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我省」山东加快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科技合作我省」山东加快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今年9月份,中国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分中心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揭牌成立,这成为近年来山东科技创新“走出去”的一个新的亮点。
该中心由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与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合作建立,将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新品种希森3号、希森6号的示范推广,带动我省农业新薯品种、栽培技术、专用农机装备的系列化输出。
科技合作在高端科技人才聚集、关键技术突破、技术跨越式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将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科技合作机制,深化合作与交流,着力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有效推动了全省科技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聚集全球创新资源
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是我省深化科技合作的一大受益者。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目前已经与英国、哈萨克斯坦、埃及、阿根廷、荷兰等国家开展了相关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国际合作,提高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近年来,我省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实施意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目前已与7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聚集和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通过积极推动政府间科技合作,一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取得突破。其中,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项目成为中以双方国家层面共同推进的首个农业科技合作园区。该生态城落户在黄三角农高区,将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基础研发合作平台,吸引以色列农业领域先进技术和科技企业落户山东,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区发展。
围绕重大产业技术需求,我省还引进国际高端科技资源,突破了空间电子枪轻量化集成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建成我国首个空间焊接地面模拟试验平台,共建了中乌超宽禁带半导体联合研发中心、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关键技术突破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据统计,至目前,我省加强与重点国别在重点领域的科技合作,建成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合作平台256家,其中国际创新园4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五”以来,引进高层次海外专家3500多人(次)来我省工作,实施省级以上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50多项,在海洋装备、金属材料、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取得了150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在引进资源的同时,我省还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合作创新。除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外,“走出去”的典型还有愉悦家纺集团,该集团通过建设生态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和乌克兰科技产业园,在乌克兰打造了集亚麻品种培育、机械化种植、绿色加工利用为一体的生态纺织产业链。
“携手”大院大所,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国内科技合作方面,我省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全面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大院大所的合作,已在全省布局建设省级院士工作站367个,吸引359位院士及其团队2100多人与我省开展产学研合作。
今年7月份,推动西王集团与中科院金属所共同打造的国内首条“清洁智能化制备高端装备用特殊钢示范线”,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中科院验收。该项目成功开发出铁路道轨等116个特殊钢品类,可年产30万吨大型优质钢锭和10万吨高品质锻材。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对于推动普钢向特钢延伸、特钢向终端产品延伸,拉长山东钢铁产业链条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山东省科技厅支持西王与中科院金属所两家单位建立的以股权为纽带的全面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新常态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产生了积极示范作用。
与中科院共同实施的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是山东近年来开展科技合作的另一亮点。该计划重点在现代农业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首批实施的盐碱地改良、近海高效健康养殖新模式示范、设施蔬菜安全生产等领域的9个项目,目前已累计研发各类新技术、新品种等110多个,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在开展技术合作的同时,我省还积极加强与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对接,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举办了多次装备制造、医药、先进钢铁材料加工等技术对接、推介活动,推动了众多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
(记者 高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