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勇创新佳绩」

互联网 2023-01-31 18:11:23

最近很多人关注宁夏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勇创新佳绩」,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宁夏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勇创新佳绩」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出门见绿、步移景异的园林景观,彰显出银川市独特的城市韵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银川市委宣传部提供)

隆基硅材料生产车间。

交通疏堵“6 N”贺兰山路民族街口工程进行中。

群众办证难得到解决。 记者 徐佳敏 摄

随着银川市湿地保护、建设与恢复等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广场舞大赛。 记者 徐佳敏 摄

“放管服”改革为群众办事带来便利。 记者 徐佳敏 摄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移民妇女家门口就业。记者 徐佳敏 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鼓楼社区志愿者引导市民规范停车。

十年来,银川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引领者姿态,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进程中,激情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银川篇章。

从黄河之滨,到贺兰山下,放眼今日银川,生机勃勃、美景处处。这是十年奋进图强、倾心砥砺的最好诠释,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不懈坚持和守正创新。

今昔对比,人们深刻感受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崭新变化和非凡印记。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063.72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2262.95亿元,经济总量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长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71.2亿元,年均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412元、18170元,分别提高1.9倍和2.3倍,年均增长8.1%和9.5%。

这是最好的时代,为奋斗者而歌,让创新者勇进,擘画塞上江南的新盛景。

筑牢思想根基 旗帜鲜明讲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银川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作为始终不渝的前进方向,牢记嘱托、真抓实干,走在前、做表率。

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主题主线,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贡献银川智慧和银川力量。

夯实思想之基,既要记在心上,更要落在行上。广泛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实践”活动和“七进”活动,推动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增强党员干部群众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发挥创新优势 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这十年,银川市坚持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数字赋能、项目牵动、企业支撑“五项战略”保增长促发展,推动实现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对标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银川市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锚定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三新”产业主攻方向,加快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中国新硅都、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新型电池生产基地、枸杞精深加工基地、高端奶产业基地、“互联网 医疗健康”示范基地“两都五基地”,“三新”产业产值规模达到550亿元,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产业强,则地区兴。产业是一个地区腾飞的翅膀和顶天立地的脊梁。面对传统产业,银川市加快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面向前瞻产业、未来产业,银川市集聚创新资源打造新优势,将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打造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瞄准“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开展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和结构、绿色、技术、智能“四大改造”,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目前,数字经济比重达到40%,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5个,上云企业达到300家。

创新一子落,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十年间,共享集团一举摆脱传统装备制造业“傻大黑粗”的旧貌,率先在行业内进行3D打印、机器人等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建成世界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铸造3D打印材料成本相比进口下降三分之二,实现国产化替代。工业级铸造砂型3D打印设备远销日本、欧洲等地,2021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54%,位居全球第一。为烟台冰轮、徐工、格力、新兴铸管等近50家客户提供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搭建起面向铸造行业和区域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铸造云,拥有11万用户,促成交易额超230亿元。

创新先手棋,助新兴产业崛起。在市区西边一条偏僻小巷深处,一处普普通通的老旧厂区,静谧无声地生产着大国重器,这家企业就是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我国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投入运行的单机容量最大、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机组,机组内的12个偏航驱动和6个变桨减速器,就是在这里研发制造。“目前,威力传动已成为金风科技、东方风电等国内知名风电企业的重要供应商,成功进入西门子-歌美飒等国外知名风电企业的合格供应商名录。其主导产品中的风力发电机偏航、变桨驱动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近20%,并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副总经理常晓薇说。

企业的创新,带来产业的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十年来,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实现翻番,三次产业结构比由4.5:48.6:46.9调整到3.7:45.4:50.9。

创新浪潮激起改革浪花。从审管分离到“一枚印章管审批”,再到管数据转变,银川市成为国内企业开办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12项营商环境指标获得全国标杆称号,46项改革举措向全国推介。2020年6月,银川市在全国17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被中国科协列为全国首批22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之一。2021年5月,以第二名的成绩与广州、嘉兴、天津滨海新区一同获评“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项目建设的提质增效,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2021年以来,银川市坚持项目为王,扎实开展春比开工、夏比建设、秋比成果、冬比储备、全年比增长的项目“五比”活动和“项目攻坚三年行动”,建立产业链招商“一张图”、投资政策“一本通”、储备项目“一个库”、招商伙伴“一张网”“四个一”机制,今年计划实施项目766个,年度计划投资1007亿元。

推动文化建设 以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

十年来,银川市高标准推动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着力培育了一批优质文化品牌,引导扶持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以文化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

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意义重大,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一杯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融合文旅发展;一间悦书房,书香浸润城市,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一个创建阵地;一场优秀剧目,讲好银川发展故事……文化是城市的气质,也是城市的精神“窗口”,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服务先行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制定《银川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彰显区建设实施方案》《银川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以有力措施推进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

培根铸魂,培育城市文明之“心”。银川市全维度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建设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文明城市,为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深化“爱要一起”志愿服务品牌、“15分钟志愿服务圈”,建设1300多个志愿服务驿站,通过“菜单式”服务,打造优质的便民服务窗口、温暖的爱心集散平台、高效的生活服务辐射载体。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累计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实践所53个、实践站538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文化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银川市加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银川文化艺术博览中心、融媒大厦等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建设。力促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情系贺兰》《初心》等精品力作深受好评。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四送六进”惠民演出、黄河诗会、“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推动文化扶志、扶智。其中,着力擦亮“书香银川·银川书香”品牌,以全民阅读营造书香之城。集中打造12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个城市阅读岛、22个街道中心图书馆,全市县级两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率均达到100%。

搭建平台,发力文化产业。银川市突出政策引导,壮大消费供给,不断创新产业格局,搭建消费平台。通过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弘扬传承民族文化,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全域旅游,提升文化旅游消费层次。

非遗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积极申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银川市34项成功入选。开展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举办沿黄九省区非遗博览会等活动10余项,参与传承人超500人次,惠及群众超万人。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银川市连续24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成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品牌。2021年,银川市民大厅建成全市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长廊。2022年,全区首个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平台—— “银川石榴云”传播中心正式上线运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全市各民族人民群众团结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银川市将持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保障,继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

以人民为中心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十年,银川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累计投入民生保障资金2401.93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78%以上,各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全市居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局面持续向好。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12年的207.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25.8亿元,年均增长4.6%,累计完成开发投资3490.15亿元。累计房屋竣工面积7493.9万平方米,累计竣工住宅套数46.08万套,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全市卫生机构、医院数量分别从2012年的903、53个增长至2021年的1350、80个,分别增加了447和27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数量分别从15952、5829人增长至2021年的29474、11326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13522和5497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1313张增长至17985张,比2012年增加了6672张。2021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2.56万人、209.42万人、64.7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99.08万人、121.05万人、30.37万人。全市农村居民最低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560元。

治城市之病,补城市之缺,增城市之美,强城市之智,银川市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80%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七项惠民工程”、民生“十心”实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为城市道路“疏堵提畅”、化解群众办证难、保交楼的工作全面铺开。“十小便民工程”的实施,让小停车场、小悦书房、小托幼所、小助餐点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升级着群众家门口的幸福,为城市带来温暖之光。

银川市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针对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厕所革命”。针对部分城区群众居住环境老旧问题,实施老旧小区集中改造工程,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05个,30万群众住上“暖心房”。针对行车堵、停车难问题,实施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改造项目和交通疏堵提畅“6 N”工程,建成城市主次干道111条、慢行绿道280公里,新增市政道路165公里,打通断头路40条,城区东西穿行时间由1小时缩短至15分钟。针对困扰市民多年的饮水问题,建成城乡西线供水工程,180万群众喝上了干净放心的黄河水,结束了银川市长期以地下水作为单一饮用水源的历史。针对冬天冷、“回迁难”等问题,完成城市供热最低温度提升至20℃地方立法,开展涉及18万户40多万人的回迁办证专项整治行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用心刻画的每一寸土地,带来山乡巨变,变成今日银川的幸福模样。十年来,银川建成区面积由158.5平方公里扩至19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81.44%。

只争朝夕的奋进交出一份诚意满满的民生答卷:连续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平均增速;新建、改扩建196所中小学幼儿园,增加学位12.4万余个,义务教育学校超大班额全面消除,率先在全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覆盖,教育信息化水平排名全国第七位,“互联网 教育”被教育部评为新型教与学模式试验区;“互联网 医疗健康”走在全国前列;基础养老金标准位列西北省会(首府)城市第一;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2281户10081人,39个贫困村5.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闽宁镇由“干沙滩”变成“金沙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98元、高于全市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6元,闽宁协作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城市在更新,乡村要振兴。银川市聚焦产业发展、就业保障和社会融入,实施了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补短板和移民增收项目,生态移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今日之银川,一批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汲取着阳光雨露,正拔节抽穗、茁壮成长,带着“诗和远方”的憧憬和向往,精心描摹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塞上“富春山居图”。

聚焦生态文明 推动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今年6月,银川市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创新开展20项系列活动,向沿黄省区各省会(首府)城市发出共同保护黄河的倡议,积极探索“外联八省、内合四市”共同抓好大保护的举措,加快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民实践体系。

今年夏天,滨河湿地公园里一路生花、生机盎然,芦苇、菖蒲、睡莲、荷花、水葱、梭鱼草等挺水、漂浮、沉水植物,让游客感慨连连。“以前这里荒草丛生,骑行到这里因为没啥风景,大家只路过不停留,现在目光所及处处美景。”骑行爱好者王大超说。

2018年起,银川市实施滨河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这是集黄河行洪区河滩地整治、水系连通、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经过2年时间,8个表流人工湿地南北贯通,面积1.1万亩的滨河水系实现连通联调联净。“该工程构建了‘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河湖水网体系,实现了有限水资源最大空间内最大化流量。”银川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系建成后,经人工湿地内水生植物的循环净化作用及生态基、石墨烯等设施的有效处理,9条入黄排水沟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黄河银川段水质Ⅱ类进Ⅱ类出,为黄河注入了达标的“健康血液”。

十年来,银川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着力打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美景。银川市湿地办主任王筱平介绍:“全市人均湿地面积236平方米,是全国的6倍。市区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78.5%。”2018年,银川市荣获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是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19年,获得“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先进集体”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这诗意盎然的画面,是人们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银川市持续推进“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东热西送”工程结束了“分散式燃煤小锅炉”供热的历史,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显著提升。银川市视黄河之水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度重视水安全,制定“四水四定”实施方案,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统筹各类水资源配置,深入开展全方位节水行动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严控高耗能水产业发展,十年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83.67立方米。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地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编制“一河一山一滩”保护修复方案,累计生态营造林35万亩,新建、改造各类公园51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入选国家园林城市。加强贺兰山和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关闭清零贺兰山保护区内煤矿,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561家,停止所有非法人类活动,修复贺兰山废弃矿山面积2197亩,恢复面积1293亩。

西夏区镇北堡镇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以贯之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开展党的建设质量‘六项提升行动’,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银川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市县一体化联动巡察模式、“双查双述双报告”等机制。深入实施“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开展“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创建行动,持续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半数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

树立鲜明的“工作围着发展干、干部围着发展用”选人用人理念,选派42名干部到经济部门、重点任务一线任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实施“双百计划”、“5123”工程、“789”年轻干部培养计划,市管干部中40岁左右年轻干部占比12%,提高4.5个百分点。

大力弘扬“严细深实勤俭廉 快”的工作作风,扎实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在全区率先举办年轻干部廉政教育专题培训班。把严的主基调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开展各类专项治理和专项巡察,加大党政“一把手”监督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查处力度,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态势持续巩固。

凝心聚力成伟业,踔厉奋发谱新篇。未来已来,美丽银川蕴含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正成长为美好银川。

建功新时代,奋进正当时。未来五年,银川市将牢记嘱托、肩负使命,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进一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与全区人民一道朝着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勇毅前行。(记者徐佳敏)

来源: 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