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品牌「什么是品牌个性」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独立的品牌「什么是品牌个性」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独立的品牌「什么是品牌个性」,希望能帮助到您。
“麻无色”的原创包包(受访者 供图)
深受文青们喜欢的小众品牌(受访者 供图)
一个品牌就有一个故事
创始人或设计师的个人经历、审美趣味为独立品牌打上个性化印记,每一个品牌后面都有一个关于理想和情怀的故事。
“我的设计理念是崇尚自然,选择的材料以棉麻为主,设计中时常融入民族元素和中国风,不对服装做过多的赘饰。”孙丽燕从衣架上拿出几件深浅灰色交替搭配的服装:“这个系列的袍子和马甲,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带门栓的木门。袍子左右两边对称,像两扇门,旁边这个条状的装饰,就像门栓。”
孙丽燕从小就喜欢做衣服,但是阴差阳错大学里学了对外贸易,毕业后成了上班族。由于无法割舍做衣服的梦想,她辞了职,花了4年时间专心在家看书、学设计,做衣服和包包。“当时我做的包包挂满了我家的一面墙,朋友来看到喜欢就直接买走,偶尔我也去练练摊,虽然有时候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但是在那段时间里我渐渐找到了自己擅长的设计风格,也找到了做衣服的手感。”
同样把个人审美与情怀注入自己品牌设计的,还有智能音乐终端smaradio的创始人孙国辉,他和团队去年推出一款用实木制作的复古收音机,除了外形独特,它还是一款自带云端系统、定期更新的音乐终端以及音响。“我小时候生活在简阳农村,最大的娱乐就是听广播,现在则是音乐发烧友,所以我希望做出一种将音乐与广播结合的新型音乐终端。”
与孙丽燕、孙国辉全职投入独立品牌的运营不同,“在地手作”创始人贾磊仍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前些年,他和妻子共同打理了一家手工艺品杂货铺,为了淘货,夫妇二人结识了不少国内外手工艺人,“在和这些手工艺人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传统匠人有手艺,但不一定有好的创意;新一代的设计人才有创意,动手能力却极弱。”因此,贾磊便尝试跟着手工艺人学起木工手艺,“虽然我没专门学过设计,但在做木工的时候我会把实际需求和对木头的感受融入进去,做出来的东西自己能用,周围的朋友也都喜欢。”贾磊认为,“手作”绝不是少数人能享用的奢侈品,而是可以激起普通人灵感而做出的“平民化”物件。
记者发现,在成都采访的几个独立品牌无不源于创始人对该领域的热爱及独立思考。在品牌创立和塑造的过程中,设计师的性格及个人经历也深刻影响着其产品的呈现。
学生在草莓手工皮具工作室的学习过程(受访者 供图)
做大众品牌无法完成的“服务”
有个性并不意味着固执己见,独立品牌往往十分重视用户体验,甚至让用户参与设计或生产。
“独立品牌的‘个性’并非固执己见,相反,相较大众品牌,我反而更注重与用户的交流。”孙国辉向记者介绍,smaraido是以“众筹”的形式问世的,“我们在电商平台上发布了第一批产品,并以低价出售给一批先锋用户试用。在试用过程中,我们和用户保持沟通,一起来完善产品的功能和细节,可以说smaradio是设计师和用户一起打造的。”孙国辉举例,现在samradio可以实现的局域网播放功能,就是基于一位用户的诉求。“我们正在研发的语音识别功能、远程控制功能也是用户提出的。”在孙国辉看来,“有交流,才有更好的服务。有个性的坚持,产品才在市场上有区分度。”当然,也并非所有的用户需求都会满足,“还是要看要求是否符合产品的定位。”
经营“麻无色”3年,孙丽燕也对粉丝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很理解。“有时候个别用户会要求在衣服上加一个代表其姓名的字母或者符号,或者在素色的包包上加一个花样,只要我不太忙,都会免费帮他们手工缝制。”虽然孙丽燕并没有实体店,不少粉丝还是会想到其工作室“一探究竟”,“我非常欢迎,他们来了会和我一起探讨服装设计,有空的话我还会让他们亲手体验制作服装。”
草莓手工皮具工作室的原创作品(受访者 供图)
除了卖产品还“卖”情怀
传承手艺、关心环保、帮助残疾人……除了卖产品,不少独立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创立‘在地手作’主要是想传达‘手作’的理念,所以在制造产品之余,我们也开了一些小型培训班和短期体验课程,主要是想吸引年轻人走近手工,把自己的创意和传统木工结合。”贾磊说。“在地手作”目前已开了6期木工培训课程,而体验过木工制作的客户更是达400人左右。
80后工业设计师牟启亮便是其中一位。“我的工作是设计一些金属材质的工业产品,业余时间我在思考怎么将金属与其他材料结合,设计一些创意产品。”去年,牟启亮参加了“在地手作”的课程,两个月后,牟启亮不但能独立制作一些木质小件,还与朋友合作设计起木质家俱,“也是受贾老师启发,觉得可以将传统木工结合新的材料和工序发展下去。目前我们在线上开了自己的小店,第一批做了20张符合人体工学的书桌,现在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与之类似,“草莓”手工皮具工作室也开设了传统工艺DIY皮具的课程,创始人魏巍向记者解释,“爱马仕的手工皮具之所以那么贵,是因为他们用了最好的皮匠,花很长时间把一个包包缝制出来。我们现在就致力于做这样的皮具,不仅是商品,更是艺术品。”她自豪地介绍,学了他们课程的一些年轻人现在也走上了手工皮具专业制作的道路。
在四川生活多年,专注于用竹子做车架的自行车独立品牌“Simple Bike”的创始人任尧则对“竹文化”非常着迷。“竹子在四川随处可寻,但从没人想过把它用到自行车上。”2011年任尧辞职后,开始研究、制作竹自行车。“我觉得出行方式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只要处理应用得当,竹子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跟钢、铝合金等自行车车架常用材质媲美。这也算是我们对环保出行的新尝试。”任尧还表示,这种慢工出细活的项目,特别适合上了年纪、有着生活压力的手作人和热爱手工的残疾人。“我愿意请他们来边学边做。”
在地手作设计制作的木质花器(受访者 供图)
“独立”生长但不孤芳自赏
对于独立品牌的发展之路,创立者有不同的想法,但坚持“独立”是不变的方向。
竹自行车的市场反馈如何?任尧有些困惑——相比工业化生产的自行车的美观漂亮,总有人质疑手作自行车不够严谨精细。“其实,从竹子的选材开始我们就有一套标准,比如,车架下管的竹子竹壁厚度不能低于5毫米,上管的竹壁厚度则不能低于3毫米……”任尧告诉记者,这些“标准”都是团队经过多次力学实验的结果,结果还被送到欧洲进行了验证。当然,任尧也坦言,竹自行车低配版的售价为4000元一辆,比起市面上普通的自行车是贵了一些,但他认为,“手作自行车耗时长,面对的群体小众,成本自然变高。它的目标客户是懂得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虽然对资金、资源和人才有需求,但任尧表示还是希望和跟自己有相同环保理念及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或个人合作,“这个大方向不会变。”
独立品牌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其设计和制作过程相对“独立”,不大批量生产,坚持自己的生产理念。但孙国辉也有自己的见解。“作为科技企业,我当然希望我的产品能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独立品牌一味孤芳自赏未必是好事。不过,我对产品受众的定位终究还是那些和我有相似审美、追求的一小撮人,我希望我的产品能够在那个圈子发扬光大。”孙国辉说,他要学习那些张扬个性的品牌,比如无印良品等。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对于自己品牌的发展,有很多创始人其实并没有清晰的规划,甚至是有些困惑。孙丽燕就表示,自己对“麻无色”的未来仍然持“随性”的态度,“不知道自己能走到什么地步,走一步算一步吧。”贾磊则对记者坦言,现在也开始尝试与工厂合作“批量生产”一些木制品,“品牌有一些知名度后,产品销量会比较大,如果全部手作,团队力量显然不够,扩充团队又会有维持收支平衡的困扰。”
走一步算一步显然不是品牌生存之道,独立品牌,要真正独立生长,路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