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上拼和拼上拼的区别「拼多多与传统电商的差异」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淘上拼和拼上拼的区别「拼多多与传统电商的差异」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淘上拼和拼上拼的区别「拼多多与传统电商的差异」,希望能帮助到您。
作者/李妍 公众号/imeigu2012
广告、电商、付费,是互联网行业三大主流变现途径,长期以来,阿里一直希望掌握电商入口绝对话语权,为此曾富有预见性的屏蔽了百度、和微信划清界限。但是这一局势正在发生改变,阿里对线上消费市场的掌控力越来越弱,迅速壮大的拼多多,以及美团、快手、抖音等对线上消费市场的截流,不断瓦解国内网民心目中“电商=阿里”的传统印象。
虽然阿里模式仍然盘踞着电商市场最主流的需求,市场份额最大,但其流量中心的战略思维与新时代的用户消费行为已产生明显矛盾。
第一,目的性较强的消费需求,被网红经济下的模糊的购买诉求提前截流,电商流量中心论被打破;第二,以拼单为代表的社交及算法引擎,无论对于用户端的产品体验,还是对于商家端的订单规模和成本效率上,对传统搜索引擎,都是一次全面的升级,可能代表电商技术发展的未来。
变化一:电商流量中心梦碎
技术革新不断改写互利网发展史,淘宝的崛起为网民创造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无论有什么消费需求,几乎都能在万能的淘宝上得到满足,阿里是绝大多数网民的首选。
而这种目的性较强的购买习惯,是PC时代的产物,不断遭受移动端以社交和娱乐为代表的多个超级APP的“截胡”。在PC向移动互联网的过渡阶段,淘宝虽然用个性化推荐的信息流形态,弥补了传统搜索模式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不适应症,加上淘宝平台称得上“万能”的商品供应,使平台的生命力较为持久,但其始终对移动端多个流量中心对线上消费市场的分割无能为力。
如果像当年屏蔽百度微信那样,将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移动端流量中心也一起屏蔽了,无疑是在摔自己的饭碗。
从用户的角度,消费需求之所以能被社交及娱乐中心截断,原因是消费和社交娱乐天生匹配度极高,并且在产品和技术的进化下,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花钱、拆快递、外卖、甚至盲盒,代表全新的生活方式,给大多数人带来的感官刺激,远远超越PC时代目的性较强的购物体验。我记得唯品会管理层在解释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长停滞问题时,明确说明因为疫情隔离的关系,社交娱乐活动大幅减少,导致用户对服饰消费品的购买意愿大幅降低。
不过,“超过”不等于“替代”,目的性购物将作为消费的一种形式而长存,它们切的是消费的场景之一,但是增量市场大部分来自于社交及娱乐场景下的购物体验。
拼多多、快手、抖音,是社交化娱乐化电商的代表。就用户规模来看,拼多多几乎与阿里不相上下了,交易额方面也大约达到1/5个阿里,而抖音快手2020年的电商交易额目标均为2500亿元,按照这个势头,二者加在一起体量也将迅速靠近1/10个阿里。
这也解释了李佳琪薇娅不可能死守淘宝直播间,不去阿里之外的社交娱乐流量中心经营自己的粉丝和直播间。同理,顺势而为,商家也不可能死守淘宝一个平台,不去其他流量中心寻找商机。阿里离电商流量中心的目标越来越远,是不争的事实,这是无论投资收购、屏蔽分家、还是“二选一”,都无法阻止的。
变化二:流量逻辑是过去时,人为先的逻辑创造增量市场价值
PC时代,门户、搜索、浏览器是流量入口,用户较为被动的通过各个入口进入各类流量中心,阿里顺理成章垄断线上消费入口;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呈现超级APP格局,阿里通过超强的进化能力,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用户及时长增长的红利,稳定了超级APP地位。
但是,当整体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到达瓶颈后,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流量逻辑失灵了,用户选择的主动权越来越高,各个互联网产品需要通过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在存量网民有限的时间内,赢得用户的信任和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做信息流和短视频的大有人在,唯独字节跳动笑到最后,淘集集、淘宝特价版模仿拼多多获客方式,始终掀不起风浪。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是对用户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坚持,而这往往是模仿不来的。
拼多多和淘宝竞争的是同一批人不同的购物场景,黄峥在上市初期接受的访谈中解释过,“拼多多是人的逻辑,我们通过拼团了解人,通过人推荐物,后期会过渡到机器推荐物”,这与淘宝本身的搜索或者“个性化搜索/推荐”有着本质不同。
前者的增长逻辑是,通过了解用户本身来进行精准匹配,再通过高度匹配汇集的大量订单,帮助商家实现“低价”的能力,继而通过价格优势将交易需求进一步扩大,创造增量市场价值,以此实现超高速增长。而后者的增长逻辑是通过不断将流量引入淘宝,再让商家在平台内竞争流量来实现增长。
很明显,当整体移动互联网流量进入瓶颈期后,阿里的增长逻辑也略显吃力,为了弥补增长动力不足,阿里近些年大举并购和投资线下实体店和海外电商平台,若是早看懂了拼多多模式,能迅速将国内线上实物电商空间再带上一个台阶,阿里何苦大费周章去线下实体店和海外找流量和交易额。这就是背后模仿不来的东西。
变化三:社交和算法是新引擎,相对于传统搜索引擎全面升级
拼多多招股书里提到的的“迪士尼 Costco”以及“分布式AI”,一直让部分投资人摸不着头脑。借本文新旧电商交替的主题,通过对比全新的社交及算法引擎,和传统搜索引擎下,用户、商家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演化,我分享一些个人的理解。
首先,结合第一部分的分析,消费和社交娱乐本就是一家,社交娱乐需求放大了消费的热情,社交和娱乐场景能提前截流人们的消费需求。
拼多多打从一开始就不准备做另一个阿里,它希望从社交化、娱乐化的场景更早的切到用户的消费需求,拼团、分享、拆红包、砍价,都结合了社交和娱乐的元素。和迪士尼精良制作的精品娱乐内容相比,拼多多的玩法确实显得初级,但是身体最诚实,这些都是国内主流网民无法抗拒的娱乐形式。连上海名媛都爱上了拼单,你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它?人们对于“低价”的心理诉求是不分收入和阶层的,在社交和娱乐需求的激发下,人们的消费意愿将远远超出目的型消费的范畴。当然,我们也期待看到拼多多玩法创意上的不断升级。
其次,社交电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用户在此产生微信那样深度社交关系,而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个用户,从而提升系统“货找人”的匹配能力。这就与拼多多的“分布式AI”有一定关系了。
与淘宝为代表的传统搜索模式,即平台中心化的计算和分发方式相比,拼多多的分布式算法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计算节点,由此形成网状结构,系统面向个人,而非群体,进行数据匹配。在该系统下,系统需要对每一个人有更深的了解,而社交关系无疑是深入了解用户,实现提升算法能力目的的重要突破口。
所以,对于拼多多的社交裂变,部分创业者、产品经理、媒体、投资者,可能看到的只是表层在营销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甚至将其视为短期冲流量和GMV的工具,而忽视了底层通过社交关系为分布式架构下的算法“喂料”的深层目的。当然,就获客目的本身来讲,社交裂变确实效果极佳。
此外,拼小圈的设计,以及带货红包,分享影集红包等,都在不断的往整个系统里灌入社交和娱乐的元素,浅层目的包括提升用户粘性,增强信任等,深层次的目的在于了解“人”,从而提升系统匹配能力。
更近一步讲,高度匹配,是为了通过规模化,进一步提升效率,从而实现创造增量市场价值的结果,这就是我第三点要谈的对“Costco”模式的理解。
Costco的低价是一种能力,他通过会员模式汇集了足够多且稳定的需求,从而实现了低价的“结果”。拼多多则是通过高度匹配,实现规模化的订单需求,从而让“低价”切实可行,而质优价廉则进一步刺激了需求迈向新的高度,以此形成正向循环。
所以我们能在拼多多上看到不可思议的1元包邮的绣花针销量过万,以及商家低价促销挤进7日销量排行榜等行为,因为在该系统下,商家甚至不用买“坑位”,通过“薄利多销”,以及平台的精准匹配就能获得丰厚的流量并赚到钱。这和传统电商的平台中心化的分发权利,商家通过竞价方式获得流量和销量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注意,这不是说拼多多的商家全部都不需要买流量,商家多了自然会出现流量竞争,买量是必不可少的生意手段,只是拼多多的模式,让商家获得了新的经营思路,消费者也从中获得了更优的价格体验,从而使整体需求变大,创造了增量市场价值。
未来拼多多还将利用这一模式的优势,指导上游生产环节,比如指导工业反向定制生产,以及帮助农产品供应链升级改造等。当然,单量大与长尾是矛盾的,该模式的特长在于需求广泛的有限SKU上,实现结构性SKU丰富,而不是长尾化的绝对丰富即可。
上述都是社交及算法引擎,相较于传统搜索引擎进化的点。传统的搜索式电商正在被根植于社交场景的拼单等新模式超越,这正是电商的新旧转换。
小结,国内电商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明显变化:目的型购物电商平台的市场份额,不断遭遇场景化的购物需求的挤压;流量增长逻辑已无法适应日益挑剔的用户需求;社交及算法引擎支撑下的拼多多模式,正加速电商运营效率的提升,为用户创造了更好的娱乐及价格体验,为商家提供了创造增量市场价值的机会,阿里垄断国内电商市场的神话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