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版画作品「水印版画作品」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获奖版画作品「水印版画作品」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获奖版画作品「水印版画作品」,希望能帮助到您。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本期评点的展览有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阿丽莎·柯维德:格物致新”,以艺术家的视角展现其理性极简美学;浙江美术馆的“中国水印版画大展”,呈现传统水印版画在新时代下焕发的新活力;伦敦兰贝斯宫的“前线素描”则绘制出了在战争中的人民生活,朴质而有冲击力。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
展期:2018年1月19日 - 3月11日
地点:浙江美术馆
票价:免费
点评:展览打破了水印版画在传统印象中只是一种复制品的观念,带入了很多新颖的东西,另外还大胆运用了一些新媒体的呈现形式,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传统水印版画在新时代下焕发的新活力。
评星:三星半
传统印象中,一提到水印版画,我们常常会与佛教典籍、民间风俗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你最近刚巧去过在浙江美术馆开展不久的“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也许能颠覆你头脑中关于传统水印版画的刻板印象。
这场以“水文化”为核心理念,“水印版画”为核心载体的展览一共分为五个篇章:版刻千秋、汲古镌今、东方意蕴、湖山胜概与拓山印湖。内容呈现上囊括了从中国传统水印版画到现当代水印版画、年画、浮世绘以及一些与西湖相关的主题水印版画和公共艺术项目。从文献史料到公共艺术项目,既有中国传统的年画,也有日本的浮世绘……可以算是近年版画展中体量比较大的一个展览了。
一楼“汲古镌今”的部分无疑是此次展览中策展方想要展现的重点,整整两个展厅内呈现的均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一些水印版画,勾画出了1950至2000年间中国现代水印版图的概貌。而二楼展厅中则陈列了一些比较珍贵的佛教典籍和明清小说珍本插画,包括浙图收藏的《琵琶记》和明崇祯十二年陈洪绶插图的《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另外如果对日本风俗文化感兴趣的话则可以去隔壁展厅看看浮世绘,展厅中展出了包括葛饰北斋、歌川国芳、月冈芳年在内的一系列浮世绘版画作品,作为一种呈现市井风情的绘画样式,日本浮世绘与我国民间年画等民俗版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除了展览内容上非常丰富之外,展览在展陈的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比如在呈现有关西湖主题的水印版画长卷时,策展方就别出心裁地运用了折页的形式来表现西湖湖水的“波光粼粼”之感,几乎每个踏进展厅的人都会被这一片“湖水”所吸引,另外VR、环幕动画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得这场展览妙趣横生。在一楼的展厅中有一个专门的影厅,里边循环播放着以陈洪绶《西厢记·窥简》一图为蓝本的环幕动画,可谓是美术馆对于古今水印版画结合的有趣尝试。
中国的传统版画原本只是一种图像的复制技艺,完全没有原创性可言,而这场展览则打破了版画在传统印象中只是一种复制品的观念,带入了很多新颖的东西,无论是从内容上(比如“汲古镌今”中的一系列作品)还是方法上(比如拓山印湖项目)都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传统水印版画在新时代下焕发的新活力。然而整个展览的动线有些许混乱,展览的第一、第三、第四板块位于美术馆的二楼,而二、五板块则在一楼,虽然展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线性叙事,但是这样的动线设计对于观众来说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展墙上的文字说明实在是过于长篇累牍,走着走着就能看到某教授的一整篇论文全上了墙,如果把这些论文集中收录以展册的形式呈现可能效果会更好。(文/孟悦)
阿丽莎·柯维德:格物致新
展期:2017年12月17日 - 2018年4月1日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
票价:40元
点评:展览由24件作品组成,通过拼贴物件、拆解日常现象等方式呈现艺术创作,意图让人进入一场遥思慢想、一段时空之旅。而展厅对于这场“时空之旅”来说,还不够宽敞。
评星:三星半
艺术家阿丽莎·柯维德于1979年出生在波兰,她的创作形式包含雕塑、装置、摄影及录像等,尝试通过拼贴物件、拆解日常现象等方式呈现艺术创作,同时基于对天文、物理、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兴趣,发展出独树一帜的理性极简美学。展览名称“格物致新”也是她提出的概念,意在重究事理,再度给予辩证的机会。
此次展览是波兰艺术家阿丽莎·柯维德在亚洲举办的第一场个展,展览由24件作品组成。而她的亚洲首演可以用低调,安静,极简来形容。
在白色的,明亮的空间中摆放着的作品,绝大多数作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声,使人沉静,漂浮在艺术家创造出的哲学+科学+天文的语境中。这些作品有着不同的主题,也都由不同材质组成。作品《萨迦(对数螺线)》可以说是最大型的装置作品了,由木头玻璃、钢、铜、镜子等日常可见的平面或条状物体排列组成,所有物体朝中心点弯曲,形成一个序列。展厅中还陈列着一个系列的雕塑作品——《假想形状》系列,扁平的号角口之间经由细长的管道彼此相通。据了解,该系列雕塑的灵感来源于近代科学提出的虫洞概念,既宇宙中可能存在着连接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此外,展厅中的《无关紧要》系列是另一组“虫洞”的作品,探索着事物中“空”的空间。
《假想形状》
当然,整个展厅虽然安静,却不是寂静。作品《迷你电话》是展厅内唯一能发声的作品。苹果手机屏幕上的电子星图和石头一起被展示,它们围绕彼此旋转,手机内的GPS卫星定位的信息,展示当前的星空。而旋转动作伴随的钟声,则将观众从漂浮的星空中拉回到展厅,并给予观众时间的概念。
艺术家和展览方意图让人进入一场遥思慢想、一段时空之旅。但不得不提出,展厅中作品间相隔虽不能说拥挤,但对于“时空之旅”来说,还不够宽敞。(文/小鹿)
前线素描:伊拉克战争艺术家作品展
展期:2018年1月28日-4月23日
地点:兰贝斯宫(伦敦)
票价:12英镑(兰贝斯宫票价)
点评:这算不上一个大的展览,但却有着异常的冲击力。艺术家巴特勒的素描描绘的是战争期间的平民生活,质朴的画面深入人心。
评星:四星
乔治·巴特勒的绘画描绘着现代冲突。
对于战场的场景,很少有人关注,这幅描绘着一辆在摩苏尔的汽车被烧后,被难民青年引导行驶了50英里,是乔治·巴特勒的作品。这位屡获殊荣的艺术家最近在伊拉克工作。目前其作品陈列在兰贝斯宫,坎特伯雷大主教在伦敦的寓所。
一位罕见的记者,一位“报道的插画家”,30岁的乔治·巴特勒,周游世界,在叙利亚、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绘画,并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国际媒体奖。他最新的关于摩苏尔的画作运用了钢笔、墨水和水彩,并是在条件极为不利的城市西部的一些解放区里绘制而成的。
在他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用墨水做的视觉笔记虽不全是关于冲突的画面,但这些图画是比在报纸头版所能看到的更常见的经历,它们是正在展开的场景、故事和人物。
贾斯汀·韦尔比,坎特伯雷大主教表示,巴特勒的作品陈列在宫殿的小教堂外面,为祈祷和思考提供了一个焦点。他的作品朴素却又厉害,可以击破我们的所有防线。
在摩苏尔绘制的作品包括无家可归者、帐篷中的避难者等,还有一些描绘的是2017年4月,伊拉克军队为了摧毁伊斯兰国家而战斗。在艺术家眼里,在旅行中发现的不仅仅是前线战斗的场景,更是一种更普遍的人类的经历和更现实的战争视角。这些故事是关于无家可归的人的生活,也是真正的前线头版。(小鹿/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