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的这个工艺品闯出了大名堂 畅销世界「博白编织工艺」

互联网 2023-05-30 12:39:22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博白的这个工艺品闯出了大名堂 畅销世界「博白编织工艺」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博白的这个工艺品闯出了大名堂 畅销世界「博白编织工艺」,希望能帮助到您。

博白芒竹编织历史悠久,地域文化浓厚,其编织技艺2014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外贸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的时刻,这些受影响很大的编织企业如何突围?

小芒编闯出大市场

“姐妹们,给你们推荐我们家的新款啊,一个可以当菜篮子,一个可以装水果,一物多用,满足宝宝们的需求哦。”7月20日下午,玉报严选一名主播正向手机屏幕另一端的顾客介绍手中的芒编篮子。“通过直播带货,现在我们日均销售3000多单‘五彩田园’品牌的博白芒编手工艺品,目前仍在平稳上升中。”广西玉报严选品牌咨询有限公司-亚视5G直播基地运营陈淼淼告诉记者。

玉报严选主播正通过直播平台推销博白芒编。(记者 林声远 摄)

芒草和竹子,是博白最为常见的植物。博白民间编织艺人从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根据生活需要,从本地文化、审美情趣出发,把芒草和竹子作为原材料,经过刮青、剖篾、去皮、剥芯、薰晒、防虫防潮处理等加工程序后,用交、压、串、缠绕等技法,在定制的模型上编织出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于是呈现在人们眼前。它们生态环保、结实美观,畅销国内外,漂洋过海成为许多家庭的“宠儿”,也逐渐成为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和经济支柱产业。

博白芒竹编织技艺发轫于宋代,民间编织艺人代代口授手传,编织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和审美价值的芒竹编制品。在清末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博白芒竹编产品曾是博白当地人外出旅行、求学、经商、婚嫁仪式等活动的重要用品。

1972年,博白芒竹编产品参加“广交会”,成为广西第一种出口国外的编织产品,它开始漂洋过海广为人知;2006年,博白县获评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博白编织工艺品产业发展迅速,成为该县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

2017年9月,博白县获评为“国家级出口竹木草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广西芒竹产品的主要出口基地。现在,博白县有编织企业386家,有固定从业人员约2.8万人,临时、季节性从业人员20万人左右,全县编织产品形成10大系列5万多个品种,广泛用于家庭、宾馆、办公、旅游、节庆和艺术装饰、装潢等领域,赢得国内外客户高度赞誉,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40多亿元,每年创造外汇10多亿元。

幸福快乐的“编筐人”

走进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琳琅满目的编织工艺品整齐地摆放在产品展示厅上,造型灵动,风格各异,除了古朴优雅的吊灯,还有气势宏伟的楼船、外观时尚的包包,精致小巧的兔子、小象、山羊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来自百色革命老区的壮族姑娘黄连将自称是“编筐的人”,她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23岁大学毕业这年,听说博白是广西芒竹产品的主要出口基地,她形单影只来到博白。初来乍到,她受聘于一家芒编厂的外贸业务员,名称虽与国际接轨,但是却不是想象中的做一些报关、商检、翻译、文书等轻松工作,而是一个什么都要做的“大打杂”:翻译业务、编织生产、搬箱装卸、租车订船、和客人结算尾款、寄清关文件等等,她一个人全干了。

“当时的工厂远离县城,环境很差,房子是瓦顶铁皮棚的平房,工厂内的路面还没硬化全,蚊子苍蝇乱飞,无假日、无周末、无旅游、无恋爱、无固定下班时间,有时为了赶货常常通宵干活……”黄连将调侃道。

即便这样,从小吃惯苦,有着“干一行成一行”坚韧性格的黄连将还是咬着牙根坚持了下来,一做就是4年。这4年时间里,她把自己锻炼成了吃苦耐劳又熟悉各种工艺流程和编织的老手,也和许多编织的农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村民正在编织芒编。(资料图片)

后来,黄连将没拗过“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到深圳这个国际大都市打工了几年,与同是外乡打工仔的小林结婚成家,期间还开了间从事编织工艺品外贸生意的中介公司。虽然也赚到些钱,但黄连将魂牵梦萦的还是令她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博白,坚信只有编织事业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归宿。小两口于是决定离开大都市回博白创业开厂,认真编筐卖筐,做源头厂家。

2012年,三十而立的黄连将夫妇从零起步,在博白县创建了一间芒编工艺品公司——博白凰图工艺品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打拼,她爱上了这份“在指尖上创造财富”的工作,在这个行业立了足,生了根。这十年,她通过“公司 订单 农户”的生产形式,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反哺困难群众,把“扶贫车间”建在群众家门口,有效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务工难、增收难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近年来,博白县委、县政府创新推行“公司 基地 乡村振兴”模式,主动服务,加快推进编织工艺品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编织工艺品的产供销集散地。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一马当先响应地方政府号召,第一个进驻博白县城南产业园并开工建设新厂区,计划用地30亩,项目投资1.1亿元,建设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1.5万平方米,预计年生产工艺品1000万只以上,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利税超过400万元,可安排农村转移就业人员1200人以上。

今年1月21日至25日,由国家发改委主管的《新型城镇化》杂志和新型城镇化网、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绿色发展频道联合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举办了一次“2021年度广西民族企业十大‘榜样新桂商’、十大‘桂族新品牌’网络评选”活动,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及总经理黄连将代表博白县参评,双双获得第一名。

受此鼓舞,黄连将把公司2022年的产值计划调整到5000万元,2024年的目标是1个亿。“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要加快速度实现这个目标哦!”黄连将对志同道合的丈夫小林斩钉截铁地说道。对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和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黄连将信心满满。

“土货”搭上跨境快车

2020年初以来,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博白县近400家编织企业遭受重创,出口订单急剧下降,工厂效益大打折扣,编织工人也面临着下岗的危险。各家编织企业不得不想办法自救转型、寻求出路。

凰图公司在博白县是有名的出口藤编购物篮企业,公司产品一半以上依靠出口,随着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恶化,公司出口订单同样大幅减少,陷入了产品滞销的困境。

“当时,几乎所有客户都要求我们延期出货,几百万元的藤编产品积压在仓库,把几个生产车间都囤满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黄连将感慨不已。

是坐而待毙还是另辟蹊径?头脑活络的“80后”黄连将选择了后者。她深信:民族工艺是没有边界的,好的产品全球通用。必须改变“线下等客来”的传统模式,迅速打通国内国际市场“现货、定制双赛道”。

受到国内大部分民众居家隔离期间制作面食的启示,黄连将和公司的研发团队决定制定几套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方案,藤编面包发酵篮便是其中之一。利用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的巨大引擎宣传和精准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凰图公司开发的“藤编面包发酵篮”在国外市场大受欢迎,网上订单从1000个到1万个到数百万个呈几何级增长。

在2022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上,博白芒编受游客热捧。(资料图片)

依靠精准把脉市场需求、科学营销管理策略,2021年,凰图公司在诸多困境下逆势而上,内销外销“双循环”,线上线下“双赛道”,创下了3500多万元的产值。公司开发的“藤编面包发酵篮”累计获得了线上订单3500多笔,单品产值达1200万元人民币,在疫情期间解决了13万个家庭的吃饭问题,成为“网红爆品”。

博白许多芒编企业也快速加入面包篮的生产行列,迅速盘活了国际国内大市场,整个博白芒编行业的低迷经营局面得到了扭转,焕发出勃勃生机。

芒编产品受到顾客喜爱。(资料图片)

黄连将说:“一个单品一年卖爆1200万,我也觉得不可置信!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土货’土得有道理,只要坚持产品创新,改变营销模式,这些‘土货’就能跨洋过海,创造价值。”去年,凰图公司线上销售总额是线下销售总额的3倍多,贡献了超过八成的销售业绩。

村里建起“没有围墙的工厂”

国际电商给了凰图公司走向世界的平台,凰图公司又“反哺”了众多的“编织工”,让大家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廉惠娟是博白县浪平镇六山村大屋地人,2001年因为一场意外造成下半身瘫痪,无法自由移动,生活需要人照料。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躺在床上做不了什么,她就给凰图公司编织篮子。熟能生巧,如今,她每个月靠编织篮子能有600至800元的收入。“也能养活自己了。”廉惠娟感激地说道。

工人正在编织芒编产品(资料图片)

郑雪珍原来是在深圳打工的博白妹,结婚给她带来喜悦,却也带来了猝不及防的痛苦:孩子刚出生便查出患地中海贫血,父母亲年迈又有慢性疾病,不得不回老家照顾老人小孩。凰图公司扩大生产规模要招人,郑雪珍去报名,原来就有点编织基础的她被录用了。在凰图公司,郑雪珍是最勤奋和进步最快的人。她从包装工做起,勤学苦练爱动脑筋,加上有一股永不服输的精神,使她很快成为凰图公司一名优秀的编织师傅,每个月依靠编织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今年6月,博白县总工会组织开展了全县竹木草工艺品制作技能大赛,郑雪珍带领的6个徒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她本人编织的作品《红船》更是脱颖而出,惊艳现场。

博白县三滩镇亚桥村的李小燕是个非常能干的农村妇女,她和丈夫十几年前在老家办了个养猪场,饲养母猪40多头、肉猪100多头。两年前正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时却发生了非洲猪瘟,亏损100多万元,加上养殖污染等问题,夫妻俩把养猪场停了。李小燕不得不到县城做清洁工补贴家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可以到凰图公司领材料回家编织,上门问竟也一拍即合。李小燕不但自己编,还领材料回村里发动有编织手艺的三亲六戚、乡里邻舍编,由她发动起来的编织户滚雪球般扩大到了100多户。现在,李小燕负责到工厂领材料和收货,丈夫朱道强负责开车,原来的三轮农用车太小装不下,凰图公司借给他们3.5万元买了辆二手卡车拉货,一天有2至3车的编织品收上来,单是依靠做编织,夫妇俩的年收入也有8万至10万元左右。

李小燕发展的编织工杨雄英老奶奶已经80岁了,其儿女都在南宁做生意,两个孙子跟她在老家读书生活。杨雄英告诉记者,她很喜欢这份工作,一天编几个篮子,一个月下来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不用向儿女要钱,又可以锻炼身骨,其乐融融。

创建10年来,凰图公司创造形成10大系列1万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50名,编织农户900多户,其中脱贫户300多户,遍及全县21个乡镇。各村建起了“没有围墙的工厂”,编织工农忙时下田耕种,农闲时进厂做工或领原材料回家加工,实现了农舍变身“车间”,“麻将馆”变“编织场”。脱贫攻坚战期间,解决了2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工作和生活问题。

“直播带货”开辟新天地

小土

“直播带货”牵手历史悠久的博白芒编,一种传统工艺品走向时尚前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时代呈现的新形态,是我们不应错过的发展良机。

“直播带货”近年来方兴未艾。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后,强势赋能传统行业,产生了“1 1>2”的优势叠加效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地方品牌出现在直播间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沿着网线走出茫茫大山。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直播带货”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玉林这片土地上向来不乏“敢为人先”的精神。“岭南都会”的大文章,是由中药材、芒编、玉药、玉柴等“玉林品牌”书写出来的。今天,面对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玉林又怎能落后于时代?

推开“直播带货”这扇窗,我们将拥有更开阔的新视野,将开辟更灿烂的新天地。

采写 | 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小青

责编 | 钟 勇

校对 | 张冠中

审核 | 李岳青

监制 | 韦 剑

出品 | 玉林日报全媒体

玉林日报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