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图形设计!从来不走寻常路
最近很多人关注广告图形设计!从来不走寻常路,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广告图形设计!从来不走寻常路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广告设计创意包括文案创意、图形创意及色彩运用,是对形与义所作的某种联想,这个联想的过程就是创意性思维的过程。当我们面对一个广告题材时,这三个方面的运用,所体现的就是设计师的创意能力。从创意的这三个方面来看,它们既各有特点又相互统一,文案注重”义”的表达,色彩注重“意境”的营造,而图形创意则注重“吸引”的艺术。
图形设计在广告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造型艺术中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意念进行形象化、视觉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用形象语言为受众提出一个视觉问题,或直接利用形象来引起受众的关注。
”奇”“异”“怪"的图形并非设计师追求的目标,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图形语言,才是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必要条件。图形越新颖,形象素材的处理越独特,对受众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比喻就是借用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人们尚未知道的事物。当图形设计要传达的信息是抽象的、难以直观表达时,就可以运用比喻手法使抽象的概念转换为人们可感知的熟悉的物象,让一个平常的物象因融入了另一个物象的属性而显得更加生动。比喻手法通过对创意元素的分析、理解和联想,有目的地将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象结合,使其中的一个物象借助另一个物象的个性特点得以生动地表现。其强调的是创意思想的深刻内涵,给主题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夸张是指为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缩小或言过其实的表达,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图形通过夸张可以打破物与物之间特定的关系,以一种反常规、反比例的关系来表达预期的语义,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想象,大胆的幻想和奇特的夸张往往带给人们超乎寻常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使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是图形设计常用的一种方法,指将多个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进行比较,常以反衬的手法展示事物彼此间的差异性,使主题在反衬中得到更强烈的表现。对比部分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可以是形体与形体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设计元素之间的对比。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从一组相似的对比中去寻找彼此的差异,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两种事物相互的关系。利用视觉对比进行创意,能引导受众主动思索并理解设计师的意图。
比拟是一种幽默的创意形式,它以诙谐、风趣的类比手法来体现创意内涵。拟人和拟物统称为比拟。比拟通常给人以神秘、幽默和奇特的感觉。由于图形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许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用图形的形式直接表现,唯有借助比拟,才能达到让受众认知的目的。
作为正形的图和作为负形的底相互借用、相互衬托、相互反转所形成的图形。图形的构成元素在相互矛盾中隐含着各自不同的含义,两者之间形象相反,相互利用,显示出一种新奇、巧妙的图形魅力。正负图形设计在图形创意中是简约图形形体、增强视觉趣味的重要手段。
设计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简单而又富有趣味的正负同构图形设计形式,给广告设计的图形表现提供丰富想象空间,体现“形中有形,话中有话”的视觉魅力。
图形的元素替构的方法也叫作“偷梁换柱”,是利用形与形之间的相似性和意念上的相异性,以一种形取代另一种形,使图形产生形态上的变异和意念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在逻辑上或许是荒谬的,会给视觉上带来不习惯的感觉,但这种异常的图形组合方式能使广告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升华,使设计思维产生了质的变化。
广告设计中图形元素替构以常规图形为依据,以想象为基础。图形通过设计元素的替换,改变了自然物体的形体结构,图形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念,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元素替构彻底地改变了常规的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使思维步入了异想天开的自由世界之中。
同构是广告图形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每一个单一的形象素材都有各自的特征,多形同构就是利用不同形象的特征组成一个新的形象。
多形同构图形设计的关键要根据广告主题的概念来选定元素的组合,合理地解决物与物、形与形之间的对立、矛盾关系,使之统一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发挥各自的信息内涵。多形同构图形强调“创造”的观念,无论更注重视觉意义上的艺术性与合理性。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以视觉的完形为基本单位的,即以某种事物的个体存在方式作为认识事物的最基本单位。设计师根据视觉意识经验,将某个独立的事物根据设计意念再进一步分割解体,就会使其在视觉上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再将支离破碎的图形元素重新同构,则可以产生新颖的视觉图形。
广告设计的解构图形创意是指有意打破物象完美性的传统审美趣味,分解自然形态结构的秩序,使图形的分离与重组变成一次有意识的破坏,创造了非自然的图形结构关系,让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力因形体常态的分解重构而受到冲击。
解构图形的重点在于重构,改变一个形象容易,如何重新构成使其体现新的意念则依赖设计师的艺术功力。这种创意方法注重形与形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对画面整体结构的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一种境地,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