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冲刺卷(一)「重庆市高三理科综合考试」

互联网 2023-03-01 19:27:03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冲刺卷(一)「重庆市高三理科综合考试」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冲刺卷(一)「重庆市高三理科综合考试」,希望能帮助到您。

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又可以互补、兼容,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追求系统的概念化、知识化;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不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带有一种目的性。所以,中国传统美学是大美学,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和,意即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庸》中,“中和”既是人性修养的道德标准,又是在其提出至善、至诚观点后所形成的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形态。《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里的“至诚”是圣人之德,只有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才能达到所谓的人伦之和、天地之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中庸之道的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适中、和谐。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即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中和之美,很少有剑拔弩张的表达狂怒、狂喜情感的作品,而是以“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在抒写个人内心情感的时候,总是温婉曲折、含蓄深沉地寻找适度的表现方式,这正是中华民族所体现出的平和、宽容,充满“中和”思想的大美之学。因而在优秀诗歌、戏曲等的创作和形成过程中,“中和”的美学思想在文学审美和艺术表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儒家的“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文学审美上创造出了平淡朴素、恬静安逸、怨而不怒的“和”之理想境界,使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达呈现出含蓄委婉、冲和的特点,也对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庸是真善美的统一,道德与知识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高明与平凡的统一。价值取向是重人而不轻天,重群体而不轻视个人,重本而不轻视末,重利益也重视义,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重视和谐而不取消斗争。”因此,在治国之道上应该实现和政之美,做到不偏不倚、协调适中、刚柔相济,以避免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秩序,达到“至和”“至美”的境界;在为人处世上,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善良的本性,宽容待人,和谐相处,以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要追求和谐统一,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依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摘编自张龄予《“中和”的大美之学》)材料二: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美育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剧增,人们越来越沦为工业社会的奴隶和工具,思想被物欲支配,变得干枯、乏味、平庸、空虛,这也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文化失范、各种社会问题孳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而来的大众文化正在以猛烈的势头消解神圣,躲避崇高。温柔甜蜜的爱情小说、神奇曲折、刀光剑影的武侠剧、低吟浅唱的流行歌曲,光彩炫目的广告形象以及虚拟的网络空间等,一切看似丰富多彩但却在不断消解人们对审美的认识,降低人们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学校的美育建设也困难重重,首先,对美育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只重知识传授,注重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同时,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深入人心,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美育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完全让步给智育,学生只能在接连不断的测验、考试中浴血奋战,致使学生身体素质不理想,心理素质堪忧,知识在增长,道德塑造却在滑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审美素质的降低是当代美育现代性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说明了美育没有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或者说当今的美育自身存在不足。就其原因客观方面来说,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消费社会或者大众文化泛滥的社会所必然遇到的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现代美育隔断了与传统美育的联系,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所致。因此,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摘编自祝亚楠、卢政《论古代“中和论”美育观与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诗性的审美特质,最接近美学的本质,是达到了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的大美学。B. 中国传统美学追求中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与追求概念化、科学化的西方现代美学具有本质上的区别。C. 中国传统美学审美形态表现为中和之道,主张在文学作品中含蓄深沉、有节制地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D. 中国最高美学理想是中和,它对我们治理国家、为人处世以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天下极至真诚的人充分发挥他的本性,才能帮助化育万物,实现善与美的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B. 中国文学作品往往以一种“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很少激烈地表达情感和抒发内心过度的悲伤。C. 物质欲望的膨胀、生活压力的剧增以及当代大众文化的泛滥,给人们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趣味带来不良影响。D. 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忽视学校的美育建设,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中“中和”美学思想的一项是( )A. 《关雎》全篇虽写青年对淑女的追求,感情热烈真诚,但这种感情却表现得内敛节制,用语也相对朴素自然。B. 《赵氏孤儿》是古典悲剧之一,该剧以赵氏孤儿亲捉屠岸贾,复仇成功为结局,符合了人们对大团圆理想的追求。C. 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尤其美妙,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评价那样“思处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D. 《上邪》先从正面表明心意,再从反面设誓,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斩钉截铁地表明了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忠诚。4. 材料一的题目为“‘中和’的大美之学”,作者为什么把“中和”称为“大美之学”?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5. 如何利用“中和”美学思想解决美育现代化建设遇到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节选)①(俄)列夫·托尔斯泰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拘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 ”聂赫留朵夫说。“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 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如果您爱他……”他说。“什么爱不爱的 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那么我该走了吧 ”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现在她想到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原文有删改)【注】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是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敷衍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恐慌的心态。B. 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C. 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爱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D. 文中加点处“古怪”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读者可以无障碍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创造出一种“叙事共鸣”的效果。B. 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雪幕”和“明亮的窗户”强化了监狱清冷阴森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压抑感。C. 小说的人物的语言平实而且精彩,让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虽然都是扁平人物,也给读者以栩栩如生之感。D. 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狱长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8. 有人说,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陈述理由。9. 托尔斯泰擅长刻画人物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阅读聂赫留朵夫遭到玛丝洛娃拒绝后的相关文字,说说这一艺术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贞观政要·论务农》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B. 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C. 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D. 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夺农时”的“夺”意为失去,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夺”含义相同。B. 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C. 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的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D. “比屋”的“比”意为并列、挨着,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比”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B. 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理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C. 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D. 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赋,发展农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2)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14. 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石州慢①贺铸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②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注】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首句“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早春时节天气的漠漠轻寒,又表达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B. 本词由不同时空串接,由写眼前春景,到追忆昔日的画楼饯别,再回到如今的两地相思,别有情致。C. “顿成轻别”,在“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D. 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以景结情、意蕴悠长。16. 据王灼《碧鸡漫志》载,“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原作为“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请问改句比原句好在哪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月亮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白居易《琵琶行》中借凄清月色表达凄凉心情的句子有多处,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姚鼐《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描绘了登顶远眺所见之雪景。(3)古人中常用以风雨入诗来抒发岁月不居、光阴荏苒之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快递进村带来了创业就业的新机会。一方面,随着快递末端网点备案制度实施,不少快递小哥返乡开办快递末端网点,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村电商发展① ,由此兴起了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模式,既给以农村群众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就业的机会,也为农副产品找到了优质的销路。也要看到,挖掘快递进村潜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不可能② 。特别是,快递进村还面临着集约化程度低、运营成本高、网点盈利难等问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快递企业一起,持续发力。比如,面对快递进村成本高的情况,政府部门不妨③ ,让邮政、公交载快递进村,在保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快递时效的基础上,帮助快递企业、基层网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补齐短板,破解难题,才能让农村快递“进得去”后又能“稳得住”。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①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② ,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抱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③,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20. 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具有一种绘画美,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2. 文末“女儿绿”一词用得十分精巧,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樊川文集》卷十)这是杜牧为《孙子》作注时的一句话。它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变化如“丸”,千变万化,机巧灵活,都离不开“盘”的范围。“盘上走丸”说的是兵法,但其中的道理也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发,引发深入的思考。请你或结合历史现象,或结合社会生活,或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D A.“是达到了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的大美学”错,与原文不符合。原文说的是“中和美学思想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B. 强加因果,“本质上的区别”,于文无据。C.以偏概全,中和之道只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2. A “只有天下极至真诚的人”错,说法绝对,曲解文意。根据“意即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适中、和谐。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而非“只有天下极至真诚的人”。3. D 文中说“中和,意即中正和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乎法度,这叫做和。即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D.《上邪》情感炽烈奔放,“斩钉截铁地表明了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忠诚”非“中和”之美。4. ①“中和”是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②“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 ①至仁至善的“中和”美学思想,可以缓解当代人的精神压力,重塑社会道德,使人们拥有诗意的生活方式。②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和”美学思想,有助于加强修养,提高审美趣味,塑造完善的审美人格。③“中和”美学强调既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当代学校美育也应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合理设置美育学科,还应将现代美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创造“大美育”的教育氛用。6. C A.“恐慌的心态”错误,并非“恐慌”,而是盼望忐忑、心不在焉。B.“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错误,结合后文“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可知,玛丝洛娃仍爱聂赫留朵夫,她的拒绝,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自由”。D.“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两处都有“爱”,有相同之处。7. D A.“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错误,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B.“强化了清冷阴森氛围”错。后文为“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尽管”一词表明不是强化了清冷阴森的氛围。C.“都是扁平人物”错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是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扁型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8. 同意。①英国人来监狱访问,为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提供了机会。②英国人对于监狱的采访,有助于作者展开对俄国监狱的介绍和揭露,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通过英国人采访的形式从侧面来表现监狱情况,避免了直接描写监狱,显得巧妙。9. ①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经历了从失望、困惑、害臊,到羞愧、不舍,再到释然、愧疚、失落的复杂的心理变化。②这些心理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精神面貌,又真实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真实逻辑。③作者除采用直接的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外,还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10. A11. A A.“意为失去”“含义相同”错。第一个“夺”是“耽误”。句意: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第二个“夺”是“改变”。句意: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的志向却不可改变。12. D “要让百姓富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错误。结合原文“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知,“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不是让百姓富裕,而是让百姓尊贵的方法。13. (1)民力耗尽之后,祸患灾难就产生了。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只不过没有找到用来让百姓安定正确方法罢了。(2)只要让天下人都这样,我不欣赏音乐,不带人打猎,快乐就在那里面了。14.①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②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人力已经用尽,灾祸于是发生。他们难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使用安定百姓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却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15. A “又表达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错误。“薄雨收寒”意思是:薄雨收敛寒气。由下句“斜照弄晴,春意空阔”,应是描绘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16. 改句,烟横水漫、几点归鸿的塞外茫茫沙漠已销尽积雪,境界阔大,描写别后孤独之感;“平沙消尽龙沙雪”点明诗人所处的地点,交代前文所见所感的动因。原句,“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虽然也能表达孤寂之感,但明显境界不够宏大。17.①. 醉不成欢惨将别 ②. 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③. 苍山负雪 ④. 明烛天南 ⑤. 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18.①.如火如荼 ②. 一蹴而就 ③. 牵线搭桥第一处,语境形容农村物流的问题解决后,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良好,填写“如火如荼”。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第二处,语境强调“挖掘快递进村潜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不可能轻易成功。填写“一蹴而就”。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第三处,语境是说政府部门在邮政、公交等不同部门之间互相联络,介绍,填写“牵线搭桥”。牵线搭桥:为欲建立某种关系的各方作介绍、撮合。19. 由此兴起了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模式,这既为农村群众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就业的机会,也为优质农副产品找到了销路。20.①. 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②. 我觉得像杨花 ③.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21. 用一连串生动形象比喻,抓住绿的柔软、鲜嫩、温润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绿的亮度、纯度加以表现,画面感强烈,写出绿醉人的美。22. “女儿绿”把绿人格化,突出梅雨潭的绿纯净又鲜润,柔美又娇艳的特点,像一位亭亭玉立、洁白无瑕的年轻女子。23.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杜牧《樊川文集》中为《孙子》作注时的一句话,并点明了它所揭示的道理:“丸”走盘可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盘”的范围。最后由兵法推而广之,指出其中的道理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启发和引人深思,这一句话是引导考生推而广之,打开思路,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去思索杜牧这句话的内涵。杜牧的这句话讲的是兵法,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丸”指的是具体的用兵策略、方法或计谋,“盘”指的是兵法全局。若从更广泛的领域来说,“丸”指的是具体的操作或行动,“盘”指的是全领域的框架。可见,题目体现的是“丸”与“盘”的关系,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推而广之,“盘”是规则,是事物的全局或框架,是其规律、宗旨、目的的总和,也是“丸”游走的范围、运行的基础。而“丸”的游走和运行可以千变万化,灵活机动,见仁见智,但都离不开“盘”的框架、规律和目的,这样“丸”的运行才有价值和意义。譬如学习,“盘”是庞大的知识体系,是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丸”是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运用各种适合于自己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想要掌握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体现学习的意义。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从“请你或结合历史现象,或结合社会生活,或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可知,考生可以从历史现象、社会生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等方面立意。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要紧紧围绕“丸”的灵活运行展开,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突出人物行动的灵活和智慧,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丸”如何在“盘”中运行的主旨。若写议论文,可以选取生活、学习或历史的角度,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丸”需在“盘”中运行,如何运行,这样运行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运用并列式结构来阐述,总之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立意:1.条条大路通罗马。2.“丸”的游走不能脱离“盘”的范畴。3.做灵活走盘的“丸”,在“盘”的舞台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