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卖不出去叫什么滞销」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虚假的\\「卖不出去叫什么滞销」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虚假的\\「卖不出去叫什么滞销」,希望能帮助到您。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微信公众号推文称,四川攀枝花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随后回应称,当地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是“卖惨营销”。调查发现,攀枝花、凉山地区的芒果、石榴、苹果等农产品,都曾有过被“卖惨”的经历。
不能放任农产品“卖惨营销”
相对来说,由于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人们对农户的一些固有印象,渲染“农产品滞销、农民要亏本”,能激发众多消费者的同情心,进而调动其购买热情。因此,“卖惨”成为一些农产品电商营销的常用套路。
其实,全国范围内,水果等农产品“被滞销”的现象屡见不鲜。2018年“临猗苹果滞销”事件中,果农将苹果卖给购销商,购销商与电商平台形成合作,诱导果农拍摄“卖惨”视频,18天便售出117万箱苹果。这些营销团队夸大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用“卖惨”博取消费者同情,透支社会善意,消耗商家信誉。
“卖惨营销”百害而无一利
一般而言,“卖惨营销”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提高销量为诱饵,找当地农户配合拍摄;二是断章取义,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拼凑出悲惨文案。农产品成为悲情营销重灾区,主要是因为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相关信息真假难辨。加上“卖惨”往往和低价有关,这就导致消费者认为买到低价商品的同时还能帮到别人。在同情心的驱使下,消费者很容易冲动消费,即使出现缺斤少两、品质不佳的情况,也很少较真。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类建立在扭曲事实基础上的“卖惨营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没有哪个地方的水果产业是通过“卖惨”来获得长远发展的。“卖惨”“滞销”所营造的“低价”,也是对正常水果市场价格机制的干扰。对这种不良营销风气,有关部门和电商平台应该加强监管。
治理“卖惨营销”需织密法治栅栏
治理农产品“卖惨营销”需织密法治栅栏,给电商营销行为划红线、标底线。一方面,要从保护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角度出发,明确电商营销行为的负面清单,防止其滥用“爱心牌”同时压实网购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其及时对不实信息进行删除屏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监督执法力度,有关部门应依据法律法规,细化对“卖惨营销”行为的认定及处罚办法。
对消费者来说,要提高谣言甄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根据自身能力和消费需求购买助农产品,尽量选择正规平台和渠道,防止爱心被利用。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
V视角:
@我真的不是个吃货:是真的该管管了,我都被坑好几回了。每回看公众号消息写得像模像样的,感觉他们好可怜,结果每回买的东西都质次价高。我就是妥妥的冤大头。
@木小夕ing:偏远地区农副产品值得推广,但不应以这种方式!我的家乡也刚刚脱贫,爸妈每年都会寄来家乡的水果,确实比市面上的好吃。但这一两年,很多平台都打着某某地区水果的名号,压价格卖次品,实际上是败坏当地产品的名声!
@偶然克林:不应该利用同情心。
@一二的小白菜:从事这个行业好些年了,最看不起的就是“卖惨营销”。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狼来了”太多次,人们自然不愿再相信,农产品屡次“被滞销”即是如此。“卖惨”一旦越过了底线和边界,消费者便不会再光顾,而相关商家和营销团队也涉嫌欺诈。从长远看,“卖惨营销”败坏的是这些农产品品牌的信誉。要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能留住消费者的从来都不是摆拍的“故事”和虚假的“眼泪”,而是优质的商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