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一句话说明商业的本质」

互联网 2023-04-09 08:07:49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一句话说明商业的本质」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一句话说明商业的本质」,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篇:整体思索

太多体系性的话要说,只能慢慢写。今天先写“商业”的本质,即底层原始逻辑。

1、商业的本质是“交易”,用货币(钱)置换商品(虚拟或实体)。

借用马克思“资本论”里的内容,资本总公式是G(本金)—W(商品)—G’(本金 差价)。

通俗点来说,电商领域即流量、转化、产品;工厂领域即销售渠道、加工、原材料。

上游、中游、下游,三点共通搭建出一个置换模式,即盈利框架。

为什么创业最好先打几年工?因为需要对整体有一个大致了解,知道钱从哪里来。但是马克思的资本总公式,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理。洞察到了它,就知道了盈利方向。

2、商业的本质是累积交易,没有雄厚资源储备的公司是纸糊的刹那花火。

马克思的资本公式不是静止的过程,而是G—W—G’—W’—G’’—……

最终达到G—G’,即钱生钱。如果第一个阶段是资本的原始累积,那第二个过程,是资本的累积,即单纯再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具化在现实中,就是流量不稳定,客源不稳定等等…

在竞争过程中,资源的厚度决定商业模式运行的时长。

可以这样说,理论不过关,运营不持久;资源不达标,盈利不稳定。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交易的本质是对于规律的把控。

外在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物质处于绝对运动中,环境亦处于不断变化中。跟不上时代变迁的节奏,理论与资源不做优化,被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

经过疫情,应该有人感受到了一个规律:商道<人道<天道。

疫情一来,人类社会停摆,绝大部分行业遭遇大寒冬。

包括工厂的碳排放,工厂原本是满足商道,满足人道,但是因为天道制约,很多工厂也受到制约。

思考未来走向,才能不在狂风大浪中迷失方向。

题外话1: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上述说了三个层面,依次递进展开。分别是商业的底层框架,商业的发展核心,商业的思考方向。

对应的问题是:

如何盈利?—交易—技术与业务

如何持续盈利?—资源—制度与组织

如何持续长久盈利?—思考—文化与思维

考虑问题,如果从经验角度出发,呈现出来就是千奇百怪“言论”。没有普适性,也形不成“理论体系”,无法指导实践方向。

第一个阶段应该做什么?

第二个阶段应该做什么?

第三个阶段应该做什么?

很多人思考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没有相应的概念。揪着一个片面的观点,就去实行,也不管是否与现阶段的诉求是否相符。这样干,出问题是必然。

该闷头沉淀,做业务打磨技能的时候,跑去观测行业走向,这是很混乱的行为。

亦或者,该在酒桌推杯交盏,洽谈合作,积累人脉或者资源时,跑去研究一个业务小问题。

想一想二八定律,人应该永远追着“核心”跑。

题外话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有一些人喜欢搞“逆向思维”,搞“资源整合”,从顶点往下铺。这里有两个致命性问题,一是物质条件是否达标,二是理论体系是否正确。

其一,你得拥有资源,才能做事,这个不多讲述。

其二,你得爬到那个高度,拥有相应能力与经验,你才能逆推去复制。不然你思考的东西,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无法判定是认知还是臆想。

哪怕是从各项信息里得到的东西,那也不能称之为认知,那只能算作“直观经验”。直观经验需要通过实践反复优化,才能去伪存真,成为理论认知,指导项目。

题外话3:信息差仍大量存在

以前说有信息差,是因为交通不便利与知识贫瘠。而现在,是因为“信息茧”和“延迟性”、“浅薄性”。

信息茧不多说,也就是智能推送。

延迟性是什么?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和信息,总是延迟很久才出现。例如如何引流相关的文章。

我查了,很多文章都是匆匆带过,核心的东西,并没有多说。这是浅薄性。

其次是时间,私域流量的元年是19年中旬,而海量文章是在20年。这里就存在时间上的“延迟性”。

军事有机密文件,商业也有机密信息。在这个跟风成性的商业环境,谁会把第一手成果公布呢?毕竟,时间就是金钱。提前入场挣的钱,与后置入场,多太多了。

不深入研究事情,不做调查,陷入人云亦云的陷阱,做决定就容易有矛盾。

题外话4:心态放平和

最后,心态放平和。没有常胜将军,老马也会失蹄。人不是神,人会犯错,会犯很多错。

大佬会破产,公司会倒闭。经商,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挣钱了,就好好想想该怎么把钱花的有意义。亏钱了,就再次蛰伏深耕。

搞得年头长了,就会到达一种境界—“麻木”

挣钱与我无关,亏钱也与我无关,我只是一个做事的人而已。

有些人挣钱了,爱装一下,烘托一下自己的品格。其实没什么,搞钱很辛苦,能理解。

其实宠辱不惊的状态,只是长时间在压力大的环境里,神经变得迟钝,麻木了。

结尾:

各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了。怕个毛毛虫,不过体验一把人间。

做自己人生的主宰,大闹天宫。穷都不怕了,还怕创业做生意?

商业的最终本质:我想做生意,因为一想到做生意,我就很快乐,就会犯中二病,就会脑补各种画面。就像是,天生就是喜欢这件事。

—— 一位九五年青年

第二篇:局部思索

《关于“点”与“线”的思考》

知乎上有很多回答,我是不怎么深读的。偶尔有一两篇关于“规律性”以及“原理性”的东西,我会琢磨琢磨,领悟一些自己的见解出来。

翻回答与评论时,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声音是:人要专攻一个点,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就能出成果。

另一种声音是:在某些领域,我一直专攻一个点,利润却在慢慢变薄。

这两种意见,很矛盾,但也很有意思。如果你被“疫情”压缩了利润空间,你会发现越专注越无力这样一个现象。以前听过一个概念,叫做“管窥效应”。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那你就只能看见管子里面的东西,外面有什么你都看不见,造成目光的短浅和狭窄。”

那么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被疫情所打垮,是因为犯了“管窥效应”的错误吗?这些老板是只知道在战术上努力,不知道在战略上勤奋吗?

其实,不是的。通过实践,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集中精力于一点专攻,上升空间有限,并不能解决增长问题(考100分与考95分,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实际性价比也不划算)。

如果扩宽业务范畴,往上下端摸索,又会陷入精力顾不上、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泥坑。温水煮青蛙,大致便是如此。

想到这些,不禁深思。未来的“商业环境”,恐怕点的作用会被逐渐削弱。市场的下沉,导致竞争力的加速度正在逐渐覆盖个人努力的加速度。今后将是专业团队的天下,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市场下沉后,没有空间能够让你喘息。每一个板块,都绷得很紧,比拼的东西变得更多了。

世间万物,都在不断运动。每一个点,都在不断向前推进;每一个点,都是一个方面的竞争力。而每一个人,只能负责一个点的优化。一个人想要优化一条线,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突破了人的物理极限,也不符合规律。

为什么需要思考“点与线之间的关系”?不是我在说废话,而是必须要缕清楚思路,把做事情的框架搭建起来。人不能根据现象做判断,人得根据论证点做判断。

做事情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还总结出了错误的结论,这个是非常要命的。

a、为什么现阶段个人的效率,追不上竞争力的发展?

答:因为市场下沉挤压了空间,竞争力的呈现方式更突出以“兵团”VS“兵团”。如果想要打得胜仗,最起码得有一支特战小分队。

b、为什么个人效率一定小于团队效率?

个人效率不一定小于团队效率,个人效率在创业初期,是最快速的效率,因为没有了沟通的损耗。在2020年以前,仍旧有海量的个人奋斗者,通过自身一个人完成了盈利模式的搭建。如今不再是主流创业方式,只是因为项目整体的优化速率跟不上了。当经济上行时,个人创业,仍旧是主流。

c、是什么样的团队,效率才能大于个人效率,而不至于开倒车呢?

专业而又具有韧性的团队,才能够撕开一道口子。

很多人很唯心,正面、反面的话都说了,完全就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要我看,没有依据,没有立证点,没有推断过程,就不能够称之为论证,只能算作经验爽文。

如果你正在做项目,处于初始阶段,那么一个人单干的模式就不再适用于2020—2025年这个时期。因为竞争加剧会让你处处受敌,你没办法在专精一个点的同时做整体优化,你的身体受不了,你的精力顾不上,你的时间不够用。

我把原理说出来,也是说给自己听,帮助自己缕清楚该如何应对当下这个市场。唯心的话,我不说。我必须把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原因,分析清楚,才能看清真相。

结论:1、现在个人创业,优势小,阻力大。如果有什么波动,极其容易失败。

2、找人,找能够优化业务板块的人。以前是拼一把刺刀,现在是拼三把钢刀。

3、这个时间段,去沉淀一些认知,是非常好的。思考战略性问题,例如以少打多,以弱胜强,持续性发展这些事情。

4、当你能够支个摊子起来盈利以后,你就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持续时间。从优秀到卓越,想必就是这个过程了。20%的20%,绝对不是思考技术或者管理。一定是思考本源性方面的东西。

5、做好沉淀10年—15年的准备,以前就在说,阶层固化,跃迁困难。疫情下,这个趋势更加速了。日本的商业环境,就是细分化领域,精细化竞争。咱们这,也八九不离十了。

00后出生的普通青年,究竟面对的是什么?真的不敢想,一阵胆颤。上百万的学费,我们还能沉淀出一点真东西。他们的学费,更贵,性价比更低。这是要卷出天际,卷出银河系。

以上便是“专精点”与“扩宽面”的辩证分析。适用于二次创业者,仍旧苦苦支撑的中小微企业。

第三篇

《关于持续盈利的深思》

什么是持续性的生意?

拿电商举例,就是“稳定的流量” “稳定的转化” “稳定的供货” “稳定的政策” “稳定的自然环境”。

拿工厂举例,就是“稳定的经销商” “稳定的签单水平” “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

创业很难,守业更难。一旦在商业模式中加入时间的概念,你会发现难度提升了几个级别。

首先是对于流量端的考察:是依附于平台获取流量,还是从自媒体上引流。亦或者,是线下流量?流量问题,订单问题,好比先天环境。一棵树,种在小盆里,它注定长不大。一棵树,种在沙漠里,它注定活不久。

找到稳定的端口,找到稳定的流量池。只有足够平稳,才能加码发展。

信息、数据,就是21世纪的生产资料。

有很多人通过外网购买数据,或者通过杂七杂八的通道获取数据。那没用,一是数据体量小了,二是不够稳定,没有保障。很多公司,还在这里面转圈圈,这个发展方向,就是歪的。

其次是销售端的考察:有些行业,销售员成型周期特别长。只要售价过一千,那销售员熟悉新单、复购、线上活动,就得小半年。这并不利于迅速复制,人员成本很高。

低售价、高复购、易销售,能够迅速裂变,符合当下的趋势。以后是滞膨的十年,除非十年前就做高端产品,否则都应当考虑做客单价几十块的生意。

什么是滞膨?生活必需品,一律在涨价。非必需品,一律在降价。如果做的非必需品,那高客单价的模式,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用让子弹飞里的话来说:客户没钱拉,鹅城的税都收到90年后了,也就是西历2010年。客户手上的钱很少,一要让客户消费得起,二要让客户迅速消费。这个过程,还得黄老爷同意,不然也白搭。

这个钱,黄四郎让你挣,你就能挣。他不让你挣,你就被卡住了。

第三是产品与服务端的考察:

有些行业,已经明文说要整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难度太高的生意,就不要做了。

最后是政治上的考量:

商业,就是“它”的钱袋子。按照它的要求来,才能运势加身。与它作对,死路一条。

做上面允许做的,支持做的。然后再思考怎么做流量、转化、产品这些。它如果限制你,商业模式做的再好,也是一场空。

在这片土地,永远是政治决定经济。想要做好生意,就始终绕不开政策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