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山东」内外兼修,专家智库为淄川发展带来新动能

互联网 2017-07-21 10:20:30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淄川山东」内外兼修,专家智库为淄川发展带来新动能。

三百多名专家齐聚淄川!可以说,第十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盛况空前。可是,深化校城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推动淄川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才能有效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
活动期间,记者在同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上找到了答案:内外兼修。内,加强本地高校院所与当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深化校城融合,加速转型升级;外,推动外地高校院所与当地企业的项目合作,依托联合攻关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活动开幕后,在企业与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成果对接洽谈的同时,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川校城融合发展战略研讨会,天津大学产学研项目回顾、展望、发展研讨会,淄川区政府与济南大学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等多个会议同期召开。

近水楼台,校城融合加速转型升级

“通过与山东理工大学王好臣教授的合作,我们的设备生产水平从原来的手枪级别升级到了现在的重型机枪级别,各方面的水平都更高大上了!”在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川校城融合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淄博沃德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龙宜用“手枪升级重机枪”来形容山东理工大学带给公司的改变。
近年来,淄川区的传统产业发展一直面临很大压力。为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借助“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的开展,淄川区大力实施校城融合,力促高校与企业开展创新合作。
然而,校城融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往往面临种种困难。
“与有实力的大企业不一样,我们是小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争取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支持方面有很大压力。”研讨会上,淄博明泰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宗玉“诉苦”说:“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很重要,然而开展一项成果创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我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此,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易维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开展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可以就自己的领域与高校联合申报项目,争取政府、社会的资金、设备、服务等资源支持,减轻企业的压力。“但关键是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确实有自己能研发的东西,不能只是空谈。”
淄博沃德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龙宜也为参会企业“支招”:近水楼台。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他认为,淄川企业应该充分发挥与山东理工大学地理位置近的优势,加强交流,通过更紧密的结合去碰撞更多创新的火花。
与会的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张铁柱也表示,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为支持淄川企业发展,山理工也可以在淄川建一个研究院,支持学校的科研人才到研究院开展工作,形成淄川区域的“人才库”,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帮扶支持。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淄川多家企业都与山理工开展了长期、深入的合作。比如2010年10月,鲁泰纺织公司与山理工共同建设了鲁泰纺织服装学院,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和项目合作。2012年7月,双方又联合申报了人才培养实验项目,该项目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今年2月份,省科技厅与山理工签订了《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鼓励支持推进校城融合发展,探索校城融合新模式、新途径。

外部引智,项目合作催生新动能

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淄川的“人才库”不只在“近水楼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淄川还把“招贤纳士”的“触角”伸到了市外、省外,甚至国外,通过相关项目的合作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山东金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济南大学联合开展的精细化工绿色新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就是在此次活动期间举行的淄川区政府与济南大学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产生的。该项目由金城医药提供资金、中试研发设备等资源,济南大学设置内部机构,提供科技创新人才,双方共同就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系列绿色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攻关,培养绿色化工高层次人才。
“此次合作在解决企业环保、成本、资源等发展难题,推动淄川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将有助于学校调整学科发展方向,为下一步产生更多创新成果提供更多可能。”济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崔焕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济南大学与金城医药的合作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再结合当前淄川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深入沟通洽谈,双方决定再次牵手,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加大合作力度,共同为淄川化工产业的绿色升级,培育产业新动能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天津大学产学研项目回顾、展望、发展研讨会在山东重山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会议就“硼同位素分离”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题研讨。该项目是2012年重山集团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白鹏达成的合作。目前,项目中试阶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据悉,该项目达产后,将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在淄川崛起,彻底结束国内对硼同位素的需求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