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苗圃”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江苏省产业」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苗圃”。
“将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将技术作为商品来推销。”近年来,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上的创新颇引社会关注:这一全新的运行模式,不仅实现了从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上的突破,更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可谓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苗圃”。
当地媒体报道,江苏省之所以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为了解决高校院所拥有大量科研成果,但不愿转化;广大中小企业非常愿意转化,但实力不足的“症结”,以此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实现产业结构链条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
据悉,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自2011年动议到2013年建设,江苏省经过整整两年时间进行调研,经反复与科技界人士座谈,并派遣相关人员到德国、美国等地考察学习,最终综合了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机制、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的项目组织方式、台湾工研院的理事会管理模式。其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理事长由副省长担任,理事由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以及企业、高校组成,理事会会议每年召开不少于两次。
研究院成立后,为了支持其创新,江苏省在政策、环境、财政等多个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5年,为支持产研院改革,江苏省出台“创新十条”,在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使用范围、管理方式近十个方面都有较大突破,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自行处置,不需履行相关手续,支持省产研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研究院的技术研发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2016年,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即科技创新“40条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为江苏产研院“量身定制”:对阻碍科技创新的难点痛点对症下药,赋予产研院经费使用、成果处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据了解,下一步,该省将把营造人才自主创新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计划进一步落实高校科研单位用人自主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制度。
与此同时,江苏省还给予产研院巨大的财政支持:2014年-2017年,省财政厅共安排产研院专项资金12亿多元。据悉,产研院对下设院所的考核,不是看研究所论文、专利的数量,而是对横向合同科研、纵向科研、衍生孵化企业等进行综合绩效考评,对考核优秀者给予丰厚奖励。
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了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多项改革举措,构建了研发机构建设运营新模式。
项目经理制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模式的一种创新,由项目经理组织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自主组建项目团队、自主考察推荐优质项目,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技术产业化的执行效率。对于项目经理的引进,政府只把住两个关:领衔的项目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是否符合江苏的产业发展大方向。
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是“项目经理”制运作后,落户南京的首个项目。该所所长骆敏舟是“项目经理”之一,其团队主要任务是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建设方案和组建团队。自落地南京以来,一批产业化项目已经开始“爆发”。据悉,研究所的入驻,也带动了一批智能制造企业集聚。
外部省级层面的大力支持加上内部自身的大胆探索,让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短短5年之内就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苗圃”:共孵化创新型企业490多家,集聚高端研发人才6000多人,转化技术成果2630多项,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真正实现了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转化。(见习记者 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