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卡脖子”炼成“小巨人”
最近很多人关注冲破“卡脖子”炼成“小巨人”,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冲破“卡脖子”炼成“小巨人”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在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将产品原材料装车。杨兴乐 摄
近年来,江门市润宇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在多个核心环节取得了技术突破。图为润宇的生产车间。杨兴乐 摄
日前,“关于第三批第一年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完成,江门两家企业上榜,实现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下称“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江门上榜的两家企业均为新会企业,分别是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和江门市润宇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
新会区科工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核心特质的中小企业;而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则在其中优中选优,是细分行业名副其实的“排头兵”。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一方面能为解决“卡脖子”难题提供技术支撑,在关键领域补短板,填补国内空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示范作用,带动相关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会正推进落实“科技引领”“工业振兴”“人才倍增”工程,从政策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科创服务、融资支持等方面,分层分类重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同时连续7年举办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发放扶持资金逾1800万元,带动企业科研投入超过10亿元。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为新会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提供更多新动能。
江门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江门计划出台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案,从资金扶持、创新发展、拓展市场、数字化转型、融资支持、服务提升、人文关怀、专项保障8个方面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贵宾”服务,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
A 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突破技术壁垒,夺取主动权
“这个结果令人振奋。”得知企业成功入选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凯特精机”)总经理赵美玲十分欣喜。
深耕精密滚动功能部件近30年,凯特精机常年保持对技术研发的大比例投入,累计主持或参与制定了22项行业技术标准,拥有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凯特精机逆势上行,一季度营收攀升,创同期新高。
回忆起凯特精机的成长史,赵美玲感慨万千,从企业最初的“砥砺前行”到如今的“坚定信心”,企业经历了机遇与挑战。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滚动功能部件的研究和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多是仿制。彼时,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孙健利刚从日本学成回国,从事直线导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1992年,国内直线导轨副迎来发展良机,国家把滚动直线导轨副技术列入了科技攻关重点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在南巡谈话精神的鼓舞下,国内掀起了一轮开发大潮,位于珠江西岸的新会获得了重大投资资源,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对接。孙健利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直线导轨为重点引进项目,凯特精机应运而生。
1993年,广东新会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凯特精机前身)正式成立。创立初期,凯特精机就定位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的专项企业。但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在当时根本买不到精准的试验装置和检测仪器,凯特精机决定自主研究。最终成功研发了一系列滚动直线导轨副专用的检测设备和试验设备,并逐渐掌握了导轨滑块热处理制造技术、导轨精密磨削技术、关键检测试验技术等行业关键核心技术。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至今,凯特精机在导轨的导向精度、精度保持性、刚性、低速运动平稳性、产品寿命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推出的新产品——精密滚动直线导轨副用钳制器、阻尼器和自润滑器,是凯特精机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转化成果,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家技术空白。
研发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凯特精机一直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常年保持对技术研发的大比率投入,组建“广东省精密导轨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门市精密导轨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多个高级别科技创新平台,长期与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五邑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保持紧密的产学研合作。2018年,为进一步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扩产增效,凯特精机正式动工建设新厂区,总占地面积约97000平方米。如今,已建成4个车间并投产使用,预计今年有望实现产能翻番。
“这里拥有广阔的土地空间和交通区位优势,潜力无限。”凯特精机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新会企业,赵美玲期待,未来企业能发挥出虹吸效应,带动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新会。
B 江门市润宇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
加速国产替代,掌握话语权
2015年成立,2018年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2021年被评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入选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江门市润宇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润宇”)前身是新会康宇测控仪器仪表工程有限公司的位移传感器业务单元,成立公司后延续了母公司“技术核心化”的基因,一起步就取得了不斐成绩。
截至目前,润宇拥有10项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去年,企业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30%。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被测量物的信息变化。润宇常务副总经理阮炳权比喻,传感器就像人的眼睛、鼻子、耳朵,可以在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感受”物体的信息,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关键部件。例如,高铁运行是否正常,需要传感器传回轨道的位移数据,高架桥是否安全,需要传感器检测其状态和位置,各类的传感器还包括压力、加速度、温度等。
在过去,进口传感器在国内占有绝对优势,国内不少生产传感器的企业也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为破解行业“卡脖子”问题,润宇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化研发,在敏感元件、传感器、变送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软件算法四个方面的核心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
“一块小小的传感器,背后是多学科知识的支撑。”阮炳权坦言,在外人看来,润宇在成立短短几年间就实现了高速发展,殊不知背后是团队“十年磨一剑”的投入和付出。
早年,润宇的营收只有1000万—2000万元左右,但公司坚持科研投入,培养了“全国劳动模范”李海全、“江门市劳动模范”李和深等一批核心技术骨干。目前,公司拥有省级基础传感器(润宇)工程中心,资深传感器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7名。近三年,润宇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维持在10%左右。
基于MEMS技术的SOI硅应变计、独特的分体式结构压力座、玻璃微熔烧结技术、智能化数字补偿技术等,近年来,润宇在多个核心环节取得了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全技术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细分领域全国数万家企业中实现领跑。目前,企业已经成为北京天玛智控、南岳电控、三一重工、辽宁新风等多家龙头企业的主要配套商,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产销规模国内市场排名第一。
当下,互联网 、物联网、工业制造4.0等快速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润宇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迎来了国产替代的风口。掌握核心技术,使得润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了主动,在细分领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单打冠军”,规模效应逐渐显现。今年前4个月,企业订单规模同比增长超35%,2022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亿元。
“自主研发并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阮炳权说,润宇耐住了寂寞,坚持创新驱动、苦练内功,不断积累,厚积薄发,才迎来了今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