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科技创新」迎来科技的“暖春”——郯城县重振工业经济侧记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郯城县科技创新」迎来科技的“暖春”——郯城县重振工业经济侧记。
阳春时节,走进风景秀丽的郯城县,发展的热潮扑面而来。在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一区五园”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间厂房在逐渐长高长大。
来到山东阳煤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0万吨离子膜烧碱车间,偌大的厂房很难看见工人的身影。而就是这个车间,在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离子膜电解技术替代了传统的金属阳极隔膜法工艺后,每生产1吨烧碱,可以节电180度、节气2.6吨,综合能耗降低35%。年综合节约成本1亿元,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2.2亿元。“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县里有补贴和奖励,我们能不欢迎吗!”公司化工厂总工程师陈乃环兴奋不已。
形势严峻,科技创新时不我待
说起郯城县的工业经济,许多人还清晰的记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创造辉煌,各项指标处于临沂市领跑的位置。可是当前发展的步伐却慢了下来,在全市的位置也是一退再退。这其中的症结在哪里?郯城工业重振旗鼓的希望在什么地方?经过深入分析,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工业结构不够优化、制约因素不断增多等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短板”。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更是短板中的“短板”。
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郯城工业经济振兴的希望更是寄托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找准了症结所在,郯城县于3月16日召开了高规格的科学技术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大会,明确了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即: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县、工业立县之路,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园区建设为载体、招商引资为动力、特色产业为支撑、骨干企业为基础,大力实施“双十双百工程”,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增创郯城工业经济新优势。为此,对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各项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全市上游水平。
目标宏伟,科技创新充满挑战
宏伟的目标令人振奋,前进的道路充满坎坷。为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郯城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办法,从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科技项目经费争取、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奖励及综合评议等8个方面,对13个乡镇(街道)、郯城经济开发区和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进行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对干部调整使用和奖励的依据。
——县财政设立200万元技改专项资金和500万元技改贴息资金,对大刀阔斧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进行奖励和补贴;设立企业创新奖,对各类创新行为予以重奖。与此同时,品牌创建奖、企业上市奖、金融贡献奖等相关奖项也纷纷“新鲜出炉”。
——制定出台十佳企业和十佳企业家评选办法,对大胆进行科技创新、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隆重表彰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大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形成合力,科技创新再创辉煌
科技创新如果仅仅依靠企业的“单打独斗”,很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郯城县注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为企业轻装上阵注入“正能量”。
土地和资金问题,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拦路虎”。郯城县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点供支持,强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搞好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盘活和困难企业挖潜,提高土地的“亩效益”。为破解资金难题,多方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拓展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融资难题。
发展环境和企业的成长密不可分。该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完善提升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丰富活动内涵,强化效果考核。加大查处力度,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坚决向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开刀,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作风同样不容忽视。该县坚持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企业、村居、群众制度,定期到基层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坚持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同行业、同领域的前列。严格考核奖惩,实行月通报、季督导、半年观摩评分等制度,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有压力。
科技创新“暖春”的到来,激发了工业企业上项目、促发展的活力。今年以来,全县工业企业先后实施技改项目26个,投资总额达到9.24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1个,列入省千项重点1个,列入市百项重点7个,单体规模、总体数量分别较同期增长23和18个百分点。(徐 方 傅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