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碳纤维用谁的技术?「碳纤维龙头精功科技」
最近很多人关注光威碳纤维用谁的技术?「碳纤维龙头精功科技」,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光威碳纤维用谁的技术?「碳纤维龙头精功科技」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天风证券 杨诚笑 李鲁靖 刘明洋)
1. 高性能碳纤维龙头,军民产品共促企业发展公司全称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 1992 年设立的威海市碳素渔竿厂,隶属于威海光威集团。
公司于 2014 年 10 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 2017 年在创业板正式上市,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第一家 A 股上市公司。
公司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形成了从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高性能预浸材料、复合材料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是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
公司控股股东为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光威集团),实际控制人为陈亮。陈亮与陈洞为一致行动人关系,陈洞将其持有的光威集团全部股权表决权委托陈亮行使,二人系公司创始人陈光威之子。截至 2022H1,二人通过持有光威集团 79.77%的股权控制了光威复材 37.33%的股份。
全资子公司拓展纤维与光威能源新材料为公司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 10%以上。公司目前旗下设拓展纤维、光威精机、光威香港、光威能源新材料、北京蓝科及光威复合材料 6 家全资子公司。
公司实现碳纤维全产业链布局,业务覆盖六大板块。
光威复材拥有碳纤维行业的全产业链布局,产品范围包括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与制品。
公司形成了以碳纤维和织物为主体的拓展纤维板块,以预浸料类为主体的通用新材料板块,以风电和电缆等为主体的能源新材料板块,以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复合材料板块,以精密机械和航空航天武器舱体为主体的光威精密机械板块以及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壳体板 块(光晟科技)。
2. 军民需求双轮驱动,公司主要产品量利齐升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五年保持高增长,兑现行业高景气度。
据 Wind 披露,2019-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4.12%/26.16%。2022H1 公司营业收入 13.14 亿元,同比 2.42%,归母净利润 5.06 亿元,同比 16.48%,实现超预期增长。
我们认为,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得益于下游航空航天、风电、新能源等领域需求旺盛,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同时募投项目投产并实现稳定生产,对应产品排产或加速,业绩有望稳步提升。
碳纤维及织物为公司营收、毛利润主要来源。
根据公司 2022 年中报披露,碳纤维及织物营收 8.01 亿元,同比 9.73%,占比总营收 60.96%;毛利润 5.88 亿元,同比 6.52%,占比总毛利润 81.26%。碳梁为公司第二大营收及毛利润贡献端,22H1 碳梁实现营收 3.21 亿元,同比 2.88%,占比总营收 24.42%;实现毛利润 0.72 亿元,同比 105.71%,占比总毛利润 9.96%。
利润表端,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保持相对高位,盈利能力稳定。
2018-2021 年公司毛利率 保持 40%以上,2022H1 突破 50%达 55.06%;公司净利率保持 30%左右,2022H1 达 38.25%。
2021 年公司毛利略有下降主要系量产定型碳纤维价格下降以及民品业务贡献比例提高双重影响所致。2022H1 受益于碳纤维及织物、碳梁毛利率回升,拉升公司毛利率至近五年新高。
公司降本增效成果显著,高研发投入构筑行业壁垒。
公司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比连续三年下降,22H1 三项费用占比仅为 0.75%,汇率波动形成收益大幅降低财务费用,驱动公司净利率创新高。公司期间费用率逐年下降表明公司管理效率同步提升,未来或将进一步加大利润释放。
公司维持高研发投入,2022H1 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14.97%,占营收比重 9.37%。持续的研发投入、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是满足高端装备应用不断提高的技术要求、确保碳纤维业务稳定成长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公司加强研发投入将有效提高公司技术水平以维持自身竞争力,长期推动业绩释放。
资产负债端,公司应收票据及账款规模稳中有升,存货大体呈上升态势。
2019 年公司应收票据及账款大幅下降主要系军品应收票据及账款通过无追索权保理变现所致,回款能力增强改善公司经营现金流状况,降低公司流动性压力。2021 年公司应收票据及账款规模开始上升,至 2022H1 期末达 4.86 亿元,较期初 11.68%。2022H1 期末存货总量达 5.61 亿 元,较期初 36.27%。
我们认为,应收票据及账款提升表明公司销售规模扩大,存货提升表明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公司或正处于积极备产备货状态,产业高景气度凸显。
3. 高性能碳纤维特性优良,美日持续领跑市场3.1. 碳纤维性能出色,应用广泛
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 CF)是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胶)等有机母体纤维 采用高温分解法在 1000 摄氏度以上高温的惰性气体下碳化(其结果是去除除碳以外绝大多数元素)制成的,是一种含碳量在 90%以上的无机高分子纤维。
碳纤维“刚柔并济”,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并具有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抗疲劳、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效应等特点,以及良好的可加工性和可设计性。由于其诸多优良特性,碳纤维已经成为发展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
碳纤维种类繁多,应用领域也各不相同,因而具有多维度的分类方式。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方式依据有:原丝类型、制造方法、力学性能、丝束大小。
✓ 按照原丝类型分类: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粘胶基。其中聚丙烯腈(PAN)基纤维由于其制作工艺简单、成品品质优异、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已经成为目前碳纤维行业主流,占全球高性能碳纤维产量的 90%以上。
✓ 按照制造方法分类:碳纤维;石墨纤维;活性碳纤维;气相生长碳纤维。
✓ 按照力学性能分类:高强型(GQ);高强中模型(QZ);高模型(GM);高强高模型 (QM)。力学性能分类是碳纤维分类的一种重要方式,当运用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时使用此种方法分类十分方便、有效。
不同国家的力学性能分类各有不同,在国际上经常使用日本东丽公司的分类方法作为统一标准,各国制定相应的型号与之对应。
✓ 按照丝束大小分类:小丝束;大丝束。小丝束指一束纤维单丝数量≤24K 的碳纤维,具体分为:1K、3K、6K、12K、24K,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等高科技领域。大丝束指单丝数量≥48K 的碳纤维,具体包括 48K、60K、80K,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
3.2. 高技术壁垒导致高集中度,美日主导国际市场
国际碳纤维产业经过 60 年的发展,经历了完整的技术发明-实验技术研发-工程技术研发-规模工业化-产业链整合及应用拓展的历程。国际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步,经过 70-80 年代的稳定发展,90 年代的飞速发展,到 21 世纪生产工艺技术发展成熟,并且其应用领域逐渐向工业、普通民用领域扩大。
碳纤维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技术复杂,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行业技术壁垒非常高,同时对稳定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
以丙烯腈(PAN)基碳纤维产业链为例,产品从原材料开始,经历聚合纺丝、碳化、编织、浸润与成型等多个步骤,形成原丝、碳纤维及织物、碳纤维预浸料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多个中间产品。
由于流程中每一步的工艺调整都会直接影响下游产品的品质与性能,因此是否能够保持稳定的制备与工艺水平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核心。除此之外,不同客户由于诉求不同,对碳纤维及其相关产品的性能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因此,能否根据客户要求,改变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灵活调整产品性能也是整个产业链的一大技术难点。
极高的技术壁垒导致了国际碳纤维行业高集中度,目前国际碳纤维市场依然为日、美企业所垄断且主导。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其生产的碳纤维在质量、数量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 2020 年,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占有市场份额达全球产能 49%;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美两国占有市场份额达全球产能 68%,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
4. 高性能碳纤维需求强劲,航空风电市场如日方升碳纤维性能优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需求量不断增长。
2021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达 11.8 万吨,较 2020 年同比增长 10.38%;据《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5 年需求量预计将达到 20 万吨,碳纤维需求量较大。
2021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风电叶片、体育休闲、航空航天。从价值占比的角度看,航空航天占比 34.93%,附加值最高。
根据《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数据,2021 年我国碳纤维需求达到 6.24 万吨,同比增长 27.69%,超 2015-2020 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 23.65%的复合增速,继续延续我国碳纤维需求增长的趋势。未来随着国内炭纤维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 2025 年我国碳纤维总需求将达到 15.92 万吨。
我国国产碳纤维供不应求,上升空间广阔。
根据《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数据,在 2020 年我国碳纤维年需求量 4.89 万吨中,国产量占 37.77%,进口依赖度高达 62.19%;2021 年国产量占 46.89%,相较 2020 年提高 9.12 个百分点。
随着国产碳纤维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产替代加速,我国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比将会不断上升,《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预计 2022 年国产将超过进口量。
2021 年我国碳纤维下游应用量前三分别是风电叶片、体育休闲以及碳碳复材,航空航天用 量占比仅为 3.21%。而全球用量中,航空航天用量占比达 13.98%,价值量占比高达 34.93%。
我们认为,随着国内碳纤维产业技术的不断成熟,碳纤维产品行业应用占比将逐渐向国际靠拢,航空航天领域将会逐步释放需求与利润空间。
4.1. 军机持续上量且复材用量上升,拉动碳纤维需求
碳纤维复合材料相较于常规材料,可以使飞机减重 20%-40%,克服金属材料容易出现疲劳 和被腐蚀的缺点,增加飞机的耐用性,同时还可以降低飞机设计、制造成本。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国外军用飞机从最初将复合材料用于尾翼级的部件制造到今天用于机翼、口盖、前机身、中机身、整流罩等。
美国 F14A 战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最初仅有 1%,如今 F-22 和 F35 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达到 24%和 36%,在 B-2 隐身战略轰炸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更是超过了 50%,用量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军机制造技术的提升与完善,碳纤维复材的使用占比越来越多,达到了 50%以上, 目前最高达到 90%的使用比例。但就使用总量占比而言,还与全球使用量占比存在较大差 距。
全球范围内有 14%的碳纤维用在了航空航天领域,而国内这一比例仅有 3.2%,我军碳纤维使用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据 World Air Forces 2022 统计数据,美国现役各类军机数量为 13,246 架,在全球现役军机 中占比为 25%,我国目前活跃的各种机型在量/质上均与美国有较大差距。
我国目前主流歼击机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约为 25%,与美 F-35 歼击机 36%的复合材料占比 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单机碳纤维用量还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同时,我军目前战机以二代和三代机为主,老式战机占比较高。为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我国新型号/新代次型号装备或将进入快速列装期,将较大程度上推动了以三代、四代战斗机为标志的新一代军机的需求,拉动对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
我们认为,随着未来国防支出的增长及下游战机换代放量,军工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军用市场客户粘度高,公司作为主要供应商可实现稳定供货,待公司新增募投项目产能建成进一步扩大供应能力,公司将迎来业绩高增长。
4.2. 大飞机国产替代势不可挡,碳纤维迎来更大需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应用于客机上的非承力构件,在早期的A310、 B757 和 B767 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占比仅为 5%-6%。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碳纤维复合材料逐渐作为次承力构件和主承力构件应用在客机上,其质量占比也开始逐步提升,A380 复合材料占比达到 23%,开创了先进复合材料在大型客机上大规模应用的先河。而最新的 B787 和 A350,复合材料的用量大幅提升,达 50%以上。
我国国产飞机复合材料的使用情况与国外先进水平先比较差距还较为明显。
ARJ-21 支线客机全机复合材料用量仅为 2%;国产商用 C919 型干线客机中 CFRP(常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机身结构中的占比为 12%;中俄联合研制的 CR92 大型客机复合材料使用比例将超过 50%,机身和机翼都将采用复合材料,有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我 国航空客运量在长期内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在 2021-2040 年间中国需要补充民用客机 7646 架。
我国目前国产民用运输机占比较小,多为波音、空客进口飞机。
C919 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据商飞官网披露,目前累计 28 家客户 815 架订单。我们认为,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以及客机规模扩大,C919 和 CR929 订单量有望持续增长,为碳纤维需求市场提供支撑。
4.3. 风电产业碳纤维用量有增无已,国内企业迎来新机遇
4.3.1. 全球风电装机量与日俱增,我国海上风电市场需求旺盛
风力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之一,先于光伏发电受到全球各国的青睐。自 20 世纪 80 年代商 业化发展以来,经历了全球化的高速增长。2021 年全球风电市场新增容量超过 93GW,全球累计容量达到 837GW。据 GWEC 预测,预计未来五年(2022-2026)全球风电新增 557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6.6%。
随着富风地区的风电装机量逐渐饱和,全球市场逐渐向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领域靠拢。
在达到额定功率之前,等同条件下叶片长度与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低风速风机和海 上风机的拓展加剧了对大尺寸风机的需求。
GWEC 在《2022 全球海上风电报告》中预计 2022-2030 年间全球将新增 260GW 的海上风 电容量,到 2030 年全球累计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将达到 316GW。2021 年全球海上风电实现 了 21.1GW 的新增并网,中国海上风电增量占全球新增量的 80%,并且中国超越英国成为 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最多的国家。
风电装置逐渐向大型化、高功率发展。
2014-2018 年间,我国 2.5MW-3MW 以及 3MW 及以上风电电机量占比明显增加,从 2014 年的占比 7%增加到 2018 年的占比 23%,2018 平均单机容量为 2183KW,2014-2018 年复合增速达 4.88%。
我国新增风机电组平均风轮直径由 2008 年 65 米增长至 2018 年 120 米。以 2.0MW 机组为例,2018 年平均风轮直径在 120 米及以上的机组占比高达 56%,预计未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4.3.2. 碳纤维为大型风机主要应用材料,国产纤维迎来历史机遇
当前主流的叶片为玻璃钢材质(GFRP),但随着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的不断发展,叶片长 度的不断增加,部分结构使用碳纤维或碳纤/玻纤混合材料在综合成本上将更具优势。
40 米以上的风电叶片中关键结构如梁帽、主梁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具备双重优势:一方面降 低叶片自重,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叶片抗疲劳性能,提高输出功率。
随着我国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叶片长度的增加,未来碳纤维需求有望增速。
根据广州赛奥碳纤维《2020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预测,到 2025 年全球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 8.1 万吨。国内企业面临历史性机遇,一方面,2020 年全球碳纤维龙头日本东丽开始的对中国的限(禁)售,为国产替代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工业端需求上量带动大丝束碳纤维需求爆发,大丝束是可以批量化生产且国内目前具备产业链自主化能力的产品类型,且大多需求将由国内驱动,为国内碳纤维产业链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5. 军民品订单饱满,产业链垂直延伸 产能投放或迎快速发展期5.1. 军品供应具备先发优势,高壁垒巩固领跑地位
军品客户粘性强化公司先发优势,主要供应商地位难以动摇。公司军方型号产品研制需经过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设计定型与生产定型等阶段,从研制到实现销售的周期较长,并且只有通过军方设计定型批准的产品才可实现向军方批量销售。
在国外严格封锁、国防急需的历史背景下,公司凭借“结果最优”成为碳纤维国产化的实践者和先行者,历经十余年的研发、验证和生产历程,打破国外垄断,有力保障国防装备发展所需,形成了稳定的供货局面并确立了市场先入优势。
CCF700G 通过装机评审,航空装备实现全系列覆盖。
2022 年 8 月 26 日,公司发布公告,子公司拓展纤维研制的 CCF700G 碳纤维通过装机评审,具备了在航空装备上实现批量应用的条件。CCF700G 碳纤维是一款兼具 T700 级碳纤维的高强性能和 T300 级碳纤维优异表面结构性能的碳纤维新品种。
我们认为,本次装机评审通过后,公司扩大了业务覆盖的终端客户范围,使公司成为现有航空装备全系列的碳纤维供应商,同时丰富产品线,降低对个别产品的依赖。
公司目前拥有现成的符合 CCF700G 工艺要求的碳纤维生产线,具备批 产能力,随着未来对应机型放量,公司业绩有望迎来新增长点。
军品大订单充足,业绩长期稳定可靠。
自 2018 年以来,公司军品大订单合同总金额逐年提高,2021 年 12 月 30 日公司披露子公司威海拓展签定的高达 20.98 亿元的军品合同,其供应产品与原先供应军品一致。
我们认为,大订单持续落地进一步巩固公司市场地位,随着交付量不断增加,公司技术水平有望发展地更为成熟,良品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进而公司毛利率相应增长。
据公司披露,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本次大订单已履行 26.25%,并且应收账款回款正常,随着后续产品不断交付,公司业绩或将长期向好,回款现金流将为公司拓展其他业务提供资金支持。
5.2. 控股威海光晟,实现产业链垂直延伸
2021 年 12 月 23 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 2,680 万元认购威海光晟新增注册资 本,公司控股股东光威集团董事、监事及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共 16 名关联自然人合计出资 2,000 万元,认购威海光晟新增注册资本。
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及公司的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威海光晟 58.5%的股权。威海光晟于 2022 年 1 月 10 日完成了股东、注册资本等工商登记手续并取得了新营业执照。
威海光晟以王国平为核心的经营和技术团队拥有深厚的航天航空研发背景和丰富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研究和开发应用经验,多年来专注于航天航空复合材料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制造,在航天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全复合材料航空飞行器、船舶水上水下复合材料结构等各类型结构性及功能性复合材料产品定制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拥有多项成功案例,有能力为客户提供可靠、高性价比的复合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公司本次对外投资参与威海光晟增资,并实现对威海光晟的控制,是公司在碳纤维产业链上实现垂直延伸,从以材料为主继续向材料与应用并重的重要节点性变化。
参与光晟增资有利于公司完善产业布局、强化公司在部分领域的业务能力、更好的发挥全产 业链协同效应,预计对应产品将伴随终端产品需求提升及型号认证落地实现快速放量。
5.3. 4000 吨产线投产在即,民品业务多元化发展
积极布局新能源等民用市场,有效构筑公司成长第二曲线。
公司在原有风电碳梁业务基础上,碳纤维及织物业务深入布局新能源等领域,以 T700S 级/T800S 级产品为主,具体细分赛道聚焦于压力容器、建筑工程、热场、工业制造等方向。
T700S 级/T800S 级是公司以募集资金投资建设的干喷湿纺工艺生产线产品。在正式投产前,公司通过试验线试生产不断优化和提升工艺技术和质量水平;正式投产后,产品生产效率、产出能力、产品质量实现较大提升。
2021 年,T700 级/T800S 级产品实现销售收入 1.75 亿元。其中包括气瓶和热场在内清洁能 源领域成为最大的消费领域,贡献收入占比 44.38%;公司着力培育的建筑补强和工程领域 也贡献明显,占比大约为 34.23%。
包头项目调整产品布局,民品业务有望市场快速放量。
2019 年 7 月,公司宣布有拟投资建设万吨碳纤维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 20 亿元,共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计划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后改为建设 2 条原丝线和 2 条碳化线,对应 4000 吨年产能,拟于 2022 年底前开始试运行。
项目未来预计形成多种丝束规格产品共存、高低端搭配的产品结构,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包头项目最初计划用于生产大丝束纤维用于碳梁原材料,由于近几年国内可用于碳梁产品发展速度较快,碳梁产品原材料风险降低,因此公司及时调整改为生产 T700/800/1000 级别的纤维,产线预计 2022 年底建成开始试运行。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热场、气瓶、壳体、建筑补强等领域,目前市场需求处于上升态势中。
我们认为,伴随公司募投项目正常投入使用并实现稳定生产,以及包头项目一期的持续推进,对应产品有望实现快速放量。
5.4. 股权激励刺激科研水平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有望再增强
2022 年 5 月 21 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向核心骨干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 625.0 万股,占总股 本 1.21%。
公司以 2022 年 5 月 20 日作为首次授予日,以 26.67 元/股为授予价格,向 137 名(原先共 138 人,1 人放弃)激励对象授予共 498.0 万股,占本次激励计划售出权益数量 80%,本激励计划获受的限制性股票归属后不额外设置禁售期。
本次 137 名授予对象均为公司核心骨干人员(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未参与本次激励 计划),我们认为通过股权激励能够有效将公司利益与核心技术人员进行绑定,能够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公司科研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6. 盈利预测与估值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或将充分受益于军品产品上量及产业链垂直延伸,对应碳纤维及织物等业务或将快速放量;民品充分受益于风电等新能源领域高景气度,对应碳梁、预浸料业务有望加速排产。
叠加公司产能扩张等因素,公司中长期发展持续向好。
在此假设下,对于碳纤维及织物,预计 2022-24 年营收增速为 27.88%/30.47%/24.48%;对 于碳梁业务,预计 2022-24 年营收增速为 3%/12.00%/15.00%。
对于预浸料业务,由于风电预浸料逐渐淘汰,预计 2022 年业务增速大幅下降,但同时得益于碳纤维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公司预浸料已形成货架式产品,预计 2022-24 年营收增速为 -20.00%/10.00%/10.00%。
对于制品和其他,预计 2022-24 年营收增速趋稳,分别为 30.00%/30.00%/30.00%;对于其他业务,预计 2022-24 年营收增速 50.00%/55.00%/50.00%。
综上,对于公司整体营收,预计 2022-24 年增速为 13.86%/23.53%/21.52%。
在以上假设下,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29.69/36.67/44.57 亿元,实现归母净 利润10.10/13.42/16.81亿元,对应EPS为1.95/2.59/3.24元,对应PE为44.05/33.14/26.45x。
我们采用可比估值法进行目标价预测。
公司作为碳纤维领域核心供应商,通过横向比较,可比公司应为中航高科、中简科技、中复神鹰。
据 Wind 数据披露,三家可比公司 2022 年预测 PE 为 45.51/42.74/75.85x,平均值为 54.70x。按照该均值与公司预计 2022 年 EPS 进行计算,公司每股目标价为 106.67 元,9 月 13 日收盘价为 85.81 元。
7. 风险提示7.1. 业绩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军品业务收入占比较大,预计未来仍将在公司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军品采购订单的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强,供货时间分布不均,订单合同年度执行率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收入及经营业绩在各季度、年度出现较大波动,或者依据公司年度内某一期间的财务指标或者其他个别指标推算全年业绩或者未来年份业绩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
7.2. 新产品开发的风险
高端应用领域相关型号产品研制需经过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设计定型与生产定型等多个阶段,从研制到实现销售的周期较长;同时,公司开发新产品也可能面临与国内其他企业的竞争,如果公司新产品未能通过设计定型批准,或者在应用验证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目标,则无法实现新产品的批量销售,将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7.3. 产品销售价格下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相关定型批产碳纤维产品价格下降,而新的业务合同产品价格有进一步调 整,将对相关产品盈利能力和公司经营业绩造成较大不利影响;报告期内,公司民品业务产品销售价格随行就市,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其中风电碳梁产品价格主要由公司与终端客户双方协商,受市场竞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汇率变化、合作状况等因素影响。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将导致产品盈利能力下降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7.4. 安全生产管理风险
碳纤维生产过程中最高达近 3000 度的不同温区的高温工艺及设备等,也对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管理构成了挑战。随着业务与生产规模的扩张,如果公司无法有效地保持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排除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从而给公司带来重大不利影响的可能。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或点击: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报告下载|战略报告|管理报告|行业报告|精选报告|论文参考资料|远瞻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