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运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外运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外运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希望能帮助到您。
来源:运联智库(ID:tucmedia),作者:运联研究院 田勇
核心导读:
1)目前跨境电商货代行业还是以“市场驱动”的混战为主,处于行业上升的红利期;
2)行业增长趋势、卖家结构和平台政策,将共同决定跨境电商货代市场的最终格局;
3)行业终局必然以领导力驱动为显著特征,即以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为主要特征。
处于“市场驱动”阶段的跨境电商货代行业,由于绝大多数玩家缺乏最起码的护城河,同质化竞争随处可见。
而同质化竞争主导的市场,往往以分散混战为主要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货代之间的资源掌控力普遍较差(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小货代),彼此间没有显著的差异,不足以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1、跨境电商货代行业基本面分析大多数人分析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历程时,将其划分了几个阶段。其准确性暂且不论,但本文认为,任何行业的发展,包括跨境电商,无非都遵循着被“供给——需求”的相对关系支配这一规律。
疫情前的跨境行业,整体上已经显示出供求平衡甚至个别向上供大于求的迹象;而随着疫情的爆发,海外需求总体上暴增,将整个行业拉回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但这一局面注定只能是暂时的。
由此可推断,跨境电商货代市场的发展虽然略滞后于跨境行业整体,但其发展规律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1.1 资源整合的深度较浅,导致行业总体上以分散、混战为主要特征
类似于国内的大票零担市场,跨境电商货代行业总体上也极度分散,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于专线整合平台的企业间联盟的趋势。如果以全行业物流成本占比15%~20%估算,我国2019年跨境电商物流市场规模约为1.6万亿元~2.1万亿元,但其中包含了传统大贸货代跨境电商业务的部分份额。其中,传统大贸货代份额主要以服务跨境B2B外贸业务、海外仓补货(包含FBA头程)等批量干线运输为主。
从行业集中度的角度来看(只看跨境电商货代,不计传统贸易货代的跨境业务),目前真正算得上头部的玩家极少。其中纵腾集团、递四方(4PX)由于营收规模相对于身后的同行领先较明显,所以可以暂时被看作行业头部。如果再算上北京的燕文,可以勉强凑出行业TOP3。这样的情况下,2019年市场集中度也仅为1%左右。
而其它腰部及以下货代企业,虽然其中不乏营收10亿以上的准头部,但行业总体上处于各自为战、混乱竞争的阶段。其中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全链条的直接把控能力,即缺乏核心竞争力。基本上大家都是依托行业上升期的红利“坐享其成”,也就是说,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水涨船高”式的躺赚,并不是依靠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内化的,对海外清关、派送、干线运力掌控形成的自身壁垒。
以至于,行业甚至出现过劣币驱逐良币的异常现象:服务质量优异但前期投入大的货代企业,在成本降低到合理区间之前,就被市场价格战击垮。因此,在货量激增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头部货代,还是中小货代,都可能赚得盆满钵满;归根结底是行业上升期的红利推动着企业盈利增长,而不是由货代自身的能力推动。
1.2 激烈竞争的根因在于护城河难以深挖
由于货代自身竞争同质化、价格信息透明化,以及传统贸易货代涉足跨境贸易抢占市场等因素,跨境货代市场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态势。
比如,订舱平台将干线运输舱位价格、确切船期等,以往只能通过货代层层打电话才能拿到的关键信息,直接投放到卖家(货主)面前。这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货代过去赖以生存的信息差,客观上加剧了货代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大家报出的价格大致相当,互相之间的服务质量也几乎没有差异,利润区间基本趋同,因此,企业也就基本没有护城河可言。
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在行业上升期,尤其是疫情带来的红利期,货代缺乏主动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如尝试进行重资产投入,直接把控关键环节),因为不用很费力就能活得很好;二是由于大家成本趋同,也就不会有具备显著成本优势的货代,通过策略性降价挤压对手,抢占市场的货代更不会有,从而导致货代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和持续混战的局面。大家打来打去,依旧很难真正打出巨头。
与此同时,过去长期专注于传统贸易的货代,也开始尝试跨境电商业务。这些货代基于自身独特的优势,抢占了部分原本应该属于电商货代的市场份额。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渗透只会越来越常见。
而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外贸增速近年来受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2017年至今逐年下降。这直接导致业务模式长期保持稳定的大贸货代开始焦虑,看不到自身继续成长的新动力。其次,是跨境电商对外贸的渗透,导致高频次、小批量出货形态越来越多;而虽然过去低频次、大批量的贸易形式依旧占据主流,但其增速远不如跨境货,比重继续萎缩的趋势明显。
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外运和华贸。无论是通过自身的新业务布局,还是通过收购切入跨境赛道,都代表了传统贸易货代面对跨境这个“新生事物”所展现出的开放态度和进取策略。
虽然传统贸易货代基因里更擅长服务大B,更习惯于处理低频次、单票大批量货物的业务,但只要努力补足获客端的营销能力、揽收网点及仓储分拨基础设施、IT系统建设、吸引和培养跨境专业人才,进而充分利用自身本来就具备的干线运输、清报关资源优势,将跨境平台、品牌方或散客手里相对碎片化的订单流量引进来,就能在跨境物流领域开个好头。
2、什么样的货代会活得更好?在普遍同质化的货代市场竞争中,究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杀出重围、逐步拉开与竟对的差距,走进头部阵营?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从需求出发,即从商流开始分析,就能从根源上看清楚哪种货代能走出来。
2.1 透过跨境卖家需求审视货代
从卖家需求入手分析货代市场,需要先对卖家类型进行分类。而分类的标准有很多,较难完全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因此,本文依据运营模式的不同将卖家分为四类:铺货卖家、垂直品类卖家、品牌卖家、外贸工厂转型卖家,各自由于自身经营模式的特点,对物流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侧重。
1)铺货型卖家
铺货型卖家是数量最为庞大卖家群体,这类卖家普遍采取多品类、多店铺、多平台的“三多”模式经营。其经营的SKU普遍在10000个以上;本质上就是广撒网、跟卖,通过数据监测找出爆款,然后通过贴牌等手段将爆款价值榨干,实现利益最大化。头部如有棵树、通拓等.
2)垂直品类卖家
和铺货型卖家相反,垂直品类卖家只专注一个或几个品类的SKU,如只专心经营女鞋(甚至只做女鞋里的某几种款式类型)。在经营上强调客户粘性和私域流量,更倾向于独立站经营,对产品设计、质量、售后、物流体验的要求较高,典型代表如家居品类的致欧等卖家。
3)品牌卖家
品牌卖家与垂直品类卖家有一定的重叠,其经营的SKU通常比垂直类卖家更多,产品大多数以OEM贴牌为主。这类卖家往往是从铺货型卖家发展而来,重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客户认可度,引流需求较高,通常广告投入较大,三方平台和独立站均会涉及。对物流和售后服务较敏感,头部玩家如Anker(独立站 三方平台)。
4)外贸工厂转型卖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贸工厂不再只甘心做货源端,而纷纷开始在平台开店,试图通过自身供应链优势树立品牌,做到自产自销。但是品类通常不会很多;此类卖家要么通过自建独立站出海,要么入驻亚马逊等主流平台或新兴市场的新兴平台;通常要求物流服务商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
2.2 独立站的兴起,很可能强化货代市场的“马太效应”
随着卖家越来越重视自身品牌价值,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更多卖家会通过独立站,而不是仅仅受制于三方平台出海;或者,将三方平台作为品牌初期的流量积累,为品牌认可度打基础,最终还是会以自建站的形式经营自己品牌的“私家领地”。作为印证,Shopify GMV自2019年以来的大幅攀升以及商户数的连年稳步增长足以说明独立站的“大好前程”。
除了铺货型卖家,其余三种卖家很大程度上会愈发倚重独立站。而由于独立站卖家发货,没有三方平台推荐物流商,也没有三方平台较严苛的时效考核政策,因此往往对物流价格极度敏感,同时兼顾时效。
但正如前文所述,很多独立站卖家同时也在经营三方平台店铺,因此往往已经养成了固定的发货习惯和合作服务商。因此可以说,那些兼具成本优势,又被三方平台筛选过的、有资格对接平台的头部货代,会在“独立站”时代先人一步抢占新的市场增量,从而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而铺货型卖家中,除了类似于有棵树等头部玩家外,绝大多数仍是中小卖家。这些中小卖家通常以2C业务、三方平台的跨平台开店为主,供应链掌控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差,往往依赖平台导流。
在发货行为上,初期的直邮试货往往走邮政小包、后期爆款则倾向于海外仓铺货,但囿于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资金压力,总体上更倾向于直邮,尤其是性价比极高的邮政小包,其次是专线小包。因此,燕文等邮政小包代理货代将长期继续伴随其成长(前提是万国邮联终端费改革所造成的成本压力能被及时抵消)。
3、跨境电商货代未来市场格局探讨无论是基于行业边界愈发清晰的事实,还是由于独立站卖家群体的崛起,以及三方平台自身政策的变量,未来跨境电商货代市场的终极格局,都将基于货代本质被共同塑造。
3.1 终局市场中的跨境电商货代形态分类
基于以上论证,未来跨境电商货代主流形态可分为(不保证不重复无遗漏):三方平台自建物流和直控物流服务商、独立三方货代、国内头部快递品牌和传统贸易货代的跨境业务、服务于特定品类(化妆品等特殊货物)的中小垂直配套货代。
1)三方平台自建物流或直控物流
从平台角度出发,对平台指定的物流服务商进行强管控的趋势几乎是行业内的共识(比如ebay对虚拟海外仓的打击和对卖家发货渠道的限制),而最强的管控其实就是自建。自建虽然前期投入巨大,目前看除了像亚马逊这种财大气粗者很难插手,但绝不代表其它平台不想这么干。
一方面,全程自建可以实现物流服务品质的完全自控,可以通过卓越的物流服务体验为平台招揽更多流量,增强客户粘性;另一方面,利用平台的的政策环境继续鼓励卖家使用平台自建物流发货,解决了卖家对时效、店铺排名的担忧,长期来看必然会为卖家增加GMV,降低物流成本。
除了自建,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平台强管控,筛选优质货代,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自建物流的服务效果,这一点就类似国内的大制造业(品牌流通商)和合同物流的关系,货代会被要求将自身基础设施深度嵌入平台物流体系,为平台卖家提供接近自建物流的服务。此类货代的订单流量入口几乎100%依赖平台。
2)独立三方货代
此类货代很可能主要服务于独立站卖家和平台自发货的需求。和三方平台物流体系或许会有交叉或动态角色切换(被平台淘汰的货代可能继续服务于此类需求,优质的独立三方货代也可能会被吸纳进三方平台物流体系)。
独立三方货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走货关键节点控制力极强,甚至自建,比如拥有稳定、足量的干线舱位,甚至自购全货机、海外配送部分自营或和通过海外分公司和本地优质快递(物流企业)直接合作,实时把控配送质量、自建双清报关团队,第一时间处理清关异常,保障通关顺畅。
3)快递企业 & 传统贸易货代的跨境业务
主要指依托自身品牌影响力、地推团队、前端揽收网点布局揽货,交付优质合作货代做外发,或者外发渠道部分自建(或收购报关行、投资航司或货代)。如顺丰、圆通等部分国家和地区干线自营全货机、自营目的国配送场站等业务。此类国际业务既可以将部分线路融入三方平台的物流体系,也可以服务独立站卖家的物流需求。
4)中小垂直配套货代
此类货代企业大多由幸存的中小货代进化而来,专注自身强项并持续发掘,形成了自己的小护城河,作为大货代的配套服务商继续生存。
再就是专注特殊品类运输的特种货代,在资产类型,目的国敏感品单证处理、走货异常处理等领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或经验。
3.2 依靠信息差和轻资产运营的货代将难以为继
货代的本质,在于高效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具体体现在价格优势和议价能力上。其中,价格取决于市场,更取决于货代对关键资源的议价能力,以及在全链条中的话语权上。议价能力的取得,则几乎全部来源于货量。
因此,依靠信息差和轻资产运营的中小货代(以散客、自发货卖家居多),在行业上升期可以充分享受红利;但在红海竞争中,由于缺乏资源议价能力,几乎无法建立自身的护城河。
与此同时,随着走货信息的逐步透明化,以及走货操作环节逐渐简化,信息差逐渐被抹平。货代依赖信息差,就很难继续活下去;而要想求生,就只能靠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或者转向投入新兴市场。
然而,足够优质的增值服务,几乎完全依赖于货代自身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可以说,未来那些依靠信息差,轻资产运营,没有直接把控资源能力的货代,大概率会被市场淘汰。
*本文为运联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