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力集团 陈雪强「得力集团陈雪强」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得力集团 陈雪强「得力集团陈雪强」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得力集团 陈雪强「得力集团陈雪强」,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2年4月下旬,北京南三环的百荣世贸商城,得力展示中心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上货、清点货品,和顾客交流。敞亮的入口处,王源的大幅海报分外显眼。展示中心C位则是得力与火影忍者和中国航天的系列合作产品,以及得力自主研发的数码打印机。
“得力办公,办公当然更得力”,这句广告词国人并不陌生。但更多人在这里得到的惊喜不仅仅来自于眼花缭乱的文具产品,而是发现自己网购的许多产品竟然都是得力旗下的品牌。包括运动品牌安格耐特、办公家具得力普乐士,以及个性化办公文具纽赛等。官网信息显示,创建于1981年的得力集团,目前已经拥有9大品牌、24个产品类别,在所属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销量规模。
而在此时的得力集团杭州总部,得力集团CEO陈雪强正在为“大国品牌”计划的推进设定节奏,怎么定义如今的得力是第一个课题。
精品人物访谈视频栏目《产业领军者》连线得力集团CEO陈雪强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得力目前是家什么样的企业,那应该是一个‘文创科技型的企业’,这是未来我们想要呈现给外界的。”陈雪强说,成立四十年后,得力早已不仅仅是“文具”。
得力的转型在过去十几年间一直在进行,业务边界也在不断拓展。陈雪强认为:“只要找到了得力,就可以找到企业所用到的各种场景下的物资”,这句话并不夸张。
已被反复论证的商业进化史证明,能否“化危为机”是决定一个企业和品牌能否做强的重要因素。对得力所在的大文教用品市场而言,国家推行二胎三胎的人口结构红利并未到来,疫情和双减等多重影响却相继来袭,这个行业发展的并不轻松。2022年初,国内传统文具厂商破产的消息继续传来。
但与此同时,素质教育、政府电商采购和科技兴国的产业转型孕育着新的机遇。在嗅到政策与市场红利孕育的百亿级风口后,得力果断重构了自己的产业构架。陈雪强说,过去十年,得力做电商、做出口、自主研发数码打印技术、做儿童益智产品、做精品工具、和日本办公家具品牌合资,针对新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不断推出新的解决方案,从未停止突破。
数据显示,目前,传统办公文具在得力业务中的占比已经从此前的80%降至不足60%,而新业务的占比随之上升。同时,在受疫情侵扰的近三年中,得力依然延续着十年十倍、三年翻番的增速,2020年的营收达到380亿,继续保持百分之二十几的增幅。
2021年,在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得力宣布新使命战略。陈雪强表示,下一步战略重点是品牌和电商网络的国际化建设。“现在是很好的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正在积极把握。”
十年之间:踩住风口打开百亿市场
在陈雪强的定义中,2009年—2011年是决定了得力企业格局的转折节点。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CEO 陈雪强先生
“只聚焦做传统的文具,也就是原来观念中的笔、本、书包等,这部分的需求量不会再扩大。尽管国家在鼓励二胎三胎,但现在生育的意愿是在下降的,所以这个需求群体应该说不会扩大很多”。陈雪强表示,虽然凭借个人消费品时代率先打造的品牌红利,得力在传统办公文具用品市场的号召力仍很高,但得力很早就想要撕去单一的“文具”标签,因为消费环境已经改变,这个标签既是优势也是束缚。
2009年,得力在行业里率先展开大规模品牌宣传,开始上央视、请代言人,做线上线下的传播,所构建起来的品牌红利直至今日依然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2011年,得力迎来更具决定性的改变。在国内电商起步初期,意识到线上商业形态潜力的得力迅速成立了电商业务团队。时至今日,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多个电商平台中,得力在各细分品类中的市占率都遥遥领先。布局早、团队培养得早,让得力率先分享了电商红利。
同样在2011年,得力打开了业务规模快速扩大的新入口——B2B业务。这一年国家开始力推政企采购的电商化,要求央企把低值易耗的办公物资做整合进行电子化采购。
“得力2011年在行业中率先跟各个央企展开对接,从零开始,团队从一个人发展到现在有2000多同事。”陈雪强回忆那段创业期称,随着中国政企采购的高速发展,得力的政企采购业务也从0发展到去年突破100亿。回头看,陈雪强感叹称,“这项业务是对我们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踩准了时代的风口”。
第三个风口来自国家层面的科技产业转型。“中国的科技型企业要做自己的技术,推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产品。”陈雪强称,得力快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包括针对各种办公场景的解决方案。“不管是激光打印、喷墨打印,还是考勤、存储以及智能会议系统等产品,目前在中国的自主可控领域中,得力也算和华为、联想等企业在同一个阵营中”。
除了传统办公用品和文具,目前得力增长最快的三个新业务领域是B2B业务、数码打印、精品工具,这一新产业结构已经重塑了得力的增长曲线。
B2B市场的打开,也让得力对消费人群进行了重新定位。目前得力基于两个消费群体展开整体解决方案的产业构建:一个是基于B端的政企用户,一个是学生消费群体。
对于看似萎缩的学生群体业务,陈雪强认为只是需求改变了形式。“疫情对我们是有影响,包括‘双减’,学生对文具的使用场景相对少了。但是我们要看到,随着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相应地新产品开发也要跟上。所以这些年我们在得力的益智类产品上投入较多。”
陈雪强乐观判断称,只要找准了不同的需求点,任何企业都可以在不利的环境中找到很好的增长,这取决于企业自身对市场的理解和创新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B端的企业级采购越来越趋向于电商化,但对于以学生为主的C端消费领域,便利的线下触点仍是最主要的消费场景。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批发模式,得力的线下网络实行分销制,目前位于各个城市的分公司已达130家,合约经销商达到13000多家,零售终端数量则超过了10万家。为提升终端响应效率,得力近年来进行了分销渠道的数字化升级。
得力打印机的破与立
“打印机国家队”的口号,让得力打印机站到了聚光灯下,也成为得力自主研发实力和科技含金量的代表。
2018年,得力一举推出40多款打印机产品,包括国产品牌始终缺席的激光打印和喷墨打印主流产品。凭借超低的打印和耗材成本,得力打破了国外品牌对这个领域的垄断,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激光、喷墨、热敏、针打等全系列打印技术的企业。过去两年,结合中国在智能互联应用上的优势,得力又推出了云打印、远程打印、漫游打印等创新产品,对用户痛点进行了针对性解决,据悉,得力多款喷墨打印机将于近期上市。
得力激光、喷墨等打印机全阵容
打印机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和专利密集型的行业,同时也是高附加值行业。国外品牌在该领域深耕多年,要想打破壁垒并不容易。“得力在全球找了很多的工程师,凝聚全球智慧攻克很多技术上的难关,突破很多专利。”陈雪强表示。
产品在手,陈雪强直言:“我们可以替代国外品牌的份额,提高自主国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这个空间很大。”有行业调查指出,未来几年,中国普通家庭打印机的消费会呈现三位数的增幅。
打印机技术背后的研发团队和精工制造能力,也是得力打造“文创科技型企业”的重要筹码。目前,数字智能化的竞争已经在大办公教具领域展开,围绕着硬件产品如何实现智能化,得力在中央研究院下面成立了智能研究所,在研发投入也聚焦在了智慧办公和青少年益智类产品上。
“大国品牌”的思考
科技如何赋能品牌?新的消费业态中,品牌如何焕新?有着强烈开创意识的陈雪强从未停止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
2021年,在得力集团40周年之际,陈雪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得力推出了全新使命: “创造美好产品,服务全球用户”。其中“创造美好”分别对应创新、精工制造、高颜值和高品质。而在服务全球用户中,陈雪强强调,“让中国科技走向国外,尽管这个事情很难,但我们应该做。”
“得力的品牌国际化征程应该说走了将近十年时间,之前更多是产品出口,说白了就是帮国际品牌做贴牌。但我们认为做到得力这个程度,应该有勇气和底气走出去了。”陈雪强介绍说,得力在十年前开始国际化布局,从东南亚、中东、北非,一路做到了东欧、西欧、北美市场。目前得力在全球已经建立了22个海外分支机构,超过130国家有品牌代理商,在一些市场已成为头部品牌。接下来,通过跨境电商的搭建,得力希望实现在国际市场的弯道超车。
与全球化新使命相呼应,得力宣布展开“大国品牌”的品牌升级计划。外界首先感知到的是“数字化、高端化、年轻化”的品牌转型动作。除邀请杨澜代言办公产品外,得力签约王源作为得力文具的代言人,并实施了快闪等新潮营销,展示得力的科技创新产品,示好年轻消费群体。
“要承担大国品牌之重,就一定要在品牌上、科技创新上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在全球影响力上比肩国际一流品牌。”陈雪强解读说。“目前得力在转型,慢慢朝生态型的企业构建,就是让更多的创新产生出来,同时未来更多地和外部创新团队展开合作。”
就目前来看,得力所做的创新并非“闭门创新”,自主研发和全球合作在双线并进。在家具上,得力和日本普乐士公司展开了合资,后者在设计和精工制造上全球领先;此外,针对消费分层和升级的需求,得力推出了针对年轻人的个性创意品牌——纽赛,而这个品牌是由韩国、日本、德国三国设计团队共创的。
得力个性化办公文具-纽赛系列
围绕品牌和科技创新展开的升级是全方位的。通过国际顶尖的咨询公司展开合作,得力对集团组织进行重新调整,变得更加生态化,目的是通过事业部制让更多的年轻职业经理人变成“小老板”,让他们自己在这个细分领域中做强做大。
事实上,“大国品牌”计划的背后,深藏着陈雪强在得力二十年征程中不断积累的思考。“这些年感触和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营造好的专注的文化,专注于思考消费者的需求,而非基于企业端去思考;一个是创新的文化,一直与时俱进的在不同阶段展开创新和调整,这两点非常重要。”
在陈雪强看来,以上两点基因之外,得力展开产业的构建和大国品牌构想同样是时势使然。“在当下的外部环境中,不管是商贸型的企业还是品牌型的企业,都要重新再做思考,未来应该如何在这个外部环境下去做成长,去做发展。”
刘晓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