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卖微型智能摄像头通过手机能看到「手机伸缩摄像头」

互联网 2023-04-02 14:55:29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有卖微型智能摄像头通过手机能看到「手机伸缩摄像头」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有卖微型智能摄像头通过手机能看到「手机伸缩摄像头」,希望能帮助到您。

编辑导语:在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曾经处于科技末端的农村也发生了受新时代科技发展影响的变化,本篇文章讲述了智能摄像头走进农村后的变化,一起来感受一下。

智能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产品的传统形态,也改变着当代人。

从电话的诞生到智能手机的问世,再到各种智能监控设备的普及,当代家庭在互联网科技的助力下,正在发生一点一滴的变化,处于科技末端的农村,正在发生什么呢?

有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短视频浪潮的冲击、电商下乡的改造和各类县域经济的崛起。

但事实上,比起这些宏观的变化,在乡村,还发生着一些具体而充盈的人际变化。

比如,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流行着这样一类视频,它们大多是由农村摄像头记录下的影像瞬间。

视频内容里,有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独居老人,也有对着监控喊「爸妈」的留守儿童。

更多时候,画面里除了寂静的院墙和随风摇晃的树木,偶尔会闪过几只鸡鸭,或横躺着一只懒洋洋的狗。

是的,就是这个装在院墙高处的摄像头,它正在迅速切入无数个农村留守家庭。

有人依靠它消遣乡愁,把忧思放入24小时不间断的画面里。

有人借此远程监控,又延伸出一双眼睛一张嘴,它有时帮助离家在外的小夫妻看顾老幼,有时是多子女家庭共用的公共屏幕。

过去数年中,科技进步带来了互联网的空前繁荣,城市化的号角也在不停地长鸣。

千禧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6%,时至2022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近65%,数字的另一面,是农村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

如今,一个农村三代家庭的理想模型是年轻夫妇在外务工,年老夫妇和未成年小孩在农村务农、上学、养老。

而摄像头,正嵌在这种人口结构中,它的两端,连接着父母与家乡,而昼夜不息的画面,则酝酿出一种新的共同体关系。

一、摄像头装上后

装上摄像头两个月后,小梅和姊妹们决定送七十多岁的母亲去镇上的养老院,而原因,既简单又痛心。

在距离上海六百多公里的皖西农村,小梅的母亲一个人住在村上的一所房子里。

那是一栋崭新的小楼,外墙贴满瓷砖,院墙是红砖垒起后用水泥抹的。

从房子本身来说,宽阔、干净,是村子里少有的建筑类型。

小梅在房子建起时很自豪。

她和姊妹们在外打工多年,父亲早逝,家中只剩母亲一人。

原来的老房子被推去,新房子又立起时,她们母女四人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一个没有兄弟的农村家庭,她一度将这栋房子视作是她们姊妹三人给母亲的底气。

然而,这底气并没有持续很久。

新房建起后,母亲总是担心院子里的东西,大到锄头、钉耙,小到晾在廊檐的一颗黄花菜、一把刀豆。

在每天响起的电话里,这些担心源源不断地涌进小梅和姊妹们的耳朵里,昨天是满筐玉米变半筐,今天就是晾在铁门上的毛巾失踪了。

于是,来院子里坐过的小伯,路过铁门的村邻,都在母亲眼中变得可疑了起来。

日复一日的猜疑让小梅和姊妹们啼笑皆非,终于在某一日,大姐灵机一动,让镇上营业厅的朋友去院子里装了一个智能摄像头。

在电话里,小梅告诉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母亲,这是一个24小时都不间断的摄像头,她和姐姐们通过手机网络就能看到院子里的画面,还能听到周围的声音,甚至还能通过摄像头说话,就好像她们还和小时候一样,可以时刻围绕在母亲身边。

母亲起初不信,但在装上后,听到摄像头里响起的声音后,对此满意非常。

母亲还告诉小梅,装摄像头的那天,邻居也跑过来看热闹,而且一边看,一边调侃:“看来你们家有不少钱等着给人偷呢”。

母亲觉得有了摄像头后,院子里的一切都不必再忧心,连带着对邻居的态度也好了起来。

她甚至喜欢上通过摄像头和女儿们对话,以至于连手机都不太接了——母亲有一部老人机,但她偶尔会忘记给手机充电,也不知道怎么拨打,只会在铃声响起时接一下。

并且,母亲有了新的习惯。

以前吃饭是在堂屋的桌子上,在摄像头装起来后,母亲总是端着碗,坐在廊檐的小马扎上。

对小梅来说,摄像头最初装上时带来的体验也是新奇的。

一个摄像头可以连接三部手机,这意味她和姐妹们可以随时随地切入母亲的生活。

有时候,快到午饭时间时,是大姐在摄像头里问:“妈,你中午吃什么?”

这时候,只要母亲在摄像头声音能传到的地方,她就会很快地跑过来回答。

偶尔久久不见母亲的回音时,小梅会左右滑动手机端APP里的按钮,来隔空操控摄像头。

是的,这个摄像头号称可以360度旋转,它可以环顾母亲的院子,往西可以看到厨房锅台,往东可以看到院子里的自来水池。

环顾一整周看不见母亲时,小梅就知道,她应该是去菜园,或是村上邻居家了。

二、习惯好像没法一下子改掉

新鲜过后,热情是有限的。

摄像头装上不到一个月,小梅和姐妹们打开画面的频率就从一天十几次,变成了几天一次。

但即使这样,母亲回应摄像头的速度也仍和最初一样。

只不过,母亲不再会一听到声音就跑到摄像头正下方了。

她知道在院墙高处的这个灰色机器,足够装下整个院子,只要她不进房间,女儿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在干什么。

不仅仅是母亲,小梅和姐妹们也适应着摄像头带来的种种变化。

比如,原来母亲一个人的时候,也会不愿意做饭,甚至经常会泡一碗泡面凑合一顿。

比如,母亲原来是这么孤独,1点钟切进来,她坐在廊檐上,三点钟切进来,她还坐在廊檐上。

比如,母亲有时候真的有些固执,前一天吃过的荤菜,第二天在吃,第三天也在吃。

这时候,小梅就会在屏幕里干着急,她一边呵斥母亲不要吃剩菜,以防把肚子吃坏了,一边威胁母亲,自己会去告诉大姐,让大姐来「主持公道」。

就这样,高悬在院墙上的这颗摄像头,嵌入了小梅、母亲和姐妹们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小梅透过屏幕看到母亲摔在了院子里,却半天起不来时,她开始明白,这颗摄像头带来作用和改变其实非常有限,她并不能像她的声音那样,可以立刻冲到母亲身边。

她看着母亲摔在地上,撑半天撑不起来却又不断挣扎时,心慌又着急,她觉得这下子完了,一定是摔坏了哪里,再动下去说不定要出大问题。

直到她切出屏幕,找到村里邻居的微信,拨了一个语音电话,让邻居去院子里看一下母亲时,那种心慌才缓了下去。

虽然最终母亲并没有摔坏哪里,但小梅对此记忆犹新,也后怕非常。

她觉得不能再让母亲独居了,但她又没办法将母亲接过来。

她和丈夫人至中年仍在外打工,还要靠公婆照顾孩子,大姐和二姐,一个住在女儿家照顾月子,一个离了婚,做服务员住在员工宿舍,如何分得出手来照顾七十多岁的母亲呢?

后来,姐妹三人合计了一番,决定将母亲送去镇上一年前新开的养老院。

那里虽然费用略有昂贵,但一日三餐有供应,还有护工擦洗,母亲还能和同龄人聊聊天、散散步。

母亲被送去养老院后,小梅偶尔还会打开摄像头,虽然画面里不再有人了,但习惯好像没法一下子改掉。

这时候,她就会想起母亲,想起在摄像头刚装上时,她如何费劲地和母亲解释自己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帮她看着院子。

三、留守家庭的法则

《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曾测算,2020年中国家用智能视觉产品市场规模为331亿元。

其中,家用摄像头市场率先步入成熟期,仅2020年中国出货量就达4040万台。

同时,它有助于缓解社会治安管理压力和家庭内部长幼抚养焦虑。

事实上,不少农村留守家庭,都装上了智能摄像头,而相比城市家庭对摄像头安全、隐私、清晰度等种种性能方面的考量。

农村家庭的诉求要简单地多,清晰度足够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便宜。

所以,王春来家的摄像头是他从电商平台上买的,这款月销3万 的摄像头,特价款只要99元,还是1080P的。

但王春来没有选择特价款,他买摄像头是为了每天看着上小学的儿子回来写作业。

但家中是老人带孩子,此前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手机,特意将家中宽带拔了,但由于没有宽带,就只能买199元的4G版本。

摄像头刚装好时,王春来和妻子每天一下班,就会打开摄像头,等待儿子出现在画面中。

妻子在看到儿子放学后,会闲聊一会,比如奶奶在干嘛,放学了饿不饿。

但如果是王春来先和儿子对话,第一句肯定是先把作业写了。

儿子在上四年级,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用农村的话来说,是「狗都嫌」的年纪。

所以,也是被老师紧盯的问题户,不是作业漏写,就是错的太多,要么就是作业本丢了。

在被老师打了几通电话后,王春来决定给家里装一个摄像头。

他和妻子在外务工,大女儿读书好,在念大学,而这个小儿子在念书上似乎还没有通窍。

无奈之下,便在工友的推荐下,想着通过摄像头来盯着儿子写作业。

摄像头刚装上那几天,儿子挺老实,放学回来,便搬个凳子写作业。

但没两天,这个小学生便发现,隔着镜头,父母的威慑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

于是,他便开始了和摄像头的博弈,一会说题目不会做,一会在那打马虎眼,说作业忘教室了。

有一次,王春来在隔着镜头跟儿子解释了三遍数学应用题,儿子还在打岔时,他终于忍不住发火了。

他在镜头这边,按着麦克风愤怒地数落着儿子,甚至以过年回家不给儿子带玩具做威胁。

在镜头那边,儿子将头埋在了臂弯里,一句声儿也不出。

老人家见气氛不对,一边劝这边的孙子,一边安抚摄像头那边的儿子。

最后,这场教学以王春来的惨败吿场——他实在没信心继续教下一题了。

虽然这个摄像头号称有「3MP」清晰度,但并不足以让王春来看清儿子作业本上的应用题。

而继续让儿子对着摄像头念出不会的应用题,他再把题目记在本子上,然后再对着摄像头给儿子解释一遍——又太繁琐了。

几次实践后,王春来不再为难自己,也对儿子的学习开始坦然。

“两个孩子嘛,有一个读书好了,另一个不好也正常”。他这样安慰自己。

而那个摄像头,在不承担监控儿子做作业的重任后,也开始显示出高科技的好来。

家里那个老人机并不能看到孩子的样子,但有了摄像头后,他能随时随地切进画面。

而儿子,只要一听到摄像头有声音响起,就会扑过来一边喊爸爸妈妈,一边叽叽喳喳分享今天在学校里的种种小事。

四、摄像头里的日与夜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在2017年,我国监控摄像头布局最多的两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和杭州。

每一千人分别有59个和46个监控摄像头,分布到二线和三线城市,人均监控摄像头普及率不超过10台。

但时至今日,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摄像头已成为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而这一代人在习惯科技跃进的同时,也被这些科技改变着。

对于城市家庭来说,摄像头承担着居家安防的责任,是隐秘而智能的科技产品,但在农村,摄像头的两端可能连接着三代人。

它是子女的眼睛,也是年轻父母的嘴巴,偶尔也作为谈资和话柄流转在乡邻间。

某种时候,那些高悬在农村院墙上的智能摄像头,其实也在不断映照着经济社会宏大叙事的背面。

作者:咸鱼鱼,监制:吴怼怼

本文由 @吴怼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