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产品思维「如何实现智能制造」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运用产品思维「如何实现智能制造」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运用产品思维「如何实现智能制造」,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文作者复盘了自己的科技周边产品研发和设计的过程,并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对其展开了分析说明。主要分成6个步骤:业务分析、产品分析、结构设计、产品设计、后续策略和产品升级,供大家一同参考学习。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But gold will glitter forever.”
——尼采
故事的起端,其实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当一个在互联网浸淫了4年的产品经理,开始反思这4年的经历时,他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特别强的成就感,虽然参与了一些在外人看来十分光鲜的项目,镀了一层光环,但是回头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过成就感和满足感。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进入互联网 制造业,用互联网思维赋能其他行业。
去往制造业,其实真的是偶然,一个长期关注着科技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其实一开始我是悲观的。互联网人和年轻人的物联网和消费电子,基本上远观就是一片红海了吧。小米、美的、华为、格力and so on,基本上都是某一品类或者某一类目的头部。
不过为什么还是制造业呢?“人的成就感来源于两个方面:创造与毁灭。”作为大国之基的制造业承载了强国的基础,中国的工业已经逐渐领先于世界,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消费品类也就更广泛。追求精神的愉悦也就更加的直接了,而真正优秀的人是善于在沙砾中挖掘金子。如黄峥、张一鸣之类的都是在当时大家普遍唱衰某行业的时候,找到了某一点并逐渐做大做强的。
话说回来,制造业的产品经理投身人士,说实话不在少数,罗布斯、小牛李一男、蔚来李想等等都是值得膜拜的大佬。那么现在能挖掘到什么比较好的机会和如何在沙砾中淘金呢?
接下来我就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来分析我们的科技周边品牌——Inviolabs的整个产品研发与设计的过程。主要分成以下6个步骤。首先,必须向大家说明,制造业的产品打造不像互联网产品设计可以给你A/Btest,你的每一个细节和略微调整都是人民币,允许你试错的成本几乎为零。
业务分析—我的产品细分赛道是什么;产品分析——产品主要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用研、需求分析、需求评审)结构设计——产品整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框架体系(产品方案设计、产品架构体系)产品设计——我的产品的用户喜好倾向和设计的自我个性(产品风格、视觉设计、假设检验)后续策略——产品在市场中会收到怎样的认可(产品预期、运营卖点、营销策略)产品升级——市场反馈与产品更新升级(原先产品方案的升级方案、用户倾向)01 业务分析——我的产品细分赛道是什么对于一个从零进入到制造业创业的人来说,选品类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市场趋势、有无巨头、实现难度、是不是一个刚需,海内海外的市场环境如何呢?这些问题都切实的摆在了面前。于是我们排布了所有的我们能做的品类和产品(to c),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呢?
在这里呢,业务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案来进行分析,一个是供给端,一个是需求端。
供给端决定着产品生产的顺畅度、产品质量的优质程度和产品后续更新的可行性。需求端决定着,当你选择你的用户是a或者b时,他们到底对你认不认可。首先从供给侧来看a)利好政策、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全球3C产品行业高速发展,2018年全球主要3C产品出货量达39.3亿台;同时,中国电商交易额逐年增长,3C产品线上渠道销售占比不断扩大。
b)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产品性能的追求,中国3C产品消费持续升级。2018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中,中国企业华为和联想占总市场33.3%的市场份额。
c)随着大数据和5G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应用,带动3C产品进入发展快车道,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大数据将成为电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3C产品厂商应积极布局5G新风口,迎接3C产品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d)中国的快充技术从5w—100w发展仅用了8年,技术的快速进步,促使着产业的完善和升级,为打造3c科技周边品牌提供了极强的技术基础和产品趋势。
简单来说,随着大数据和5g技术的发展,3c产品需要随着技术升级向前进步,而作为3c重要的组成部分,配件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
然后从需求侧来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消费行为逐渐成熟,用户的消费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男性视角,数字生态社区文化更加成熟,更集中化的男性玩具更受用户的喜欢,新科技和新技术是男性的时尚和浪漫,女性消费的可持续性也持续变广。数字营销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融合趋势十分明显。
消费者对于文化IP与消费电子的融合更有兴趣,即我为我喜欢买单。打造一个优质的品牌是具有挑战,但又具备极强的价值货币的事情。
简要总结,大概原因也就有如下几个,其实也很好理解。
第一,市场大和发展趋势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各类电子产品的覆盖,“万能充”时代开始了新的文艺复兴,电子周边消费会有更刚性的需求;
第二,短期趋势明朗、技术成熟。苹果设备的开放性,带来了新的替代性增量;充电周边的技术相对成熟,进入门槛不那么高;
第三,消费者的逐渐成熟,数字化营销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消费是男性的时尚成为共识。
简单来说就是,市场需要,我们能干,用户需要。
于是大家就开始了对此的正式起步。
02 产品分析——产品主要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用研、需求分析、需求评审)
“我们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我们是能把螃蟹吃的更熟练的人。”以此自勉。
首先,选择的赛道是科技周边,那么科技周边包含的其实就相对宽泛了。冰箱贴、手袋、钥匙扣、杯子、雨伞、杯垫都能算科技周边,那么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呢——充电器和数据线和充电宝。那么这是怎么来的呢?
故事要从之前的经历谈起,在我做产品经理的时候,认识了一些投资经理和公关公司的朋友,他们的日常多以出差为常态、经常性的空中飞人或者高铁达人,而且设备还非常多,电脑、ipad、主用手机、备用机、switch、耳机、按摩仪(放松用的),摆出设备大概就这样的。一堆设备、一堆线,有时候线还会缠绕,让本就劳累的心里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另一需求,他们大概都患有手机电量恐惧症,手机或者其他设备没电其实是非常焦虑的,因为工作的繁忙程度不允许有太长的断线和失联。于是乎到处找充电,带着一堆备用充电成为了他们的常态;回顾一下过去,我们会发现智能手机的耗电量其实是非常大的,持续性的使用4-6小时基本上就能完全消耗殆尽,充电有需要2-3个小时,完全的耽误日常工作和生活。
那这时候,我们其实大概能提炼出了几个需求:
一个好的充电器,能够cover不同设备的充电(兼容性);充电器要有持续性快速充的能力(性能强);充电器要足够的便携且安全,不易划伤其他设备;备用设施要做好,有快速替代方案;充电线要易收纳,不要缠绕;产品设计好看美观有科技感;产品要安全和质量保证;那么在这些过程中,哪些是优先级最高,最应该先满足;哪些是重要但是并不是特别着急的呢?
考虑到使用场景,如果要给一下几个做一个排序的话,那么2>1>3>5>4>6。但是这个排序是不是对的呢?这时候你其实很难用数据去判断。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候就需要完善认知过程了。
03 结构设计——产品整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框架体系(产品方案设计、产品架构体系)
上面,我们分析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刚性需求和一些软性需求,从例子中一点一点挖掘,去考虑他们的人设、他们的场景、他们的需求,不难发现。他们的刚性需求在普通用户中似乎又变得不一样。
如果说是仅针对这一类人群,那么这个设计无可厚非、按照兼容性、性能强、便携安全、实用稳定、时尚美观设计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产品一定是大众的产品才有更持续的生命力。
那么普通人的需求,或者说没有那么硬核场景的我们是怎么样的一个场景呢。回到我们具体充电的场景,我们会在家里、会在公司都放充电器,而且设备其实没那么多,大概率也就是一个手机、一个电脑,多一点的再加一个ipad。我们的充电虽然有时效性的需求,但是也没有那么着急。
有时,玩游戏的时候,手机玩着玩着没电,用着苹果5v1a充电,慢慢熬也能过去,不过就是操作体验差了点,也能过去。
这时候,你是不是发现,这个产品的需求是不是变化了?那当我们选择做产品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
单一的产品是无法满足需求的,这时候制造业的设计就需要产品线的概念来满足这类需求;
如图,我就按照这个标准做出来了三条产品线;
第一条,满足快速充电的基本需求和兼容性的产品线以充电插头为主线,分别打造18W双端口PD/QC充电头、30W单端口PD充电头、60W双端口PD/QC充电头(PD和QC其实就一种充电协议,它们对应的端口其实有不同,常见的是usb-c和usb-a)。
第二条,满足灵活匹配多样设备的产品线以数据线材为主线,分别打造出五种线材、常规A2C、常见C2C、 苹果C2L、凯夫拉硬核安卓C2C、凯夫拉硬核苹果C2L。这个线的目的其实对应着上面的不同用户的需求,通过线材的材质的区别,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需求。
第三条,备用设施的需求以充电宝和车载为主线,快速充电充电宝,车载快充插头。这种其实是相对备用性的需求,优先级其实就是往后放放,慢慢研发生产的产品。
讲到这,大家其实发现好像上面的产品线和用户的需求的中间会有不同,提炼的需求的产品的满足程度其实并不是完美解决,比如长期出差多种设备的出差一族,2个端口就够了吗?这种线材能够解决缠绕吗?为什么还会有一个30w的单端口,它的场景又在哪里?
其实不然,有时候用户告诉你的和你观察出来的需求其实并不是真实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你会发现,市面上目前通行的主要以2种接口为主,一种是以苹果设备为主的lightning、一种是以其他设备主的type-c的接口,而插头接触端也很简单就两种一种是usb-a、一种是usb-c。
作为配件的充电插头和数据线的存在,肯定是要以3c设备为主,那么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增加更多无用的设计呢?一是成本会更高,二是资源的浪费。
上面的疑问只解决了一个,那么关于线材缠绕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首先,我们试着在线材本身解决,比如增加线材的硬度和厚度、在线材上做一些磁铁互斥、通过套上一层弹力圈。其实都不是最优,要么是成本太高,要么是体验不好,那么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案能解决呢?既能低成本,又能完美用户体验。(吐槽一句、平衡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给数据线加上一个收纳包是不是就能完美解决了呢?而且会给产品增加更多的内涵。大概是这样的。增加了一个收纳之后,线随意折叠只要在包里,就不会再有缠绕的难点了。
再来看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30wpd快充呢?讲道理,这个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其实略显鸡肋不过也受到一些欢迎。为什么这么说呢,公司和家里常带设备其实很麻烦,30w的pd快充其实要解决的就一个问题,替代性的问题,带个电脑回家我很方便,但是当我带个充电线和充电头就很麻烦了。所以30w的功能就只为解决苹果电脑的替代需求。
讲到这,产品的结构性其实基本捋完了。
简单总结一下,需求分析的产品技能结合和用户需求的满足是一件具体分析的事情,简单的就是对标优化。
04 产品设计——我的产品的用户喜好倾向和设计的自我个性(产品风格、视觉设计、假设检验)
其实,这个话题说起来很简单或者也复杂,产品设计更多是指风格和视觉上的设计,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消费者觉得不反感和能接受呢,请原谅我用不反感和能接受这个词汇,并没有用用户喜欢,用户感觉到爽这个词汇。
刚开始产品经理入门的时候,一心想着我要做出更好的产品,功能强大、页面美观、用户玩了直呼太酷了,太爽了。相信这是大多数刚入行的产品经理的想法。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我要向你输出,你接受并喊爽才是我的追求。
不过当做了几年之后,心态确实完全变了,这时候你不再强求输出,而更追求输入,你的用户更有想法,人因思考而智慧。你的强求输出,一定是代表着你这样风格的喜好,主观性太强。要知道产品经理越到后面越要克制,不打扰,忍住你所有的想法,让用户去做决定。只有这样,用户才会觉得更爽。
举个例子,当你买了一台iphone手机时,如果iphone给你一套他准备的手机壳并可选择加价卖给你,这时候大多数人是选择否的。
“千篇一律不是美,百花齐放才是春。”
于是乎,在这个产品系列的设计中,我完全把自己放空,我就是一个工具人,满足需求,追求极简、让用户不反感能接受就是我的目的。所以整体更个就以常态科技风为主,素白色的主色系。工业设计上,也只是做了细微的改变,满足功能。减少发热、降低损耗、增加折叠等等的功能性设计。
而且,这么设计好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后续的更新和IP延展。未来几年的消费趋势明显的指向了个性化和社圈文化和数字营销。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一定是要考虑和用户接触的问题,像和运营或者销售甩锅的事情一定是不成熟的想法。
所以,你的产品谁用,怎么触达,怎么讲故事,都是你需要思考的问题。
05 后续策略——产品在市场中会收到怎样的认可(产品预期、运营卖点、营销策略)
上面也有讲,产品经理进入制造业,需要做出的一个明显改变就是,你非钉子,你也很少有A/Btest的机会,因为你的每一次尝试都是金钱的无限消耗,开模、生产、试销、广告、渠道、公关,这是一个复杂链条下联动的故事,而互联网就相对更容易。
回过来说,inviolabs这个产品在市场中会受到什么样的认可呢?我们希望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呢?
一句话来说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高于预期。为此,我们特地做了一些改变,传统的快充企业,经常会说,我一年质保、18个月质保、2年质保等等,但是我们是觉得会有不同。我们勇敢的做出了尝试,终身质保,只换不修,大意就是你产品用坏了,那我们就换一条,不要讲修这一类的,因为这种周边配件讲实话没什么可修的,修的成本比换还高。
产品设计上,我们还有一个正在完善的卖点,就是我会把我的产品尺寸告诉你,你可以装扮你的充电器和数据线,比如你喜欢皮卡丘和妙蛙种子,我们可以帮你打印出皮卡丘和妙蛙种子的外附保护套,你来决定是否使用。你喜欢博一个好彩头,用麻将的“中”“发”“白”来增加内涵,我们也可以帮你定制,并随产品一起发送给你。
“充电不止功能强大,更能把产品玩起来。”
严格意义上,这就是产品在后续策略中要实现的营销的一种打法。
“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可能不在了,但是用户的审美红利才刚刚开始。”
用户拿到产品的成图率就是审美红利的一种具体展现,用户的自传播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玩的事情。它对于新品牌的打法也是非常有效率的事情。
06 产品升级——市场反馈与产品更新升级(原先产品方案的升级方案、用户倾向)
如果说“产品就像生孩子,那么产品的后续升级就是养孩子”。那么怎么能够让产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呢?这其实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如果你去看市面上的产品,氮化镓GaN,稍微懂的人都大概知道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具体的作用是否真如传言中那么强悍,那就见仁见智了。首先,GaN并不会影响充电效率,只是外观的变化,如果能够通过技术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不使用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要交这个智商税呢?
当然,如果用户都更信任或者认可某一概念,作为商业的行为,逐利的本质会push我们也往这条路上走。毕竟商业行为为了赚钱。
增加概念与不加概念只是赚的多少罢了。
讲到这里,其实还会有人发现,一个产品在定价上会有倾向,它会倾向一个低价倾销,还是定价标准价,还是主打高端利润。这是一个产品必然要做的选择。但是在互联网之外的科幻圈还有一个叫“降维打击”,以高端产品的品质,追求低平价的销售。这也是近些年来,多数品牌成功的一个奥秘。这也是产品要不断探索的节点。
我们也在用这种策略进行尝试,同类高品质产品中,通过平价让利给消费者,让用户说好才是我们的追求。
07 总结通篇下来,大家能看到的就是非常多的字。至于有没有什么感触,那就见仁见智,我也相信Inviolabs这类的科技周边品牌会不断的慢慢发展。我也呼吁更多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不要守着大公司钉子的角色一直苦熬,或许换个方向,视野更开阔了。
作者:cainyarn;微信:cainyarn;淘宝:inviolabs
本文由 @Martin 原创投稿,并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编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