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生态」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引领农田“绿色革命”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地膜生态」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引领农田“绿色革命”。
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与农户共同察看生态地膜降解情况
“今年我在自家种的花生地里使用了‘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花生收获时,根茎上不再有缠绕的残膜,这样会大大增加花生茎秆的利用率,花生收获后,这层膜就自然分解了,省时省力还避免了农田‘白色污染’”。近日,身为社区环保工人的莒南县相沟镇宋家沟社区种植户宋排珂向记者介绍这种新式地膜,丰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来,普通地膜凭借其增温、保墒、增产性能,为农民所广泛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大面积应用被赞誉为农田“白色革命”!目前,我国普通地膜每年的用量达到124.5万吨,覆盖面积已达3亿亩。但就在地膜覆盖技术带来的增产效益同时,因其不可降解性带来的危害也凸显出来。曾经的“白色革命”演变成了“白色污染”,地膜残留破坏土壤孔隙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阻碍农作物的发芽及根系生长……有研究表明,作物覆膜种植7~10年,会造成严重的农田“白色污染”,导致棉花减产10%~23%,花生减产10%~15%,玉米减产10%~21%、土豆减产15%~30%,蔬菜减产15%-59%。
针对农田“白色污染”现状,国家十二五规划、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及2013年全国政协“一号提案”等都先后提出农田残膜污染的综合预防和治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既能满足作物的保温保墒需求,又能在自然环境下可控降解的市场需求下,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及产品应运而生。”山东省农技总站研究员于谦林告诉记者。
据了解,普通地膜是以聚乙烯为基材,通过吹塑设备生产出来的塑料薄膜类产品,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也是以聚乙烯为基材并通过吹塑设备制得,只是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纳米降解助剂,这样即能保留普通地膜良好的拉伸、透光等使用性能,又能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废弃后通过自然界的光、热及微生物的作用,定时可控的将大分子量的聚乙烯氧化降解为小分子量的低聚物,再由土壤常见的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腐殖质,回归生态圈。
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作物生长后期不需要地膜提供增温保墒效果的时候,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便开始发生降解。双降解地膜的降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最初的降解表象为出现鱼眼或是直径小于5公分的小裂口,鱼眼或裂口周围拉力有所下降;深度降解的表象为出现5公分以上的大裂口,裂口周围拉力明显下降,地膜紧贴地表,且部分肉眼已经观察不到了,此时出现降解效果的双降解地膜的重均分子量已经降至1万以下,已经完成氧化降解部分,然后在土壤中常见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生物降解,最终会被微生物完全降解。在第二年耕地后,双降解地膜土壤残留量明显低于普通地膜的残留量,且残留部分会持续发生氧化-生物降解。
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作为一类综合利用氧化降解和生物降解的技术,不仅克服了光催化降解技术在无光或光照不足时不易降解和光线充足时过快降解的缺陷,还克服了一般生物降解地膜加工复杂、成本高、应用范围窄、不易推广的弊端。目前,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产品已先后在山东、新疆、甘肃、山西、陕西、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云南、安徽等主要农业大省的棉花、花生、玉米、马铃薯、大蒜、烟草及部分蔬菜等作物上进行了大面积的大田试验示范推广。
“通过近几年的大田应用,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提高作物产量,二是生态环保,三是降解可控,四是改善土壤结构,五是节本增效。”于谦林对记者说。
由于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与普通地膜加工工艺有着良好的技术兼容性,无需设备改造等投入,即可将传统生产设备及工艺化生产“白色污染源”为“生态资源”。凭借这种核心竞争力,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技术正在引领普通地膜行业悄然进行一场成本最低但意义深远的农田里的“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