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说的od是什么意思「hr与od的关系」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hr说的od是什么意思「hr与od的关系」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hr说的od是什么意思「hr与od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OD,意为组织发展(Organisation Development),在人力资源体系上了三支柱的组织当中,通常在专家中心(COE)扮演着组织顾问的角色。由于许多人对OD这个角色仍充满迷思。
下文会结合我个人的理解和实践,谈谈OD在组织当中的定位,核心胜任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方法。
1. OD的定位:OD是什么?
首先,OD在组织当中的定位是什么?这一点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进程当中,其实可以有一些调整,但OD一定不要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OD是组织的一只眼睛:洞悉全局,陪伴业务,促动变革。
我曾经在一次行业分享上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好的CEO未必是一个好的OD,但一个好的OD是一定可以做CEO的。
多数情况下,OD在建立了人力资源三支柱的体系当中会被划分在专家中心(COE)里,较大型的组织的业务部门可能也会设立自己的“小COE”,来支持BP更好的结合人力策略去落地业务策略,向上执行COE的职能,向下执行BP的职能。
根据业务的需要,BP有时也需要具备OD的一些核心能力来支持业务打出更好的组织策略,也就是我后文会提到的“三个核心能力”。
扩展一点来说,OD的定位可以定义为四个核心角色:
1. 组织现状的洞察者
2. 组织变革的促动者
3. 组织效能的推动者
4. 组织场域的维护者和建造师
首先说说第一个角色:组织现状的洞察者。
OD作为组织发展的专家,需要为HR团队和业务提供专业的组织视角和解决方案,来为业务战略的长期经营和发展保驾护航。在二十一世纪的商业环境里,不确定因素有很多,不再有一个适用于所有组织的组织策略和工具来让组织获得成功。
在VUCA时代,未来组织会越来越灵动,越来越需要创新力和灵活性。所以在提供策略之前,OD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组织诊断。
所谓组织诊断,就是利用组织诊断工具,如深度访谈,问卷,人才评估,业务复盘,通晒,共创等能够用数据呈现事实的方法来进行组织现状的评估和分析,此为“明线”,是可分析,可数字化的一个方式。
但光有数字是不够的。
作为一名OD从业者,我喜欢把组织比作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有它独特的场域,有器官,有血液,有细胞,有梦想,还有智商和能量。而OD做的事情,就是和业务一起滋养这个生命体的能量(我喜欢比作组织的“身心灵”,身:组织结构,心:组织人才,灵:组织文化),并且能够将能量转化为行动,去链接更大的系统,从自我,到他人,到产业,到社会,到生态。
所以,组织诊断还有一条“暗线”,就是去“感知”这个生命体。在我之前的公司,从业务leader,HR到行政都有一个习惯用来感知组织场域,掌握团队的状态,叫做“走楼”,放松而敏感的去各个不同的业务线和支持部门的工位走一圈,然后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感知到的能量,往往能发现很多在会议中难以呈现的关键问题:
为什么每周一和周三这里这么安静?
为什么每个人的神情都偏严肃,气氛低迷?
为什么明明是绩效评估季,大家还能气定神闲?
晚上要通宵上新项目,为什么大家反而很兴奋?
嗯……我好像闻到了一点儿火药味,是怎么回事?
所以,OD一定要有感知场域和调整这个场域的能力。根据明线和暗线的诊断结果,来确定解决方案:基于现在的业务战略,这个场域需要得到怎样的滋养?是资源不够吗?是能力不足吗?还是需要进一步推动组织文化来提升团队士气?
OD要同时兼顾个人,业务和组织的发展进程,还要适配组织当前和未来的变革方向。
所以,OD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艺术活。
说到组织场域,我想先聊聊OD的第四个角色定位——组织场域的维护者和建造师。
组织场域的调整不单单是从让“员工干的爽”这个层面去出发的。它固然重要,作为一个渴望看到他人成功的人,更是我从事OD行业的热情所在。
可构建场域的目的除了让组织里的人干的爽,还要干的出成绩。
这里就要提到OD的另一项核心工作:组织治理。
组织治理首先要从业务角度出发。许多公司在每年的固定时间点会召集核心管理者召开战略会议,通常会确定一个长期战略(如5年计划,10年计划),然后逐步进行拆解,到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度目标;再定期进行回顾和复盘。在战略目标确定以后,各级的业务管理者就会逐级、逐层地进一步拆解目标,制定策略和“打法”:从愿景,到战略,到团队目标,到个人目标。
OD的使命就是确保组织有这个“能力”去实现这些目标,最终帮助组织实现愿景,帮助个人实现自我。
组织战略确定以后,OD就需要参与组织设计:
基于这个战略目标,我们需要怎样的组织阵型/组织结构?
基于这个框架的假设,我们需要放什么样的领导者来领导怎样的一个团队?
这个人我们现在有没有?还缺点什么?
组织现在/未来有没有这个能力来让这个组织阵型产生最大价值?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或者合适的人最后并不合适又怎么办?
这些都是OD需要去提出的问题。
接下来谈谈第二个和第三个角色:组织变革的促动者,和组织效能的推动者。
为什么说是“促动者”和“推动者”,而不是“发起者”呢?
这里要再讲讲我对HR这个职能的理解。
很多组织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尤其还在执行六大模块的组织,都会简单粗暴的把组织划分为“利润中心”(业务)和“成本中心”(财务,HR,运营等),这是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经典的管理模型。
但是,把员工当做成本而不是人才的组织就不是一个生命体,而是一个工厂。
我在组织中实践U型理论时就见到过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各个部门各自为战,愿景形同虚设,部门间沟通效率极低,许多很小的问题都要升级到CEO那里才能够得到解决。这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把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的KPI,以此来获得组织承诺的回报,而没有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和组织愿景的角度去沟通和行动。
在一个卓越的组织当中,这些现象出现的频次会少很多,原因不是流程更完美,而是每个人对自身的定位和假设有所不同。
组织和人的发展是每个人的事情。组织场域和组织文化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绝不是HR部门提出一个假设,所有人就理所应当的相信这个假设。文化都是在每天的工作行为里产生的。事易做,人难策,组织里最难的往往不是做事,最难的往往都是做事的人。
组织文化绝不是墙上一个个雄心壮志的文字,也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这些文字背后一个个的故事,故事是发生在每天的工作里的。同时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身在组织当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把组织作为一个视角去考虑。HR的使命是为组织和人才的发展搭建这样一个支持系统和平台,而不是自己吭哧吭哧在前面死干,这样的话,即使有苦劳也很难有功劳。而老板作为一个组织的精神领袖,需要在组织变革中站出来做一号位,员工才有信心和理由去相信文字背后的故事。
所以OD是组织变革的促动者,发起者是CEO。
HR圈子里流传一句话叫“做事不由东,做死也无功”,作为提供专家视角的OD,可以提供建议,但执行和落地的决策必须由老板发起,否则只能说明这个项目还未到它开启的时间。
组织和人一样,都有一个发展的进程,你会看着一个组织逐渐壮大,或者是逐渐消亡,很多干预手段是需要OD去等待一个正确的时机去进行干预的。
一个深陷流沙里的人,他并不知道下面是什么的时候,看见你在沙坑边上想各种办法救他,他会无动于衷,甚至觉得你大惊小怪的可笑,这个时候有人从下面告诉他,你丫赶紧上去,这流沙吃人!他才会着急忙慌的喊救命。
所以,回到我刚才那句话,OD既是技术活,也是艺术活,你想帮助深陷泥潭的人,他也得伸手才行。
同理,提升组织效能首先是业务leader需要去考虑的事情,业务和HR一起来做,才能让干预的效果最大化。而这一类的干预,我们称之为:组织赋能。
关于组织赋能,有很多的策略和案例,在此怕扯太远,就先不多做赘述了。
总结
OD是组织的一只眼睛,是转化系统和让系统感知系统的催化师。OD的价值首先是业务价值,更深一层是组织长期经营和发展的价值。OD的使命是支持业务战略落地的同时,滋养组织能量。OD的关键任务是:组织诊断,组织治理和组织赋能。
2. OD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让OD在组织中不可或缺?
我们先来聊聊刘备。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50岁之前的刘备,自黄巾之乱开始,用三个词就概括掉了:战败,逃亡,投奔。
而且每次逃亡都是兄弟失散,将帅奔逃,妻小被俘,当阳之战连儿子都差点儿丢了。按说刘备根红苗正,为人正直,礼贤下士,脑袋瓜够聪明,人缘不错(去徐州陶谦让徐州,去荆州刘表托荆州),左右又有关张赵屡败不弃,还有罗贯中有意无意添加的主角光环,为什么还是郁郁不得志呢?
即将进入知天命的年纪,刘备这个心怀抱负的男人究竟缺了什么?
这个答案在刘备46岁时遇到诸葛亮开始逐渐有了答案。
我们这位蜀国的皇帝,就缺一个OD。
如果把刘备的建国史放在今天,就是一个孤胆英雄的创业血泪史。试想一个民间CEO,创业,失败,打工,又创业,又失败,又打工。如此坚韧之人,如果有个有志有谋的副手,还有什么事做不成?
诸葛亮不仅是个谋士,更是个治国大家,这点在蜀国建立以后可见一斑。所以诸葛亮就是一名好OD。
讲到这里,应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组织需要OD了吧?
因为在愿景变成现实的道路上,需要有人站在一个系统的视角来帮你对内治兵练马,对外链接造势,更需要有人从业务非常容易忽略的角度(盲点)—— 组织和人,去将战略落地,不偏离航道和价值观底线(为了长远目标的实现)。
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兵(人),马(组织),仗(“师出有名”、业务目标),略(策略,打法)。
而一个卓越的OD,在这里就需要把握两个字:听、玩。在U型理论的变革过程中,倾听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部分。
U型理论的创始人Otto Scharmer博士说:
“
倾听是当今社会最容易被忽略的领导力。
”
我曾经非常热衷于在组织内部设计关于深度聆听的工作坊,其原因就在于正确的聆听比正确的表达要重要的多,就好比让你从理解一个人还是控制一个人之间做选择。真正的聆听让问题能够不攻自破,让你问对问题而不是给予一个总是正确的答案。要做到真正的聆听,必须要充分的打开自己的思维和心灵,放下由自己过去经验所带来的判断,而这一项能力,是大多数领导者乃至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一项能力。而在充分的倾听和感知以后,你还要“玩”。
对一个热爱组织发展工作的人来说,OD真的是非常好玩的一个职业。
尤其在类似于互联网这样运营节奏非常迅捷的组织里,就要敢于去玩,敢玩就等于敢失败,而智慧往往不是在成功中产生的,而是在失败中产生。
如果有一个允许你经常失败的组织,就毫不犹豫的爱上它吧。
几年前我在朋友公司里带过一个社会大剧院的工作坊,社会大剧院作为U型理论里经典的组织变革工具,目的是为了能让系统的场域显性化,让系统里的人能够“看见”系统。当时有一个学员问我:看见的目的是什么?当时一下子真的问住我了,静默了几秒钟后,我告诉他:看见本身就是目的。
OD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每个在组织当中的个体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更大的系统。
当我们身处一个系统当中的时候,我们是很难觉察到自己和系统的状态的,甚至一不小心连自己和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搞不清楚。就好比谈恋爱,你爱一个人爱的死去活来,但在旁人看来,你仅仅只是当局者迷。
个人如此,组织这个庞大的生命体亦是如此。
3. 成为硬核OD,你必须具备的三个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