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芽宝贝销售额「儿童行业观察 | 蜜芽关停 母婴电商为何频频败走 」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蜜芽宝贝销售额「儿童行业观察 | 蜜芽关停 母婴电商为何频频败走 」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蜜芽宝贝销售额「儿童行业观察 | 蜜芽关停 母婴电商为何频频败走 」,希望能帮助到您。
7月初,母婴商城蜜芽在官网发布公告称,随着用户购物习惯的改变,公司决定将于2022年9月10日停止蜜芽App的服务并关停下架。
©️图源蜜芽官网
作为母婴电商的“顶流”之辈,蜜芽何以走向关停?频频倒下的母婴电商玩家们,又预示着市场什么宿命?
2011年,北大新闻系硕士毕业、全职妈妈刘楠,创办了淘宝店“蜜芽宝贝”,并取得两年销售额超过三千万的业绩。
2013年2月,蜜芽宝贝正式转型为进口母婴品牌限时特卖商城,上线官网。之后,于2015年7月改名为“蜜芽”。彼时,蜜芽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婴童产业公司,业务涵盖线上零售、线下体验及加盟、自有品牌和婴童产业投资。
©️图源网络
在资本市场上,蜜芽也深受欢迎。据报道,自2011年成立以来,蜜芽共完成5轮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其中,2015年,蜜芽完成了百度领投的1.5亿美元D轮融资,创下当时母婴行业包括线上线下最大金额的一笔现金融资。除此此外,蜜芽曾连续3年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排行榜,估值达百亿。
2016年左右,蜜芽开始迎来下坡路。一个关键的背景是,我国新生人口急剧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人口出生率连续五年持续下滑。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创下近年来新低,比2016年下降了43.6%。
随着新生人口下滑,母婴电商的风口也在消失。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母婴市场研究报告》,2014年,母婴电商市场规模的增长率达到了111.4%。2015年起,该数值逐年降低,从98.5%、38.9%、27.3%、17.2%降到2020年的8.6%。
其实,自2016年开始,蜜芽开始传出“资金链出现问题”的传闻。
此后,蜜芽也曾采取自救措施。2017年9月,蜜芽推出“蜜芽plus”会员服务,正式走上了社交电商的道路。据了解,蜜芽会员体系分有三个等级:Plus会员、铂金培训师、钻石服务商。成为铂金培训师,需要业绩达到6万并且直接邀请20人,间接邀请80人;钻石服务商则需要团队产生10个铂金培训师,团队会员人数超过1000个,业绩达到100万元。蜜芽的这些会员玩法被用户质疑涉嫌传销,此后的几年深陷舆论漩涡。
2020年9月,刘楠正式开启直播带货,并频繁登上母婴类别带货主播销售额第一。尽管刘楠仍在寻找新的突破点,但此时的蜜芽已成了薛定谔的弃子。
“蜜芽现在根本不剩多少人,很多人都被‘毕业’了,刘楠的精力也不在蜜芽上。”蜜芽的前员工曾透露。
2021年,蜜芽和蜜芽旗下兔头妈妈被拆分成两家完全独立的公司。而刘楠的重心则转向后者,开启了“二次创业”。
©️图源蜜芽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蜜芽不是第一家倒下的母婴电商。在这之前,已有不少玩家折戟其中。
早在2016年,在36氪发布的独角兽报告中,蜜芽与贝贝网、宝宝树分别位列榜单第41、42、43名。
贝贝网和蜜芽的发展路径有些许相似。在创立之初,贝贝网主要在母婴电商上发力。2017年,贝贝网成立3年,在母婴电商赛道里拿下“第一名”,年交易额达到百亿左右。
就在外界以为贝贝网是母婴赛道“笑到最后的赢家”时,贝贝网却开始遭遇业务瓶颈。彼时,贝贝网转型社交电商,推出贝店。
对于众多小商家来说,这种模式的准入门槛不高,使得此类社交电商成为许多小B的创业沃土,贝店也因此迎来加速发展,并一度被视为行业独角兽。
但隐患也在于此,贝店模式具备的“拉人头”“团队计酬”“入门费”等特征与传销较为类似,存在法律风险。“由于监管部门对社交电商的管控加强,过去的多级分销模式被限制,导致贝店的小B商家大量流失,贝店的业绩也因此大伤。”业内人士曾如是分析。
2021年8月,贝店因拖欠商家货款,登上热搜,自此之后,深陷资金链断裂的传闻中。
©️图源网络
已经成为“母婴电商第一股”的宝宝树,日子同样不好过。
成立于2007年的宝宝树,是一个母婴类社区平台,一度是行业内的明星企业。旗下平台宝宝树孕育、宝宝树小时光构成了母婴社区社交和内容的基础,并形成了广告、电商与知识付费三大主要业务模式。
2018年,宝宝树赴港上市,并迎来“上市即巅峰”的尴尬局势。在2019年,宝宝树年营收3.57亿元,同比减少53.1 %;毛利2.22亿元,同比减少62.9 %。
2021年的最新财报显示,宝宝树实现的营业收入达到2.86亿元,同比增长了34.72%,但净利润继续亏损3.87亿元,2019-2021年则累计亏损超过13亿元。
巨亏背后,是宝宝树用户的大面积出逃。从2016年到2021年,宝宝树的平均月活用户数从1.65亿变为0.76亿,六年时间损失近9000万用户。
如今,宝宝树早已沦为“仙股”。截至7月23日,其股价为0.42港元,总市值为6.98亿港元,相较巅峰时期的100多亿港元,市值蒸发了九成之多。
©️东方财富网截图
另外,还有荷花亲子关闭、红孩子卖身、母婴之家跑路等等……频频折戟的母婴电商玩家,似乎预示了赛道的终局。那么,为什么母婴电商做不起来?
在业界看来,此次蜜芽关停App,预示着这一波母婴电商的集体落幕,其还是没能逃过垂直电商的宿命。
母婴电商是垂直电商中的一个品类。垂直电商和综合电商的竞争由来已久,且均以垂直电商战败告终。不管是蜜芽、贝贝网等母婴电商,还是当当、凡客、聚美优品、酒仙网等皆如此。
在这场较量中,垂直电商在流量获取、品类丰富度、供应链等方面均处于下风。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垂直电商的败走是由于获客成本和经营效率过低导致,难以与综合电商平台竞争。
©️图源网络
从流量来看,综合电商已分走了主要的蛋糕。截至2021年底,阿里(国内)、拼多多、京东的年活跃用户数分别为9.79亿、8.69亿、5.7亿。各大综合电商平台的年活跃用户数,已逼近中国的11亿网民。流量红利正在消失,为缓解流量焦虑,阿里、抖音等各大电商平台纷纷盯上内容“种草”。当综合电商平台都开始为流量焦虑时,垂直电商的境遇只会更差。
品类局限,也是垂直电商的短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而垂直电商因为品类少,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大型综合电商平台。
而面对综合电商平台的品类扩张之争时,垂直电商几乎没有还手的余地。例如,在母婴领域,2017年底阿里就开始在北京、上海、杭州相继落地天猫智能母婴室,京东也推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京东母婴生活馆。
除此之外,垂直电商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在业内人士看来,垂直电商,终归还是属于帮别人卖货,赚的是微薄的佣金。
而由于供应链、物流上的能力远不如综合电商,经营效率也大大降低。以供应链来看,综合电商往往有规模效应在前,具备较高的议价能力。从物流上来看,京东、阿里均有自己的物流体系,成本也能得到控制。
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说的,“电商的意义在于节约用户的交易成本,如果这种模式反而增加了用户的交易成本,那么垂直电商就等于违背了市场规律。给用户增加的成本会变成自己的销售费用,自然而然就做不下去了。例如物流成本,自建物流系统需要很高的投入,如果平台的交易量有限,那么成本就会很高。不管是自己运营还是外包,物流成本下不来,最后都会落到用户身上。”
贝贝网投资人、今日资本徐新曾坦言,如果要在行业里混得好,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标准,即市场份额要达到两三成、领先同行两倍。很显然,在综合电商已经吃掉蛋糕大头的情况下,没有一家母婴电商能做到。毕竟,在母婴电商市场,阿里、京东常年占据着70%左右的份额。
没有一家垂直电商能逃过综合电商的魔爪,蜜芽也是如此。时至今日,蜜芽选择通过做自有品牌寻求破局,但前景仍不明朗。可以肯定的是,败走之后,母婴电商玩家们已经开启新一轮的转型挑战。
文中图片版权来源于文内标注品牌,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 End ———
为了分享更多优质内容给大家,B.Biz给大家建
读者群啦~无论是新朋友还是老读者
如果你关注儿童商业,想了解产业趋势、
获取市场权威来源
欢迎进群!
在这里,我们会倾听读者意见,携手共同成长。日常与大家探讨泛母婴领域的最新信息、最热趋势。当然啦,群里会有各种不定期福利放送噢——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活动门票、微信红包、小礼品等~
你想要了解的潮童商业都在这里。
拉您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