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分拣蔬菜「蔬菜分拣一月能挣多少钱」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仓库分拣蔬菜「蔬菜分拣一月能挣多少钱」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仓库分拣蔬菜「蔬菜分拣一月能挣多少钱」,希望能帮助到您。
4月12日夜,苏州高新区中环集团物流园的蔬菜配送区,这里被称为蔬菜保供“最后一公里”的“第一接力棒”,也是深夜里最繁忙的地方。
85名分拣工熟练地将蔬菜分拣、包装、称重、贴标、冷藏,再通过冷链快速发往下一站。每天18个小时,紧张而忙碌,坚守而不懈,上演了一出震撼的“人世间”,保障了苏州人的蔬菜供应。
跑好第一接力棒
6小时分拣1万斤
晚上6点钟,天色渐黑,中环集团物流园蔬菜配送区灯火通明,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3000平方米的加工区里布置了8个分拣台,80名分拣工人根据工序将蔬菜分拣、称重、包装、贴标;5名物流工将蔬菜从卡车上卸下送往分拣台,再将分拣打包好的蔬菜成品送进冷藏库中。
每个人都专注在手上的活儿,热火朝天且紧张有序。
“每份蔬菜别忘了要比规定重量多一点。”
“茭白的根部要去干净。”
......
今年65岁的龚建新是物流园的负责人,虽然已到了退休年龄,原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但因为疫情,他挑起了蔬菜保供的担子。每天晚上,他都会来到蔬菜配送区现场查看生产进程。
龚建新
这里是蔬菜配送中转站,更是蔬菜保供“最后一公里”的始发站。来自山东、安徽、苏北和苏州本地的30种蔬菜每天都会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这里,经过分拣加工为成品后,再通过冷链车送往苏州的蔬菜电商平台。手机前的你在网上购买的蔬菜,有可能就是来自这里。
“每天要加工2万多斤蔬菜,有1万斤蔬菜都是晚上到达,要保证第二天的供应,就要组织人手赶晚班,加班时间基本在6个小时。”龚建新说,苏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为了保证蔬菜供应量和菜品,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蔬菜配送区。
看苏州记者在茭白分拣区看到,分拣工将每一根茭白的根部切掉,再剥去所有的外皮,擦拭掉污泥,新鲜肥美水灵灵的茭白成品就分拣完成了。加工好的茭白还需要称重,按照每份300克的规格包装码放好。
“净重规格是每份300克,但要让工人将每份茭白的实际称重保持在320克左右,因为到了第二天,菜品表面的水珠可能会沥干,重量会缩减。”龚建新说,在疫情期间,菜品重量和质量更不能放松。
苏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龚建新每天也是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每天6点准时到达物流园,和工人们将蔬菜装上车,随后再组织好工人开始一天的生产,一直到凌晨1点才能回到家。
“确实累,但蔬菜不能停,生产更不能松,接下来还要再扩大产能保证供应。”龚建新坚定地说道。
他介绍,物流园区还将再投入100多万元,腾出部分区域,将蔬菜配送区扩大到5000平方,将每天的蔬菜加工量提升到6万斤。为了保证货源稳定,龚建新和蔬菜产地的供应商签署了保供合同,实现专菜专供。
“在疫情期间,作为一名苏州的企业主,更是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跑好蔬菜保供‘最后一公里’的第一棒,将更多优质是蔬菜送到市民的餐桌上。”龚建新说。
保量更保质
一位藏族老兵的执着
晚上8点钟,大街上行人逐渐减少,但物流园里更加繁忙。满载着蔬菜的冷链货车陆续开进园内,停靠在蔬菜配送区。还有前来拉货的小卡,等待着装货。
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手上分拣的蔬菜也在不断地变着样。胡萝卜、生菜、黄瓜、青椒、白菜......整齐地码放在冷藏库里,越堆越高。
在分拣区里,工人们的身上已经渗出了汗水,但手上的速度并没有慢下来。
其实,这80名分拣工有一半人都是从当地招募的临时工人。原来,本轮疫情发生后,龚建新为了保障蔬菜供应,向当地招募分拣工。
“当时担心大家不敢来,但是招募通知发出去没多久,就有很多人报名,有党员,有退伍军人,很多都是年轻人,有时候每天要干10多个小时,他们也扛下来了。”龚建新感慨地说道。
在现场,几名藏族分拣工引起了看苏州记者的注意。和大家一样,他们都在忙碌着手中的活计。
在第八分拣区,35岁的金珠尼玛正在分拣大蒜头。只见他将一颗蒜头拿起来后,再用手指轻轻一捏,就判断出大蒜是否坏掉。再用剪刀剪去蒜头头部,通过露出的蒜头查看有没有发芽。
仅4秒钟,一颗蒜头就完成了分拣。这样熟练的动作让看苏州记者很是好奇。
金珠尼玛
“我原来在部队里当了5年兵,干的就是后勤,这方面很有经验。”金珠尼玛笑着说道,“大蒜拿在手里轻轻捏一下,有空心或者软的就表示坏掉了。大蒜在春天容易发芽,就要特别注意不能将发芽的大蒜装到盒子里。”
这看似简单的操作里原来还有这么大的智慧。
“我们其实是分拣生产的第一把关人,要是让老百姓吃到变质的大蒜,那就是我们的失职。”金珠尼玛说道。
其实,金珠尼玛刚到苏州才两个多月,和他一起来的还有5名藏族老乡。在前段时间得知招募蔬菜分拣工时,他和老乡们都报名参加。
“若有战,召必回,这是我们退伍军人的誓言,苏州有了疫情,我们肯定要出手帮忙。”金珠尼玛说,“祝愿苏州早日取得抗疫胜利,到时候欢迎大家到我们西藏老家去玩。”
在各个分拣区,都可以见到不少忙碌的老年人。他们很多都是来自东山当地的村民。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分拣加工的蔬菜,有不少就是来自自家的农田里。
“我家两亩地,都种了菠菜,一亩地能产1000斤,自己留一点,其他的都拉到这里来了。”今年63岁的叶龙珍阿姨一边忙活一边说道。
“有力出力,有菜出菜。”叶龙珍阿姨笑着说。
震撼与感动
成就艺术家笔下最美速写
夜里9点,苏州刮起了风。根据天气预报,苏州大部分地区将迎来8级阵风,伴有降雨。气温降低最适合入眠,这座城市也在慢慢入睡,但蔬菜配送区还是犹如白天。
“太震撼了,太感动了,这就是我们艺术工作者最好的创作素材。”在蔬菜加工区的一个角落里,艺术家许文吉刚刚在现场完成了一幅速写。
许文吉
许文吉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作品中,他用笔墨将现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定格了下来,“为了保证苏州的蔬菜供应,很多的普通人都不分昼夜、紧锣密鼓地忙碌着,这就是苏州在特殊时期的另一种生活场景,也是我们团结抗疫的精神所在。”
许文吉来自山东青岛,为何在这特殊的时期来到苏州呢?其实,他已经在苏州待了近半年了。
原来,去年11月份,许文吉来到苏州拜访朋友。行程结束后,准备去西安时,得知西安出现了疫情,便在苏州留了下来。临近过年,当他准备返程回青岛老家时,青岛也出现了疫情 。一直到今天,他便住在西山的工作室。
“这也是我和苏州的缘分,我在这里慢慢地沉下心来,去观察这座城市,和这里的生活。”许文吉说道。
苏州本轮疫情发生后,抗疫和保供也成了许文吉的关注点。“很多人都穿着‘大白’,都不认识,但是他们在深夜路灯下坚守的身影,就是这个社会的安全感。”
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让许文吉产生了创作的思路。采访当天,他带着笔墨画纸来到了中环物流园蔬菜加工区。“躲”在了一处不显眼的角落里,开始了他的第一幅作品的创作。
“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艺术工作者也要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我想用画笔记录下苏州的抗疫故事。”许文吉说道。
说来也巧,当他得知龚建新扩大蔬菜供应产能后,也通过电话与山东老家的朋友取得了联系,将老家的蔬菜运到苏州来。
“青岛在疫情期间也受到了全国各地的帮助,如今苏州需要帮助,我也要出一份力,让家乡的蔬菜支援苏州的抗疫。”许文吉表示。
记者手记
忙碌到当天夜里12点钟,在完成了分拣、核对和清理工作后,物流园蔬菜配送区的作业才停止了下来。东山的村民们也踏上了回家的厂车,住在附近的分拣工也骑着车往家赶。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这一天的忙碌在谈笑间仿佛消散了。
身影在路灯的映射下渐行渐远,记者也感受到了许文吉所说的“安全感”。
最近不少人问记者,苏州会“菜荒”吗?在保供采访中,这也是记者最关心的问题,不论在中环物流园蔬菜配送区还是在南环桥批发市场,亦或是大型商超,主要负责人都是坚定地告诉我们:“不会!”
来看一项权威数据——目前,全市蔬菜库存量超过1万吨,是疫情前日常储备量的两倍,粮食、肉类等重要民生物资储备充足,能够满足市民生活需要。
有信心、有决心、有底气,这是苏州保供人的担当!
请相信,苏州不会“菜荒”,也请您别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