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长三角一体化 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长三角一体化 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希望能帮助到您。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江南”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提起江南,人们会想到小桥流水、江南园林,也会想到文人雅士,诗酒雅集。
江南的传统手工艺也有着浓郁的“江南味道”。8月16日,“江南客厅——长三角传统工艺生活美学设计展”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启动。展览采用“江南客厅”的概念,以四时八景、中国色彩、词牌古歌、虚拟现实等跨界展示方式,展示了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传统工艺的共融发展。
“‘客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有来有往,交流共融。展览叫‘江南的客厅’是取这层含义。我们主要想通过这个展览讲的,是长三角地区传统工艺如何走进现代生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说。
据悉,本次展览共计参展作品260余件,涉及长三角传统工艺项目54项,参展非遗传承人42位、参展艺术家及设计师32位,参展设计品牌18个。
四季八景中的江南客厅
步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内一处冰裂纹雕花的圆形月亮门,浅绿色的“江南的客厅”展板映入眼帘,在暑热中带来视觉上春天的清凉气息。“江南的客厅”展以西子湖色的清新迎接着观众。
展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在流光岁月中展开长三角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美学中的叙事。观众从春季开启江南的一年,感受在四季更替的自然背景下传统工艺之美。
展览从迎新、乐赏、雅集、游历、雕刻、美食、织造、时尚八个视角,呈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的关系,展现从传统到时尚的兼容并蓄,从古典到国潮的风云际会, “江南八景”展示日升月落每一天的江南诗意。
展览采用中国色作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的主题色,展现江南的婉约雅致。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主题色”。江南春是浅粉的“拂花枝”,春意渐浓,从元日开启新年,到立春团圆满座、孩童嬉戏,到清明踏青游嬉……江南春是明快热闹的。
江南春展区。
在这个版块,主办方策划了“江南庆”和“江南趣”两个主题,色彩明艳的宁波泥金彩漆、灯彩、罗店彩灯、露香园顾绣等非遗项目都在这个板块展示;南通板鹞风筝、徐州香包、惠山泥人等非遗,则生动展示出民间在春季生机勃勃的游乐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上海剪纸的民俗主题,则把千百年来江南民间春日庆典的情景展示出来。
南通板鹞风筝在这一展区尤其引人注目。南通板鹞风筝融合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在精心绘制的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哨口”,多者达数千。风筝均可承受5级以上大风,悬于几百米的高空中,在风中,哨口发出美妙的哨音,令人印象深刻。
风筝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
江南夏板块是青绿的“风烟”色,隐约带来清凉气息。在这一板块,主办方布置了一个文人书房场景。传统家具陈列其中,曹素功墨锭、周虎臣毛笔、宜兴紫砂、珐琅器、漆器陈列其中,墙上挂着素雅的朵云轩版画,主题是《西厢记》中崔莺莺游园的场景。
江南夏板块搭建了文人书房场景。
江南客,走笔墨气横;江南游,园景画中行。在江南,文人和园林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引领了江南文化雅致的底蕴。
江南秋板块是黄色“清欢”为主题的。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民间一派繁忙,皎月当空、蟹满鱼肥,蔬果飘香,江南也染上了丰足的色彩。主办方选取了“江南技”为主题,展示竹刻、竹编、草编、黄杨木雕等江南技艺,这些手工艺品都有江南秋的浅黄色调。有些技艺纯粹出自民间,如徐行草编等,有些如竹雕等,又融入了文人的设计和创作。另一主题“江南馔”则集中展示了江南的美器与美食,绍兴黄酒、西湖龙井、南翔小笼……这些精美的江南味道,给江南文化增添了接地气的部分。
江南冬部分则主要展示了制造技艺。“到了冬季农闲,人们开始织布,之后快到春节就开始做衣服。”章莉莉说,一梭一织,一针一线,在飞梭之间,一年时光流逝。在这个板块集中展示了江南地区的各种制造技艺。南京云锦和宋锦织造的衣物华贵大气,苏州缂丝精致文雅,上海绒绣有油画质地,顾绣则有浓郁的文人气息……最后,展览以“江南美,锦服归故里”收尾,古老的江南非遗制造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衍生出一系列华服。
江南冬板块展示了江南丰富的织造技艺。
梳理江南传统文化,找到未来发展路径
“这个展览希望回到上海地域本身的文化的根源和逻辑关系里,讲一讲上海今后的文化应该怎么发展,文化产业跟设计之都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章莉莉说,“江南客厅”展的初心,是希望梳理江南的传统文化,为这些非遗技艺如何在当代建立发展方向找到可能的路径,“江南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上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应该基于这个地区的本身的文化特征来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找到它的美。”
在策展的最初阶段,主办方成立了学术团队,做了大量梳理工作,先整理了长三角地区的所有国家级非遗,又进一步整理了北京、广州两地的非遗。
“在对比之中,我们发现长三角的传统工艺有三个特征。”章莉莉说,“江南的客厅”展的内在脉络,其实是围绕团队总结出的这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江南文人参与传统工艺的转化和振兴比较多。”这成就了江南文化“风雅”的一面,也是江南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在江南不少民间传统手工艺中,都有文人参与改造的色彩。例如江南文人参与园林的设计建造,使江南园林成为具有独特文人美学造诣的古代园林。朵云轩版画和露香园顾绣也是如此,本是流传于民间的技艺,却因为文人的参与,美学价值有了本质的提高。
“文人的参与,改变了江南传统工艺的面貌。”章莉莉说,此次展览在展品选择上尤为注意突出这一特色。
第二个特征是历史上兴盛繁荣的江南三织造为长三角地区人民注重服饰穿搭产生了巨大影响,体现在传统桑蚕丝织造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等方面,以及相关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苏绣、绒绣等技艺。
这一特征在展陈设计中融贯整个展览。春天养蚕,夏天缫丝,秋忙之后织造、制衣。制造相关的非遗技艺,从始至终都融入展览之中。
“江南地区穿什么?云锦是宫廷穿的,土布是民间穿的。云锦春秋穿,缂丝重工,非常厚实,一般在冬天穿,春夏秋冬,都是不一样的面料。”章莉莉说,从制造技艺出发,江南手工艺有许多故事可讲。江南是织造的中心,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最原始起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制衣阶段,也是整个展览的收尾阶段,除了展示传统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章莉莉还将一些当代设计师的跨界作品放入其中,当代的设计与古老的非遗面料和织绣技艺融合,碰撞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现在上海在打造设计之都和时尚之都,把基于原来江南三织造的东西传承下来,变成上海的时尚脉络才是顺的。”
第三个特征是江南民间属于老百姓的非遗文化也独具特色。这些内容主要放在“江南秋”板块呈现。金山农民画、罗泾十字挑花绣、东阳竹编、徐行草编等,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
“今天江浙一带的乡村振兴,复兴这些传统工艺是很重要的。”章莉莉说,来自民间的手工艺和食品制造工艺,在今天的乡村振兴布局中仍然意义重大。绍兴黄酒、龙井茶、小笼包等食物,依然是人们追逐的美食。这些民间非遗与旅游结合,在打造文旅融合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
当代设计如何进入传统工艺语境
除了传统非遗技艺展品,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大量非遗文创产品和当代设计师和传统非遗的跨界之作。
章莉莉认为,文创和当代设计,都是助力传统非遗走入当代生活、焕发光彩的重要方式。
中式奢侈品牌“上下”设计的一套中式家具在展厅中颇为惹人注目。一件桌上茶宝格的背板和侧板采用了传统的竹丝镶嵌工艺。竹丝镶嵌的篾丝篱底纹是以毛竹制作的篾条采用特殊手法拼搭而成,其间以暗榫紧扣。章莉莉形容为传统工艺的“乐高”。“上下”的茶宝格将传统竹丝镶嵌纹样结合品牌logo,设计出高级的美感,用传统工艺做出了不失传统风韵的现当代设计。
清影•茶宝格背板和侧板采用竹丝镶嵌工艺。
画家陈家泠则以艺术家身份介入服装设计。展览中一件缂丝旗袍,图样描摹了他的画作《江南好》,层层叠叠宛如粉色梦境的荷花池中,旗袍下摆的一处留白水面中,游过一群蝌蚪。“江南是神驰梦想的圣地;江南女子是梦寐恬适的梦境。时光荏苒,岁月春秋,几经红尘漫路,几番南北逆转,独有江南之美驻于心,唯有江南之倩绣于魂。江南美,江南的女子更美!犹如……琴韵芳华,淡染流年,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陈家泠说。文人的意趣,再次和传统手工艺结合,只不过,这一次多了当代性。
以陈家泠的画作图案制作的缂丝旗袍。
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化是一门持久的课题,如今仅仅算刚刚起步。“非遗转化肯定要靠前端的研究和基础。”章莉莉长期做非遗当代转化,让她欣慰的是,现在投身于此的年轻设计师越来越多,其中还出现了不少研究型的设计师,一些人把传统工艺材料做分类研究,再从中提取出适合的部分做应用设计。
很多设计师从单纯转化应用更进一步,溯源而上到手工艺的源头去探寻文化。江南传统手工艺由于文人介入而产生独特美感,如今当代设计师开始研究文化,这让章莉莉觉得“找对了路子”,“当代设计师做传统工艺的转化,也该是有文化的设计师,当代的非遗传人,也应该是有文化的传承人。”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用当代设计助力传统工艺回到人民日常生活,同时找到新海派文化发展的动能,形成新时代江南美学和相关文化产业,充分展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文化特质。
展览结尾处,展示了多件当代设计师采用传统面料设计的时装。
据悉,江南客厅首展将持续至9月下旬,后续将举办“江南传统工艺生活美学”学术论坛等活动。首展之后,展览将在长三角开启巡展,巡展将于2022年至2023年期间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江苏省南京云锦博物馆、安徽省黄山雕刻博物馆举办,共同展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的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新面貌。
本次展览是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
海报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