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鲅鱼」“三条鱼”游出千亿产业集群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海洋鲅鱼」“三条鱼”游出千亿产业集群。
本报讯 今年4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2017年欧洲国际水产品及水产技术展览会上,泰祥集团展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祥鲅鱼水饺广受各国客商好评,达成十几个贸易合作意向,成功打入欧美市场。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就要把资源禀赋好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到极致。如今,在渔业经济发达的荣成石岛管理区,鲅鱼、金枪鱼、鱿鱼这“三条鱼”已悄然游成一条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催生出20多个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药品等规模化精深加工企业群体,“捕全球、卖全球”的格局正在形成,走出了一条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相串联的效益倍增之路。
近年来,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着近海资源日益枯竭、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不利影响。石岛人意识到,传统的渔业经济势必需要供给质量和品牌信誉的提高,从“做得大”变为“做得好”。“不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石岛的渔业经济都需要提高质量和效益,加速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形成。”石岛管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我国远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品种,金枪鱼对保鲜和加工条件的要求很高。但过去国内远洋企业大多数没有超低温捕捞船只和冷库,不得不在海上低价出售,回运比例不足10%。单纯依靠远洋捕捞和水产品粗加工,不仅造成了高端资源的浪费,也使企业得不到高附加值回报。为改变渔业产销“两头在外”的格局,鑫发集团先后投资7亿元,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金枪鱼加工基地,金枪鱼捕捞100%回运深加工,相比在海外出售原料,价值提升十几倍,实现高附加值回报。
面临相似状况的还有赤山集团,由于缺乏加工能力,过去远洋捕捞的鱿鱼多被国外低价收购。为此,该企业先后投资建成嘉美海洋食品项目和海都海洋食品产业园,鱿鱼精深加工产能达到40万吨以上,加工量占国内总量的30%之多,成为亚洲最大的鱿鱼精深加工基地。
没有落后的传统产业,只有落后的产业传统。石岛管理区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研发高端产品、拓展终端市场”的“两端战略”,致力于拉长、加宽、增厚海洋食品产业链条,加速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区形成规模的海洋生物企业有350多家,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
从水产的养殖、腌炸卤晒的粗加工到以海参多肽、生物海藻肥等海洋生物提取物的精深加工技术,依托资源的精耕细作,海产品加工企业纷纷摘掉了低端的“帽子”,直指高端市场。按照“食而优则健、健而优则药”的思路,力促海洋食品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精深加工向医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高端领域转型,一条上中下游衔接配套、前沿与资源对接、后端与生物高端接洽的全产业链加速形成,为经济发展蓄积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除了海洋生物产业凤凰涅槃,石岛管理区新业态、新模式也正在加快发展。
培育品牌企业,发展品牌经济,才能有力地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泰祥集团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潮流,建立起跨境电商平台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了全国首家同线同标同质平台,创下韩国参鸡汤进口第一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鲅鱼水饺出口第一单、澳大利亚活牛进口第一单等多项进出口贸易的新突破。同时,由一条鲅鱼引发的下游产业诞生——石岛管理区首个工业旅游项目落地泰祥集团,游客可以现场观看鲅鱼水饺生产过程,感受工业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条鲅鱼,成就了一个自主化国际品牌。
在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中,石岛管理区还适时搭建企业发展载体和平台,高标准建设了集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交易、科技孵化于一体的海洋生物产业园,打造了海洋科技创新孵化、会展交易、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制品、临港服务和海洋生态增养殖六大功能区。
如今,石岛管理区海洋食品及生物产业茁壮成长,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鱿鱼、金枪鱼、虾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和海产罐头加工出口基地,各种海洋食品端上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此外,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海洋功能食品工程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成立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参与制定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今年1至4月,全区海洋食品深加工创造产值158亿元,增幅17%。(通讯员 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