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职业选择分析「全国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管理」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冷链物流职业选择分析「全国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管理」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冷链物流职业选择分析「全国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希望能帮助到您。
“十四五”时期,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在疫情防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等领域,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的冷链物流技术技能人才,应对双循环格局下的新消费场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一、冷链物流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一)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状况
从行业发展规模看,相对于规模庞大的航空物流、工业物流等主要物流模式,冷链物流现有规模较小,但是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却毫不逊色。在疫情的影响下,进口冷链食品需求依旧快速增长,国家食品冷链流通追溯平台加速构建,冷链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政策、资金和基建红利逐步释放,冷库、冷藏车市场逆势上扬。据中物联冷链委和链库数据平台显示,2020年全国冷链市场规模达到3740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国冷库总量达到7080万吨,折合1.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1%,全国冷藏车保有量达到28.67万辆,同比增长33.54%。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以及一系列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国内市场的政策实施,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从行业发展重点看,冷链新基建和食品安全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聚焦的主要领域。2020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冷链物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和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分别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地冷链体系、加强冷链物流监管等角度发文促进行业发展。冷链新基建成为城市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批17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评选公布,省市区县各级冷链物流基地也在快速构建当中。新冠肺炎疫情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体系的全面构建,该体系基本实现从海关入关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可在线上排查、精准管控、现场处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行业发展水平看,冷链物流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服务范围正逐步转型变化。一方面,随着生鲜电商、新零售、新餐饮等业态的爆发,京东物流、苏宁物流、华商国际、顺丰冷运等具有全国性服务能力的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出现。另一方面,企业业务类型逐渐交叉,更多企业开始谋求转型。在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七种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包括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综合型、供应链型、电商型和平台型。随着企业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各大企业逐步从单一模式开始向供应链型、综合型模式转型。
从技术发展方向看,冷链物流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数字化和低碳化。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平台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冷链物流行业,赋予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新机遇,已步入智慧冷链物流时代,冷链物流行业呈现智能化、平台化、专业化和资源共享化。例如,顺丰冷运已拥有定制化包装、高蓄能冷媒温控技术,仓储温度、湿度异常预警监测系统。材料学科在冷链物流装备上的应用也有所成效,如利用新材料的相变潜热来储能的蓄冷技术应用等。
从行业发展布局看,我国区域间冷链物流均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地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分布不均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跨省全程冷链配送载设备偏少等。以冷库保有量为例,50%以上的冷库集中分布在华东和华中地区,而作为我国瓜果等生鲜品主要原产地的西北地区,冷库保有量仅占全国的4.5%。
(二)冷链物流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课题组结合行业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76家冷链物流企业的问卷调研和25家典型企业的访谈调研,覆盖了大、中、小等各类型企业。其中,中型企业占52.6%,大型企业占36.8%,其余10.6%是初创的小微企业。
1
冷链物流行业技术技能人员从业岗位
按照生产与流通环节看,冷链物流行业的技术技能岗位群主要包括冷链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冷链运营、冷藏库管理、冷链运输、质量控制、物流信息管理及流程优化等岗位。按照工作性质又可分为一线操作、市场营销、技术研发和行政管理等岗位。根据企业调研的结果,76家企业共有员工19260人,其中,一线操作人员有6811人,占35.4%;营销人员有5533人,占28.6%;研发人员有3379人,占17.5%;管理人员有3537人,占18.5%。由此可见,基层作业人员(包括一线的营销人员和操作人员数量)占所有人员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3.5%,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基本持平,各占18%左右。
2
冷链物流行业技术技能人员从业规模和学历结构
项目组对76家冷链物流行业典型企业调研发现,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占比为27%,约为5200人;高职毕业生占比为41.6%,约为8013人;中职毕业生占比为18%,约为3467人;初中、高中毕业生占比为13.4%,约为2580人,见表1。
根据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反馈,初中、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录用人数逐年下降,高职、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录用人数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有专业背景,高职毕业生将成为冷链物流行业的主力军。
从专业背景看,冷链物流从业人员具有本专业教育背景的比例整体较低,相当一部分是从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管理甚至工科领域跨界转行,尚未获得相关的技能等级或技术职称。同时,冷链物流作业涉及产地认证、质量追溯、田头集货、产地预冷、冷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运维等方面,作业强度较大。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51.5%的从业人员处于31~40岁的职业黄金期,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升技术技能的空间和需求都很大。可见,现有员工的专业背景极为欠缺,技能水平普遍偏低,专业人才质量亟待提高。
从企业对不同学历员工的岗位胜任力评价(5分制)看,在一线操作岗位上,高职毕业生的胜任力最强,达到3.73,其次是初中、高中毕业生。初中、高中和中职毕业生的一线操作和市场营销岗位的胜任力都超过3.0,高于其各岗位胜任力的平均值。在市场营销、技术研发和管理岗位,本科及以上的胜任力相对较强,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胜任力。因此,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夯实现有优势,同时补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能力的不足。
3
未来冷链物流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后疫情时代,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20年全国冷链市场规模达到3740亿元,同比增长10.3%。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2018年既懂冷链物流行业理论基础又具备实操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不足2000人。76家典型企业未来三年计划招聘人员共计10004人,其中,研发人员1762人,占17.6%;营销人员2501人,占25%;管理人员1984人,占19.8%;生产人员3757人,占37.6%,见表2。
截至2020年,天眼查网站搜索“冷链”关键词,共有207个品牌,涉及全国冷链行业成员企业数约1900家,故推断行业未来三年招聘总需求为25.01万人左右。参照典型企业人才需求年增长率,行业未来三年人才需求依次约为50020人、75030人和125050人。按学历比例构成推算,未来三年,中职人才需求预测约为9004人、13505人和22509人,高职学历人才需求预测约为20808人、31213人和5202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需求预测约为13505人、20258人和33763人,见表3。
4
冷链物流行业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素质新要求
(1)冷链物流行业岗位新变化。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平台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岗位设置与调整,也会对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工业4.0和智能制造2050背景下的信息化管理和物流设备的智能化升级,一线操作岗位呈现工艺技术与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交叉融合、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叠加的新变化,提出了工艺、设备、跨专业技术复合发展的新要求;大数据的应用使得企业管理结构扁平化,不仅要求掌握相应岗位的技术技能,而且对冷链物流的供应链安全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调研结果表明,80.4%的企业增加了冷链物流信息专员、冷链物流信息管理及流程优化专员和冷链质量控制运营助理等初中级岗位,通过充分发挥新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加快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同时,企业重视培养员工供应链管理能力。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确保从生产、采购、分选中心、加工过程、前置仓、巡检和分拣等各环节不断链。
(2)对能力素质新要求。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上手快,可塑性强,是冷链物流企业的主要技术技能人才资源。但目前冷链物流一线工作的作业强度较大,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导致冷链物流行业人才培养难度较大、稳定性较差。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冷链物流人才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包括冷链仓储作业与管理、冷链运输调度、冷加工、冷包装、物流营销、客户服务、冷链运营管理等技能,尤其是结合制冷和物流的交叉技术运用能力。同时,大部分冷链物流从业人员面临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升瓶颈,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缺口很大,培养现代冷链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提高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
除了对专业知识和实操业务能力的强化和培养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认为,现有冷链物流从业人员最应该提高吃苦耐劳、人际交往、解决问题、岗位责任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对核心能力的调研发现,除外语应用外,企业普遍认同冷链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其余七类核心能力,依次为解决问题、与人合作、自我提高、信息处理、交流表达、数字运算和革新创新能力。特别是在面对企业错综复杂的真实场景时,从业人员灵活应对处理问题的能力,带领团队协作分工能力,信息收集汇整能力等。企业也希望员工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自我提高,适应企业和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
二、职业院校冷链物流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情况
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历年增补专业,冷链物流类相关专业涉及中职“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高职“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物流管理”两个专业。课题组对黑龙江、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和四川等省份的16所中高职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情况调查,并重点选取了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三所办学较早、产业发展基础好、毕业生规模较大、校企合作有特色的代表性院校开展了重点调研。
(一)冷链物流行业专业布点情况
2019年,全国开办冷链物流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只有16所,其中高职15所。从专业设置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山东(占比25%)、河南(占比19%)、四川(占比13%)等农业生产大省,全国还有24个省市没有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因此,从全国范围上来看,院校开设数量较少,且区域分布不均匀。
(二)冷链物流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就业情况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近三年,高职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点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逐年递增。虽然2018年招生人数略有下降,但2019年较2018年增长了一倍多,见表4。
中职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2019年开始招生,2020年在校生540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点数布局有所微调,但无论招生数还是毕业生数,都处在较高水平,每年为物流行业输送6万余名毕业生。
调查发现,2017年全国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三所院校的毕业生173人,就业率84.6%,对口率59.6%;2018年,共有6所院校的毕业生89人,就业率89.5%,对口率63.3%;2019年,共有16所院校的毕业生180人,就业率91.8%,对口率65.1%。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率也比较高,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88.6%,但是对口率却偏低,基本维持在60%左右。毕业生转行的主要原因包括冷链物流相关岗位的工作地点偏远、低温工作环境较差、薪资待遇低和工作压力大等。
三、冷链物流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匹配分析
(一)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1
专业设置基本符合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群要求
从专业设置看,目前,高职开设的两个相关专业,分别为物流管理和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中职也开设两个相关专业分别为物流服务与管理和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从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岗位要求来看,基本上以高职层次的员工为主,以中职和本科层次的员工为辅,中职层次的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层级是助理岗,高职层次的学生既有助理岗又有部分中级岗,本科层次的学生既有中级岗又有高级岗。本科层次的员工需求比例仅次于高职层次,达到27%,明显高于中职层次18%的需求率,职业本科层次的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迫在眉睫。同时,冷链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多领域、多专业的交叉融合,企业更倾向院校培养具备复杂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本科层次学生,既懂冷链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懂数据收集与处理、智能控制技术和生产与质量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高职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运输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等行业的道路货物运输、低温仓储等职业群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家教学标准培养目标紧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新技术发展,符合新一代冷链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特征,能够满足冷链物流行业新变化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能直接对接助理和中级层次人才新岗位。
2
专业培养规模与行业人才需求规模相比存在较大缺口
根据课题组调研数据,2017—2019年,全国高职层次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院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中职层次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从2019年开始招生,2020年在校生人数达到540人。未来三年,冷链物流行业对各岗位群人才的需求量约为250100人,供需缺口巨大。从表4看,若加上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满足冷链物流行业的需求。但是,在专业目录中,物流管理专业包括生产物流管理、商贸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和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方向,并未单独列举冷链物流方向,可供毕业生选择的行业范围很广。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向不宜直接划归到冷链物流行业,由此分析,现有中高职专业培养规模仍供不应求。
3
专业布点与各省市行业发展布局结构不相适应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产销两端集聚特征,即冷库集中分布在大消费地、农畜产品产地以及进口国外食品的主要港口区。黑龙江、河南、山东和江苏等粮食主产区,以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无论在职位需求集中度还是数量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以2019年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分布为例,上榜企业最多的是上海,有21家,占比21%,其次是北京,有12家,占比为12%,其余是河南、广东、山东和江苏等省份,见表5。
而在专业布局方面,2019年全国范围内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四川和黑龙江等农业生产大省,其余24个省市并没有开设冷链物流专业,特别是北上广深。在一定程度上,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的区域一体化建设,一、二线城市可以通过临近省份的人才流动与人力资源共享,弥补当地专业布局的不足。但是,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规模缺口巨大,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并不能完全消除结构性问题。可以看出,农业主产区的专业布局和产业较为吻合,而一、二线城市吻合度不高。
(二)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匹配分析
1
专业培养定位与目标岗位需求基本匹配
无论是冷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还是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均立足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以培养德技双修、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工匠精神、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掌握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标。中职定位为培养能从事冷链物流企业基层岗位作业与班组管理、冷藏库作业与班组管理、冷链运输作业、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定位为培养能够从事冷链运输调度、冷链配送、冷链仓储、冷链项目运营、冷链设备维护、冷链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达到国家教学标准的要求,其中,能力又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两方面。冷链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出发点、过程与质量,基本能满足目标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
2
课程设置和教学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需求
院校调研显示,部分高职院校是在物流管理专业下设置冷链物流方向,其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是以物流管理的传统职业能力来培养,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也都是物流管理的传统课程。但是,冷链物流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既涵盖物流理论与工程,也包括制冷与低温工程、食品安全和品质管理、信息技术等知识与技能,对专业师资、实训环境等教育资源要求较高,而各院校又缺少或者没有相关配套资源。约有25%的院校反馈,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和质量都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现有实训基地的设备陈旧,而新购设备价格又过于昂贵;部分冷链物流环节只能依靠虚拟仿真软件实现,无法在真实实训室开展,实训效果较差。这就造成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特点不突出,专业边界模糊,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与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相近,导致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与市场需求脱节。特别是毕业生的实操能力与企业上岗要求相差较大,需再培训后上岗,加大了企业人员技能培训成本。
3
教师配比不足,专业能力亟待加强
冷链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转型发展趋势,对现有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的蓬勃发展也给教师招聘带来一定的挑战。在调研的高职院校中,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配比在5人以内的占比94%,仅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院校的师资配比达到5~10人,可见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同时,目前高职院校的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大多由其他相近专业培养,以管理学科的专业研究生为主,大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制冷与低温工程、食品安全和品质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现有师资能力提升的路径大多局限于院校和行业举办的会议与培训,一线冷链物流企业从时间成本和知识产权的角度考虑,很少愿意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培训,从而限制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
4
职业素养与从业要求仍有差距,职业认同感亟待提高
企业对中高职院校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较为满意,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可塑性强,自身定位较清晰。但冷链物流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从产地冷加工到冷链装卸、搬运、冷库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强度大且从业初期待遇一般,导致毕业生职业认同感偏低,初次入职一年内的离职率较高、流动性较大,甚至有毕业生直接放弃所学专业,选择非对口就业。调研发现,大多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但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冷链物流行业文化,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在掌握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基础上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尚未找到好的教学方法。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缺少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系统性的设计。另外,除七类核心能力外,敬业务实、吃苦耐劳、责任纪律、服务服从、主动进取和忠诚感恩等职业素养也较为欠缺,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职业院校冷链物流类专业设置的建议与对策
1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相融合
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将行业使命、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二是把冷链物流行业人铸就的“敬业务实、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不断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与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对专业的认可度、对企业的忠诚度等职业素养。
2
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根据冷链物流行业未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每年约5~12.5万人的缺口,应适当加大中高职院校冷链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尤其是高职层次规模,支持西北和中部果蔬产区增设冷链物流类专业,鼓励一、二线城市冷链物流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职业院校主要服务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毕业生也主要在当地就业,建议院校依托其所在地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确定招生规模。中西部地区以两个班100人以内试点为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区域的高校可以扩大招生规模至四个班200人左右。如果开展单考单招,建议从中职的物流类专业中招生,保证学生物流专业基础技能水平。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与本科院校合作,以50~100人开展试点,在职业本科层次培养冷链物流技术管理专业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满足企业对具备复杂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各院校在确定招生规模时,要形成前瞻性思维,充分考虑本地2~3年后冷链物流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对招生规模进行动态增减。同时,不能一味新增冷链物流类专业,可以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的转型,在传统专业上继续深化技术应用能力,拓展设置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方向,多方位提高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数量。
3
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时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人才培养质量匹配分析中,课程设置和教学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需求,建议高职冷链物流技术管理专业课程应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智慧冷藏运输、智慧冷链仓储与配送、智慧快递与无人驿站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学习,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模块、分阶段提升大数据挖掘分析方面的技能培养。同时,建议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垂直细分领域的深化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比如果蔬冷链、水产品冷链、肉类冷链等,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的精准性,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鉴于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建议开发并使用活页式教材和课程资源库,及时对课程教学内容做出灵活调整和更新,以保障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既突出学生最新职业技能的培养,又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
4
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冷链物流类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在教师队伍中,融合冷链和物流两个领域的师资非常稀缺。中高职院校的现有专业教师缺少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足够的实践技能水平,一般是从其他专业调转过来,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在现有知识体系下实现转型需要较长的时间。职业院校需要为新专业教师创造条件,通过参加技术培训、考取技能认证、校企联合培养、下企业锻炼、开展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强内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同时,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5
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
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具有投资大、供应链复杂、涉及行业岗位群多、单一组织使用效率低的特点,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适合建立区域共享型、各专业联动实训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在政府引导下,职业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际、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互补与合作,建立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实现区域内企业和职业院校共享共建。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研究——以冷链物流行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78-84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