金融机构不良率较低,一级市场供应量有限

上海市不良资产的一级市场供给方主要是银行,近年来得益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强、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余额和不良率较为稳定,不良贷款率常年维持在1%不到,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

截止到2021年年末,上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不良贷款余额为772.2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1%。

从目前的来看,上海市的不良资产供应量虽然相比于我国其他省份仍偏少,但是从2016年以来随着整体不良贷款率的不断上升,为上海不良资产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上海地区银行业出包债权总金额约在100亿元规模附近徘徊,总体供应量趋于稳定。但这样的一级市场供应量相对于在沪持牌资产公司的激烈竞争下,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的现实问题。

1、一级市场资产包价格较高,严重挤压不良资产行业盈利空间

近年来,上海地区资产包价格逐年提高。据不完全尽调,银行抵押类债权资产包成交价介于债权本金的7-8.5折之间,打折空间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明显不足。更有屡屡成交接近“行业天花板”的价格出现,例如2020年,某四大行上海分行资产包中标价达到了本金的95折,上海某股份制银行资产包拍出的价格甚至超过了债权本息,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2021年,这种情况依然在延续,例如,2021年5月大连银行上海分行关于上海焕虹贸易有限公司等10户不良债权资产在京东网的拍卖,起拍价1.85亿元,通过多达110轮的竞价,最终才由某AMC以2.122亿元摘得。

上海不良资产一级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于作为资产出让方的银行来说是巨大的利好,这也导致部分总行在外地的银行积极来沪营销,将异地的资产与上海资产组包来上海市场营销,从而获取上海不良资产市场的高溢价,例如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等。

2、上海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价格高企的背后逻辑

上海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价格高的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国有AMC之间的激烈竞争,上海地区有九家持牌资产管理公司(包括长城上分、长城自贸分、华融上分、华融自贸分、信达上分、信达自贸分、东方上海分、睿银盛嘉、上海国资),由于持牌AMC不仅有处置指标,还有市场占比等考核指标,从而导致在参加银行竞拍时,会在保证底价的同时互相竞争加价,直至底价被不断抬升,从而提高了银行的预期;二是不良债权对应底层资产的优质性及较强的流动性,由于地处上海,许多底层资产本身的价值更容易为二级市场参与者所识别和追捧,而网络交易平台等各种丰富的手段和充足的各路资本介入更为上海地区的一级市场价格提供了保障,上海地区整体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十分活跃。

(一)二级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上海来看,近几年来上海不良资产二级市场尤其是非持牌AMC机构发展迅速,市场趋于活跃,投资者数量快速增加,参与主体更为多元化,许多外地资产管理公司也来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模式和交易产品也更加多样。上海二级不良资产市场行业呈现出市场门槛低、开放度高、参与主体多、主体规模小等特点。在众多的参与主体中,非持牌AMC是整个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市场中承上启下,提升了二级市场的活跃度,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态势。

1、市场依然活跃,但活跃的非持牌AMC机构数量有所减少

根据A资产网站(www.azichan.com)债权成交数据统计,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债权转让公告显示的上海地区债权成交总数为110条;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30日,债权转让公告显示的上海地区债权成交总数为69条。总体而言,上海地区债权转让市场仍旧保持相当的活跃度。与此同时,结合草根调查分析,我们却发现2020年以来在上海地区交易频繁的非持牌AMC机构(扣除持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有所减少,机构转型或者跨出上海区域向其他省份发展成为倒逼的出路。

2、投资者出现亏损或者潜在亏损的风险

从二级市场来看,上海地区不良资产二级市场开始呈现出“收益大幅下降、经营风险加大、投资热情减退”的趋势。经过多年市场化竞争,不良资产的处置收益大幅下降,有些资产包出现亏损或存在潜在亏损。

3、二级市场未来存在传统债权收购类资产来源不足的严重问题,亟需其他业务配合

上海地区不良资产二级市场传统供给包括银行和四大AMC(主要是长城、华融和信达),2021年A资产网站(www.azichan.com)数据表明,四大AMC债权转让仅仅占了很少的份额(69条里的4条),未来在四大AMC回归主业、聚焦不良资产业务后,该资产源头将会进一步收缩,单纯的债权转让规模会进一步缩减。二级投资机构也在积极拓展其他不良资产参与方式,包括与银行对接单户出包(从而不需要走AMC渠道)、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金融租赁、证券公司等)债权转让、二级市场机构之间互相转让,或者通过资产重组、破产重组、资产收购等方式参与不良资产市场。

第四部分 上海非持牌AMC发展现状及积极作用

不良资产非持牌机构通过与上游供给方、中游服务商紧密合作开展不良资产业务,再通过灵活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在整个不良资产市场中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1、从股东背景来看

根据公开的信息,上海非持牌AMC的股东主要出身于私募、律师所、四大AMC、房地产开发等相关行业。可以看出,产业系的股东背景具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在资产评估、业务方向、法律尽调等方面均能起到积极作用,企业也能在不良资产处置与投资业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具有资金属性的股东背景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在不良资产收购中具有较强的溢价能力,往往也能形成较大的资产规模。

2、从资金来源来看

从资金来源来看,非持牌AMC主要分为三类资金的参与者。一是以自有资金参与不良资产业务,既不募集资金也不配资。二是以自有资金作为劣后加配资或分期付款的模式参与业务,该模式目前为主流模式,例如绿庭投资、文盛投资等均采取这种方式。尽管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进行了商业化转型,但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交易壁垒尚未完全打破,上海非持牌AMC机构需要在四大AMC购买较大体量资产包时大多数仍需要采取分期付款或配资购买的方式。三是募集资金(或基金)的方式,主流的包括鼎一资产、鼎晖投资等,该类投资机构通过募集险资、券商资金等资金设立基金,进而以基金方式参与不良资产业务。除采用基金直投模式外,不良资产投资基金还可以作为母基金,采用FOF(Fund of Funds)模式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资金量,实现更高的收益回报。

3、从人才队伍来看

从部分披露信息结合草根调研来看,上海非持牌AMC的人员团队中本科占比60%-80%,研究生占比20%-40%,其中经济学、金融、法律专业人才较多。同时大部分人员都有银行、四大AMC、拍卖行、律所、法院等行业的从业经历,整体行业进入门槛不高,但是深耕行业需要较强的团队资源储备。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短板有资金、技术和人才三大内部制约因素,而这三个因素中,资金和技术其实都是随着人才去转的,有什么层级的人才团队,就自然可以找到相应层级的资金与技术去与之相匹配,人才是唯一机动的要素,尤其对于不良资产行业,专业技能以及个人资源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上海非持牌AMC尤其关注人员的专业性和资源优势。

4、从业务偏好来看

传统的不良资产投资机构聚焦在抵押类债权,抵押类不良资产收益较为稳定,回收情况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受外部宏观环境以及暴力催收整顿影响,信用类不良资产回收率有降低趋势。

除此之外,上海地区非持牌AMC机构还会积极关注权益类、实物类和其他类不良资产,对不良资产出清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权益类不良资产涵盖金融机构形成的商业债权及衍生的债权、实物、股权和其他不良资产;非金融机构因经营困难,拟对外转让或自身认定为非主业的、低效的、存在瑕疵的、已经发生或存在价值贬损风险的各类股权和收益权、债券和股票等证券类资产,专有技术、专利和商誉等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收费权等各类权益类不良资产。实物类不良资产包括由于技术工艺陈旧落后、产业升级换代、市场更新变化等原因导致价值贬损或存在瑕疵的各类设备、房产、在建工程、运输工具等实物类不良资产。其他类不良资产主要是指有充分证据证明已经发生价值贬损或潜在价值贬损风险较大的其他不良资产。

第五部分 结语

对于经济整体及各行企业而言,经济上的困难显著增加,但是对于逆周期的不良资产行业来说,可谓是迎来了新的机遇:海航重整方案及华夏幸福重整方案的圆满落地、恒大流动性危机开始从个案隐性到局部显性、个贷转让试点办法开始试行、信托公司开始尝试与不良资产行业专业机构合作处置风险资产等,不良资产行业出现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而经济的下行,使得资产价格不断被低估,不良资产投资者在优质资产的获取成本上可以有较大降低空间,经济压力下,更多的企业出现经营困境,也给了不良资产投资者获得优质企业股权的机会。

当前宏观市场环境下,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以往简单的打折、清收、再出售处置等传统处置方式已经不符合当前市场期待,也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综合运用并购重组等新的资产处置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企业“重获新生”,无论对于债务企业、债权人还是市场整体来说都是更加有益,不仅能促成困难企业脱困发展,而且也能实现各方合作共赢,从而为我国的金融转型升级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