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希望能帮助到您。
(资料图片)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农业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姜业庆
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但是,农村金融依旧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普通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偏低、资源配置扭曲、覆盖成本较高、风险控制不力以及征信普遍缺乏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甚至产生了相互之间的负面促进,使农村金融这一系统性工程长期未能建成。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大发展,在电子商务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支付方式、融资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处理电商平台上沉淀的海量数据,给农村征信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也使得农村的广大金融需求方得以快捷地获得金融支持。
传统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无论是在东部,还是广大西部,记者在很多农村了解到,传统金融机构“以我为主”而非“以用户为主”的服务模式,繁杂的申请、审批流程已经不适应农村新经济的特征,加之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传统金融机构一直将“三农”问题割裂对待,更多资源投向支持大型农场、龙头企业以及做一些能为企业赢得社会声誉的农户小额贷款,由于没有从发展角度看待“三农”金融,也就无法解决“三农”金融的核心问题。
宜信董事长唐宁指出,“多年以来,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投入不少,但是依然有超过7成的贷款需求无法满足。这其中,关键的制约因素是大部分农户在央行的征信系统中是不存在的,这个数字大概在3亿-4亿人之间,而且农户也缺乏传统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要有的可抵押资产。”
除此之外,传统金融机构缺乏驱动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网点、服务人员相对缺乏的农村地区,如果经营方式、业务模式没有转型,传统银行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某国有银行一基层网点负责人日前告诉记者,传统银行的网点成本较高,以北京郊区为例,标准网点的租金大约在每年30万元左右,装修费用120万元,按8年左右重新装修算,折合每年费用15万元,购置3台电子机具(1台存取款一体机、1台自动取款机、一台综合查询机)的成本约50万元,可使用8年,折合每年6.25万元;押运费用一年12万-20万元不等;水电费每月7000元,折合每年8.4万元,人均薪金10万元以上,每个网点配备10名工作人员。
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三农融资都兴趣不大,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农户农企缺少有效的抵押和担保。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能否成功贷款的主要条件。虽然近年来银行进行了不少改革,但是覆盖范围较小、金融产品少,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农村金融在资金供给上的不足使农户常常面临贷款难的问题。据《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需求。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坚通过对农村金融需求缺口进行测算,我国农村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
在李勇坚看来,我国农村金融的缺口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理缺口,也就是硬机构,布局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依然很不足。其次是业务缺口,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村的金融网点主要还是吸储,对于新型金融业务的拓展第一没有动力,第二没有方式,第三没有手段。”
装上互联网引擎
农村金融难道就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万惠集团执行副总裁、PPmoney理财CEO胡新看来,在互联网时代,一切将成为过去,农村金融也不例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中国地方金融二十次论坛(2016)上指出,“互联网+”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正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金融科技可以在三方面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其一,扩大业务覆盖面,促进服务创新,增加业务收入;其二,通过电子化替代减少人力成本支出,提高业务效率;其三,通过量化模型、大数据技术等途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需要金融科技及时跟进,发挥联系纽带、服务平台和管理决策支撑等功能,支持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提升服务、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率。
唐宁告诉记者,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可以不设网点,没有现金往来,完全通过网络完成相关的工作。即使需要一些业务人员在农村值守并进行业务拓展,其服务半径会比固定的银行网点人员的服务半径大得多,从而单位成本更低。另外,互联网金融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科技设备的投入和运维成本,将为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提供有效支撑。
“要将农村囊括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打破城乡壁垒、发展农村经济,只有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难题,将互联网资源、社会资金有效输送到农村,才能打造真正的‘无边界’互联网。”理财农场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世华表示。
专注于“三农”领域的“理财农场”,通过推出一系列符合不同农作物生产周期的农村金融产品,帮助农民高效利用资金、降低生产成本,在帮助“三农”产业发展的同时为理财用户带来稳健安全的收益。杨世华表示,互联网嫁接起农业及金融两大主体,发展好农村经济,将互联网资源、社会资金有效输送到农村,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潜力。截至目前,理财农场线上成交额已超过60亿元,资金所投向的资产端项目覆盖了全国27个省区,南至三亚、北至呼伦贝尔、东至牡丹江、西至喀什,已服务超过2000多万亩耕地。
李勇坚也指出,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手段,凭借技术优势,可以消除金融的地域歧视,积极吸引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同时,可以有效甄别具备潜在偿还能力的借款农民,将信用进行资本化,通过对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品的农户进行授信和小额贷款支持,建立农户信用记录,为其获得传统金融服务打下基础。而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通过快速降低金融的营运成本,也为金融普及到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按照李勇坚的看法,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大数据,机构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行分析;二是技术上的优势;三是体制比较灵活,传统金融机构贷款获准的周期平均为15天,而互联网金融如果数据和资料齐全,可能3天就能完成放款。”
虽然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具有以上优势,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与体量都非常小。以P2P为例,在全国2000家正在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中,专注于“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不到10家,而且这几家平台大部分都是2015年新上线的。事实上,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目前仅有宜信、万惠集团、翼龙贷等10家左右企业专注农村金融市场。以万惠集团的“三农金融”项目为例,其通过首创“收益+实物奖励”的产品模式,用户投资三农项目后,利息将通过绿色农村产品返还。在帮助农户借款融资的同时,还为其扩大了品牌宣传。另一方面也使平台用户获得真正的有机健康农产品。
在2015年之前,除了翼龙贷之外,涉足农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是一些做众筹的平台,包括淘宝众筹以及其他一些公益性平台,如宜信旗下的宜农贷,但随着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介入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以及2015年新涌现的一大批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2016年农村互联网金融有了爆发式增长。李勇坚认为,到2020年,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占比提高到4%-5%。
具体而言,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其互联网金融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其中包括直接生产方面的金融支持2000亿元,以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衍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规模(如“三农”众筹、互联网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互联网票据融资)达到500亿元,农村消费类互联网金融达到200亿元,农资互联网金融达到500亿元。
一旦遇到风,猪也会飞起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农村互联网金融,更是一片蓝海。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同时还是金融覆盖的“半荒地”。这里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却面临供给不足,对发展的渴望强烈,却出现了经济“空心化”。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管”,对农村地区的“供血”明显不足,服务层次有待提高。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渗透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改善。
布局农村金融:蚂蚁 VS京东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姜业庆
在农村金融的战场上,可以说,两大互联网金融巨头——蚂蚁金服已经与京东金融开始了贴身肉搏。
蚂蚁:未来3年投放万亿信贷
12月20日,蚂蚁金服宣布全面开启农村金融战略,并发布“谷雨计划”:未来三年,将面向国内所有“三农”用户,拉动合作伙伴及社会力量提供累计10000亿元信贷。
蚂蚁金服还宣布了战略投资中和农信,与中华保险成立合资公司“农联中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披露了蚂蚁金服平台服务“三农”用户的最新数字,预示着新的农村金融战略已经从纸上走向田间,成为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论。
据了解,过去一年,蚂蚁金服发现不同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用户存在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呈金字塔结构分布。对应着金字塔结构的三层不同需求,蚂蚁金服先后在河北清河、湖南平江、内蒙古等地启动了旺农贷,精准扶贫、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实践,并最终形成了三大业务模式。
面向金字塔底层,蚂蚁金服推出数据化金融平台模式。即通过蚂蚁金服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支付宝平台、蚂蚁金服保险平台来为全国范围的涉农用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保险、信贷等。截至今年12月中旬,蚂蚁金服在支付、保险、信贷方面服务的涉农用户数分别达到1.5亿、1.3亿、3300万。
针对金字塔的中间层,即农户小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蚂蚁金服在2015年开始推出“线上+线下”熟人信贷模式。即在信息化和金融服务欠缺的县域、乡村,蚂蚁金服联合阿里巴巴村淘合伙人、中和农信的线下“熟人”,为用户提供经营性贷款等金融服务,现已实现全国范围的覆盖。
而服务居于金字塔顶层的大型种养殖户时,蚂蚁金服则依靠升级农业产业来解决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从2016年中开始,蚂蚁金服开始探索与保险公司等生态伙伴联合为大型种养殖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将与农业部合作开发新型经营主体直报系统。其中与中华保险联手,提供从贷款到销售的金融服务、生态服务。并与中华保险成立合资公司,专注提供“融资+保险+农业”的一体化服务。
蚂蚁金服还宣布了农村金融的“谷雨”计划:在未来三年,将联合100家龙头企业,为大型种养殖户提供金融服务;与合作伙伴一起,为1000个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信贷、保险等;面向国内所有“三农”用户,拉动合作伙伴及社会力量提供累计10000亿元信贷。
京东:一年凭两条腿走完30万个行政村
谈及农村金融,除了阿里另外一家必然要提及的必定是京东金融。与之类似,京东金融凭借“电商下乡+农产品进城”两条腿截至今年10月已经在全国15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开展业务。
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洪洁告诉记者,在过去的1年时间内,京东金融通过发挥在大数据风控与渠道方面的优势,通过京农贷、农村众筹、乡村白条、农村理财等产品线为农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击破农村金融服务的痛点,加速建设和优化农村经济生态。
据悉,2015年9月,京东金融发布了农村金融战略,以全产业链全产品链农村金融为特色,扎根在京东农村电商的3F战略上,即工业品进农村战略,生鲜电商战略和农村金融战略,涵盖了农民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回笼资金后再从城市购买工业品、农资等物品,用于消费、理财和再投资的整个农村经济产业链。
在这一年的积累中,为配合“农产品进城”的上行通路,京东农村金融开发出了京农贷和农村众筹产品线,成立了重庆小贷公司,专注于农村信贷;同时,为打通“电商下乡”的下行通道,京东农村金融推出乡村白条和农村理财,让农户更便捷地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服务及产品的同时,还能实现财富积累。
在上行通路中,京农贷以无抵押、低利息、放贷快等特点,解决了农户在农资采购、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中的融资难问题,全面服务各类种养殖农户,覆盖了包括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17个省、市、自治区。
目前,京东金融已经和包括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新希望六和、杜邦先锋、通威等在内的40多家企业达成了深度合作。借助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共同开发的“保险+融资+服务”的“农贷保”模式,京东农村金融实现了实时数字化的全流程监控,风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为了将京东金融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在农村场景下充分实现,京东农村金融还在不断自我升级迭代,根据现有的“农产品进城”与“电商下乡”的两条通路优化现有产品,以更有效率的农村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用金融科技能力更好地赋能农村产业。
另外,京东农村金融升级京东农村金融信贷产品“京农贷”,严格进行贷前、贷中及贷后的风险防控,推行全程风控数据化、流程化管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上游农户及下游经销商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大家谈“金融+互联网”推动“三农”创新发展
■董希淼
2015年3月,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网上银行、移动支付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与农村金融不断融合,推动了农村金融业的创新,加速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信息采集困难,农民缺乏金融知识,多数通过私下的民间借贷进行资金的筹措;二是信用意识淡薄,征信体系建设基础不足;三是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相对较高,多数农民被排除在信用体系之外。
数字普惠金融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金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范围,通过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网络和通信服务、移动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手端降低投融资成本、提高投融资效率、拓宽投融资渠道,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控的风险程度和可负担的成本,让更多的人享受金融发展的成果。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浪潮中,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流砥柱,银行业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理念,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充分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变革。
全国性商业银行凭借其物理网点众多,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在挖掘服务“三农”潜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整合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的建设和普及。其次要积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三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掌握了大量“三农”客户的相关数据,但对于这些分布较广的数据并没有进行有效地整合,数据有效性被大大降低。在建立大数据体系的过程中,一是要进行内部数据整合,建立起统一数据标准,完善数据模型,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和利用;二是要不断拓展有关“三农”的数据来源,提升“三农”数据对经营决策的支持力度。另外,完善征信体系对于服务“三农”也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农村客户普遍缺少第二还款来源担保,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依托互联网金融,银行可通过在线交易记录和现金流情况甄别优质客户,还可通过当地龙头企业为上下游客户做担保,实现对“三农”客户的全产业链的创新融资服务。同时,银行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利用互联网企业的研发能力开发出效率更高的平台系统。在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也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建立起与“三农”互联网业务特征相适应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技术,对钓鱼网站、异常行为、可疑交易的能够进行有效的检测,保户客户资金和信息的安全。作为在信贷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的补充,互联网企业凭借方式灵活、手续简便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地区拓宽了融资渠道,实现了城市资金向农村回流的效果。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要坚持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发挥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为农业财政投资项目主体、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提供包括融资类、投行和资金管理类以及支付结算类的金融服务。央行在今年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开展“两权”抵押贷款的试点,能盘活沉睡的土地资产,为农村地区的贷款提供有效的支持。目前中国农村估算可流转的土地价值约100万亿元,在国家扶贫攻坚的大战略背景下,用金融撬动部分土地资源做抵押贷款,既利于扶贫攻坚,也能为金融机构拓展巨大市场。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可自主确定贷款抵押率、额度、期限、利率,简化贷款手续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培育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牢牢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能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能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在推动“三农”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商业银行可谓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部分互联网企业,加快向农村市场渗透,凭借方式灵活、手续简便等条件,有效开发了农村金融的“长尾客户”,在一定时期内凸显了优势,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
当然,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完善农村金融的“顶层设计”:建立农村金融评价指标,对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建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环境;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构建农村征信体系,提升农村信用基础水平等。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市场广阔,对于“三农”这片“金融+互联网”的蓝海来说,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