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放水” 原来有“皮包”公司从中作祟 |《财经》专稿

互联网 2023-01-31 17:55:58

最近很多人关注环评“放水” 原来有“皮包”公司从中作祟 |《财经》专稿,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环评“放水” 原来有“皮包”公司从中作祟 |《财经》专稿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5家“皮包”公司违规环评被揪出,环保部对借用资质案例的首次通报,亦被质疑“抓小放大”,难以根除环评乱象顽疾

《财经》记者 高胜科 /文

环保部在2015年发起的环评专项整治行动,在2016年仍在延续。2月1日,5个不具有环评资质的中介公司因违规承接项目环评被环保部揪出。

5家公司为:四川福缘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林达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新疆旭源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新疆博奇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贵州远平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据环保部通报,上述5公司分别承接了四川某炸药生产项目、哈尔滨污水处理项目、新疆一公路建设项目、新疆某生物复合肥项目、贵州一公司电气设备项目等五个项目环评。在五份环评报告书中,分别借用了南充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环宏博(北京)节能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洋大学、北京中安质环技术评价中心有限公司、湖南华中矿业有限公司等五家有资质机构的名义。

截至通报之时,仅有贵州项目尚未正式报送环保主管部门评审,其余4个项目的环评报告均在2014年一年内获得了环保部门审批。

经《财经》记者查询,5家中介公司在环保部数据中心未有任何备案登记信息,无资质开展环评,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有关规定。对此,环保部责成环评审批部门对已批复的4个项目文件予以撤销,对冒用环评资质的五家公司纳入企业环境信用平台,同时提交“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公布,并就违法行为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是2016年首次对全国环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报,也是近年来官方首次公布不具有资质的中介公司借用资质开展环评的案例。

“对环保部持续打击行动点赞,但光指望这种‘小打小闹’从根子上解决环评乱象,也太理想化了。”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委员会委员夏军对《财经》记者表示。

而且,被揪出的中介公司仅是少数,更多资质挂靠的环评乱象在环保监管上鞭长莫及。环保组织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近年来多次向环保部举报疑似资质挂靠项目,据公开信息整理出的目录上,不具资质却开展环评的中介公司遍及全国,数量多达近百个。

本次环保部通报亦被受访人士质疑为“抓小放大”,仍有遗漏。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遭通报的四川福缘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借用北京、河南、西藏、四川、重庆等五家环评机构资质,在四川、重庆和西藏等三地承接环评项目10余个,部分项目列入了2015年9月环保部发布的专项整治名单中。

本次通报中,只有一例,被冒用的机构——南充市环境科学院的环评资质有效期已过,环保部此前已公告对其注销。

新疆旭源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除了这次被通报的一个项目,还涉嫌借用北京一家环评机构资质,在新疆的伊利、喀什等地承接2个环评项目,也纳入到环保部专项整治与核查目录中。本次通报中,被冒用的中国海洋大学环评资质,也将在春节假期后的2月16日到期。

此前,《财经》记者独家揭露了福建化工专家翁平成立了两家中介公司——福建山沃公司、福建华工公司,在多位地方环保官员权力寻租的庇护之下,借用资质承接大量环评业务。此乱象亦掀起了福建省环保系统官场地震风波,福建省环保厅副厅长王国长等多位官员涉案落马,翁平至今仍在狱中服刑。(详见《环评利益灰网》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60111/4051088.shtml )

“因为环评乱象由来已久,为逐利铤而走险,浑水摸鱼者众多”,一位知情人告诉《财经》记者,深圳一家从事环评生意的中介公司负责人,曾因违规借用资质出事被抓捕,但依靠关系网、平息风波后,至今继续着环评生意。

在一位深圳环评工程师看来,环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因为本该严谨、最为重要的技术论证已沦为次要因素,环评市场上比拼着权力勾兑的游戏,“潜规则之下,要是一个中间人或中介公司没能拉拢到政府部门的关系,基本上无法生存。”

在他看来,环评市场的混乱特征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以往占有全国关键席位的环保系统内的“红顶中介”,转变为私人或个体公司,而腐败并没有随着环评市场的放开而减少。2015年环保部专门展开了“红顶中介”整治与脱钩,根据时间表,全国环保系统内的环评机构,必须在2016年底前分为三批次全部脱钩。

2月2日,环保部通报了脱钩最新进度: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已率先于2015年底全部脱钩,地方环保系统目前已有140家机构提前脱钩,两部分彻底退出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兑现了“红顶中介”分批脱钩整治的承诺,剩余的待脱钩地方单位纳入环保部动态掌控中,接受公众的监督。

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无法产生多大的效果,只是改变了环评市场上的利益分配格局而已。‘抓小放大’依然是环评专项整治行动的尴尬现状。”上述深圳环评工程师表示,在环保系统内,甚至最高决策也囿于有背景的环评公司的牵制,环评政策的制定也会视其脸色、疑受“绑架”。

此前,该人士多次接触环保部,并提出多种整改环评乱象的方案。比如,让环评项目负责人必须亲自到现场,并在报审报告文件中附录相关照片与影像资料,以全过程跟踪、记录环评以保障文件经得起推敲。不过,此建议方案遭到了北京多家环评单位的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财经》记者采访得知,更多的业内人士希冀通过环评制度的彻底改革,进而扭转环评乱局。截至目前,改革方案依然存在争议,距最终的决策和落实执行,仍需时日。

【看有深度的财经报道 请添加“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 i-caij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