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高阳「高阳先生」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我的家乡高阳「高阳先生」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我的家乡高阳「高阳先生」,希望能帮助到您。
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
家乡是一卷珍贵的水墨丹青画
走过山山水水,跨过岁月流年
那一缕萦绕心头的乡愁
不曾有半分消减
我的家在
高阳
文化是不朽的话题
高阳积淀着斑驳厚重的人文历史
高阳因域内澎溪河与洞溪河交汇处有一冲积平坝,人称“高阳坝”而得名。“鱼跃龙门虎奔江,黑祈洞暗巴盐熬;草盖岸边船夫憩,祖师观上撒丝网;飞天蜈蚣横大梁,古佛龙灯照张王”,民间俗语刻画着高阳独特的地貌,收藏着扑朔迷离的传说。
高阳老集镇 刘益辉 供图
1949年12月建立高阳乡;1953年分成高阳、柏林、青树、凤凰、洞溪5个乡;1955年底,将原分出的5个乡合并为高阳乡;1958年10月,建立高阳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公社为乡;1992年9月撤区,高阳乡与建全乡合并为高阳镇;1995年10月,从高阳镇分出建全、石杨等15个村,新建建全乡,高阳镇恢复原建制;2006年11月,原建全乡和白龙乡白元村再次并入高阳镇。
李家坝遗址
这里存留着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李家坝文化遗址,被评为1998年全国文物考古新发现之一,出土的大量巴国青铜兵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巴人文化特征和战斗历史。
高阳是“中国第二大唐城”,明月坝古唐城的发掘填补了中国唐代古建筑的历史空白,发掘面积达100余公顷,出土了全国罕见的钱范、兵器范、“朐忍封泥”等文物。
明月坝遗址
永安寨、云峰楼、红龙桥、张王庙……古老的陈迹、斑驳的石墙,风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和时间一起见证高阳的成长。
高阳张王庙
龙王锁口石塔
敦本楼
始建于清嘉庆15年的夏黄氏节孝牌坊,表彰了古代封建社会传统礼制与道德,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精神,现在是三峡文物园的镇园之宝。
夏黄氏节孝牌坊
聪明灵动的高阳人还创造性地把川剧串枝莲与本地秧歌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板凳龙”由此诞生。
十人奏乐,九人舞绸带,一人舞龙宝,十八人联合起舞,“龙出场”“过龙身”“穿花、变花”“涌浪”“盘龙”“游龙”“跳龙门”“龙吐火”等舞蹈套路好不精彩。
昔日是眷念的命题
光影岁月承载着高阳人的荣光与回忆
那默默流淌的澎溪河,我们亲切地叫她“小江”,其实我们都知道,她是我们高阳人的“母亲河”。
古往今来,她灌溉着周边的良田,驮运着儿时的我,耳畔还有银铃般的笑声和江边的家长里短。
1973年,小江电站建成了,这下我们用的电都是“小江”的了。电站凝聚了许许多多老一辈建设者的水利情节。
小江电站大坝
记忆中的高阳场镇总有股醉人的酒味儿,或许这酒味儿就来自不远处的麻柳酒厂,弹棉花、编篮子、织渔网等老手工艺在场镇上传承着,爆米花、油绞绞、三角粑等传统手工食品飘着悠悠余香……这街之物、街之事,犹如一幅幅画,描绘着高阳的古韵今风。
图片由柏莉提供
搬迁中的老集镇
高阳老集镇码头 朱亚琴 供图
原高阳村村民全家福
红庙三岔路口
小时候最期待的莫过于跟着长辈去赶场,那讨价还价的声音,那人声鼎沸的热闹劲儿,那人来人往杂乱无章的随意感……直到长大了才明白,我哪里是喜欢赶场,我喜欢的分明是那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高阳中学初一合影 刘婧 供图
高阳中学大门
高阳中学新教学楼 曾树贵 供图
记忆中的高阳中学是荣光的,早年就有许多大学生下乡任教于此,教育教学业绩全县闻名,那一排老教室见证了他们不悔的青春。来自原片区5个乡的学生,背着米,带着咸菜,翻山越岭来到这里,遨游知识的海洋。而今,学校提出了“搏出精彩,兼善天下”教育理念,着力打造农村艺体特色品牌高完中。
高阳小学老校舍
建设中的高阳小学
高阳小学新校舍
记忆中的高阳小学是彩色的,儿时的我们会为抓住一只夏蝉而高兴,也会为秋天的第一片落叶而伤感。念书的日子轨迹就像解方程一样,一步一步答案明晰了,我怀念校园生活的那份静好,因为她是我心灵的桃花源。如今,校园足球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获得多个市、县冠军。
小江中学成立大会 张玲 供图
小江中学成立大会 张玲 供图
师生共建校舍 张玲 供图
小江大桥拆除前学校外景
小江中学外景 张玲 供图
小江初中始建于1984年,前身是高阳农职中,后搬迁至现所在地,1990年正式挂牌为云阳县小江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5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在校师生1000余人。近年来,学校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规范管理、上档升位,正朝着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方向大踏步前行。
小江初中2016级毕业照,向上滑动阅览
2016级1班全体师生合影
2016级2班全体师生合影
2016级3班全体师生合影
2016级4班全体师生合影
2016级5班全体师生合影
2016级6班全体师生合影
2016级7班全体师生合影
与中学挨着的还有所电站小学,随着电站拆除而拆除,后来变为光彩小学。
建全小学资料图片均由贺志平提供
记忆中的建全小学有些模糊,据老师讲,学校原名龙王庙小学,属民国时期公办学堂,始建于1931年。这里还办过“农中”。夜晚的风声曾伴着许多老师入眠。
原高阳大桥旁的食店在爆破声中倒下
二期清库
作为库区第一农村移民大镇的高阳,动迁人口1.7万人,占云阳移民总数的1/4,有“库区移民看云阳,云阳移民看高阳”的美誉。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广大干部和群众共同谱写了一曲“舍小家、为大家”的赞歌。
蜕变是永恒的主题
奋进路上永远都有高阳人铿锵的足迹
高阳平湖秋色
从老高阳到如今的新高阳,高阳似乎注定和水有解不开的情愫。伴随着三峡工程蓄水的启动,我儿时的记忆也淹没在静静的江水中,取而代之的,是承接着高阳人坚韧意志拔地而起的一座崭新高阳新城。
高阳新集镇迁建奠基纪念。 朱亚琴 供图
诗意平湖、绿色高阳。灵动而聪慧的高阳人迎着朝阳再出发,深入推进创业高阳、宜居高阳、生态高阳、和谐高阳、魅力高阳“五大战略”,用勤劳的双手悄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高阳集镇一角
脱贫路上,全体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手拉手,齐心攻克“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铸就了众志成城、苦干实干的精神丰碑。
高阳镇是国家重点镇、市级中心镇、市级卫生镇、市级文明镇、市级商贸强镇。集镇生态、文明、卫生,是高阳人生活的乐园,特别是滨湖路和两个广场是很多居民一早一晚的打卡地。
高阳返乡创业园于2009年动工建设,目前建成区350亩。入园企业16家,投产企业11家,主要规划以家具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高阳镇返乡创业园
高阳镇返乡创业园
华澳名盛家私
华澳名盛家私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园已发展万亩生态水稻,“澎溪”生态大米供不应求;万亩柑桔产销两旺,微商电商卖向全国。在金惠—光明两村连片发展花椒、粉葛、中药材、羊肚菌等共2000亩。
金惠村水稻基地 郑章应 供图
光明村水稻基地
金惠村羊肚菌基地 郑章应 供图
金惠村中药材基地 郑章应 供图
金惠村粉葛基地
海坝村葡萄园
明冲葡萄园
乐公村柑橘园
乐公村柑橘园 陈连友 供图
鹿头村猕猴桃园
光明村李子园 魏帮顶 供图
团堡村花椒园
青树村养鱼场
特色商贸物流园活力迸发,巩固市级商贸百强镇创建成果,改造升级农贸市场1个、新增1个,以生态大米、优质柑橘、天宾红糖、林泉面条等优质农产品为依托升级电商产业,煤炭、沙石、水泥等大宗物资吞吐量超过150万吨,辐射及服务云、开两地10余个乡镇。
小江码头
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全镇实施通畅工程20.4公里、撤并村通畅工程10.5公里,15个行政村通畅率100%。新修人行便道27公里、机耕道7公里,移民后续项目实施对外连接路硬化21公里,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春夏赏滩涂,秋冬赏平湖”。三峡水库蓄水后,原高阳坝、明月坝、李家坝、洞溪坝等水位抬升,形成一个天然大湖泊,山水一色,烟波浩渺,美不胜收。“高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纳入《云阳县全域旅游规划》。
高阳湖滩涂风光
高阳湖滩涂风光
高阳湖滩涂风光
高阳湖鱼类品种丰富,生长着银鱼、翘壳、鳊鱼、黄古头等10多个品种,高阳鱼全县出名,周末到高阳吃鱼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
银鱼
高山发展生态大米及特色高效农业,低山抓好万亩柑橘管护销售,临河两岸打造乡村旅游生态观赏带,建设一个人居环境优美、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面正徐徐展开。
高阳湖风光 沈万明 供图
高阳湖滩涂风光 沈万明 供图
目前正值高阳湖滩涂风光观赏季 邵琼 供图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勤劳聪慧的高阳人在历史中挥毫泼墨描画壮丽,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再创佳绩!坚信乘着全县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在镇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高阳镇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高阳人民的生活一定更加美好!
念
故土
目流连
因水而生
成文化古镇
我的家在高阳
起移民新城
因水而兴
望未来
新颜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