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遗址」燕生东表示:夙沙氏故里应该在寿光一带

互联网 2012-09-11 17:13:41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寿光遗址」燕生东表示:夙沙氏故里应该在寿光一带。

今年八月,在2012韩国丽水世博会“山东活动周”上,山东省精选了“孔子与和谐思想”、“管子与海洋生态”、“夙沙氏与海洋化工”三件“省宝”来展现文化山东、生态山东和科技山东的勃勃生机。
如此重要场合的高规格亮相,人们不禁要问:夙沙氏是谁,他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得以与孔子、管子同台比肩?
8月23日,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盐业协会、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寿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盐圣·盐都与寿光”海盐科技文化座谈会在寿光举行。会上,与会专家进一步探讨了“盐圣”——夙沙氏的历史渊源以及夙沙氏与“盐都”寿光的关系。(详细报道见本刊2012年8月28日第313 期)。
会后,记者注意到另有专家学者提出,目前对于夙沙氏的故里下定论还为时过早。针对这一质疑,记者近日再次采访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燕生东,向其了解更多关于夙沙氏的情况,以求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证。
燕生东博士从2003年到2010年连续8年在寿光地区做考古研究,曾经参与过包括双王城遗址在内的众多盐业遗址的考古工作,对渤海南岸地区制盐历史有着深入独到的研究。记者获知,其博士论文《渤海南岸地区商周盐业考古研究》即将付梓出版。
燕生东告诉记者,专家有质疑也有一定的道理,目前确实很难说远古的夙沙氏的故里就在今天的寿光境内,但我们认为夙沙氏的活动范围是在莱州湾这一地区。而寿光近年来发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古代制盐遗址,将夙沙氏的故里锁定在寿光也是很正常的。
近年来,寿光市境内一大批古代制盐遗址群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挖掘得以重见天日。考古专家在寿光境内发现了六处龙山时期的制盐遗址、多处商周时期和金元时期的制盐遗址,特别是寿光双王城商周盐田遗址的发掘,保存非常完整的制盐遗址向世人展示了约3000年前的制盐作坊。遗址规模之宏大、制盐技术之发达让人惊叹。寿光双王城商周时期制盐遗址群,被专家确定为世界最大、中国最早的盐田遗址,因此被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紧接着,2009年9月召开的世界盐业大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经过研讨,进一步认定确立了寿光是世界海盐生产发祥地的地位。就在今年五月,寿光市又被中国盐业协会正式批准命名为“中国海盐之都”。
一系列制盐遗址的考古发现和“中国海盐之都”的命名成为夙沙氏在寿光一带活动的有力佐证。
燕生东博士在座谈会上指出,通过考古,在寿光发现了六处龙山时期的制盐遗址,这些遗址距今约4400——4200年间,而这与夙沙氏煮盐的历史时期有些吻合。燕生东认为,这也是论证夙沙氏在寿光地区煮盐最大的证据。
当天的座谈会上,来自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青教授也认为,寿光发掘出的大量商周时期的制盐遗址,是有历史背景的,夙沙氏应该是其源头。结合史前的龙山、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发现,王青教授经过研究,认为夙沙氏的活动地域大概在寿光到广饶这一带。
燕生东告诉记者,根据文献记载,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在齐国广为流传,而齐国也有“夙沙氏”这个族团,《春秋·左传》中鲁襄公二年(即齐灵公十年,前572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都记载有夙沙卫的事迹;根据《左传》的记载,夙沙卫曾经是齐灵公的“寺人”,后来升任“少傅”。学者们也都认为夙沙卫就是首创煮海为盐夙沙氏的后人。
燕生东向记者提出一个不容忽视的史实:公元前690年(早于齐桓公时期),整个潍河以西的莱州湾沿岸已经属于齐国了。而在春秋晚期,齐灵公15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掉胶东半岛的莱国,至此,整个胶东沿海包括莱州市一带的莱州湾沿岸才属于齐国的控制范围。而据《左传》记载,早在齐灵公十年(公元前572年)就有关于夙沙卫的事迹。凭借这一史实,燕生东断定,传说中的夙沙氏“煮海为盐”应该发生在今天的莱州湾地区。
燕生东进一步补充,在寿光境内发现了六处龙山时期的制盐遗址,这些遗址距今约4400——4200年间,这与夙沙氏煮盐的历史时期有些吻合。燕生东认为,将夙沙氏故里锁定在以寿光为主体的莱州湾地区是没有问题的。


相关阅读:夙沙氏“煮海为盐”有何功绩?
长期以来,夙沙氏受到后世盐业工作者的顶礼膜拜,被后世尊崇为“盐宗”。但要真正理解“盐宗”——夙沙氏的历史地位及其功绩,我们得从思考盐对于人类文明史具有什么意义开始。
盐作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开门七件事”之一件,对于我们来说太普通了。可能正是由于司空见惯的缘故,我们忽略了盐本身对人类的意义。
“天生”的卤,发现和利用在先,但是,它的产地、产量和质量,都受到自然的制约,只有“人生”的盐的出现,才在盐业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真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相关学者认为,早期的人工盐主要有海盐和井盐两类:海盐的资源暴露,易于开采,而且来源不竭;而井盐相对来说,资源隐蔽,较难开采,来源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人工盐中,海水煮盐又往往先于井卤煮盐。
夙沙氏开创煮海为盐,人工盐的煎煮成功,不仅在自然盐(卤)之外,增添了新的品种;并且,随之而来的是“盐”的概念、“盐”的文字,日益广为传播。随着人工盐的发展,待至战国之后,除了专门的文字书如《说文解字》之外,人们多知用“盐”,反而很少、甚至不知用“卤”了。
盐是百味之母,生命之本。今天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盐,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么样。盐还是化工之母,离开盐,化工产业将无从谈起。盐对于人类的这种极端重要性凸显了首创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主任李乃胜甚至认为夙沙氏是海洋开发的鼻祖,夙沙氏煮海为盐是海洋文化的起源和海洋技术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