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辞去苏宁易购董事长「国企控股算不算国企」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张近东辞去苏宁易购董事长「国企控股算不算国企」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张近东辞去苏宁易购董事长「国企控股算不算国企」,希望能帮助到您。
这两天传的沸沸扬扬的苏宁易主,终于尘埃落定了。
2月28日晚上,苏宁发布公告,将所持公司23%的股权以148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深圳两家国资。
这笔交易完成之后,苏宁将处于没有控股股东的状态。
所谓没有实际控股股东,就是没有人在公司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虽然创始人张近东和他的一致行动人仍然保持着最大的表决权,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宁不再“独属于”张近东了。
如果发生了其他股东联合的事,张近东甚至都要面临最坏的情况,也就是,失去控制。
有意思的是,一周之前,黄光裕正式宣告回归国美,并且放出狠话,18个月内,带领国美夺回应有的市场地位。
12年前,苏宁因为黄光裕被捕,“躺赢”家电零售大战。
而12年后的今天,黄光裕归来,苏宁的张近东却被迫“卖股求生”,狠心将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过继他人,只求这个“孩子”能好好活下去。
让人不禁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张近东为何不惜失去自己的控股股东身份,也要引入国资入股苏宁呢?
这个问题要分两点来说,首先呢,苏宁真的没钱还账了,财务状况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
说起来其实还有点不可思议。
2020年前三个季度,苏宁易购的交易额有差不多三千亿元,线上销售同比增长18%,占总销售比例的69%,基本盘并不差。
但是,拥有18万员工的苏宁没有想到,一场蝴蝶扇起的风暴就要刮到自己了。
2020年10月开始,华晨汽车、永城煤电的债券相继发生实质性违约,这对资本市场信心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短期债务,连国企都还不上钱了,还能相信谁?
而苏宁电器2021年内到期的债券有104.88亿元,集中兑付的压力很大。
随着券商对苏宁信用评级下调,市场对苏宁的现金流情况产生了质疑。
尽管苏宁又是辟谣又是声明,但是在去年12月,张近东把苏宁的绝大部分股权都质押给了阿里,才换来了10亿解决了苏宁的燃眉之急。
但是,解决了这10亿,挽回了点面子,那里子可怎么办呢?
这一切还都是饮鸩止渴而已,该来的总会来。
到了2021年2月1日,苏宁还是对“16苏宁01债券”开展了置换要约。
债务置换的操作,通常都表明说企业的现金流出现了危机。
毕竟,张近东连手里能质押的股份都质押出去了,还能从哪里弄钱来呢?
于是,张近东只能选择出售自己手中的股份,缓解现金流危机,去帮助苏宁度过当下的难关。
毕竟活下来,才有资格去谈未来。
而为什么要把股份卖给国企的第二点,其实说起来真的有点心酸。
并不是张近东选择将苏宁卖给国企,而是市场上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接手苏宁这个烫手山芋了。
最后,只有国企出于保护地方政府税收和社会稳定接手了苏宁的股份。
这有点让我不由得想起,张近东与许家印当年那张著名的喝交杯酒照片。
这交杯酒一喝,张近东大方的给许家印投了200亿。
而这200亿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经过谈判,张近东大手一挥,200亿投资变成了恒大的股权。
同样,在王健林的“至暗时刻”,出手解套的也是张近东。
盘下万达广场,收入37家万达百货,说一句张近东“江湖救急,急公好义”绝不为过。
但是到了张近东的“至暗时刻”,却没人能给他搭把手。
最后还是阿里同意了置换,用10亿帮助苏宁拖延了时间。
到底还是熟读笑傲江湖的“风清扬”,更能理解张近东心里的那个“江湖”。
但是现实,才是真正的江湖啊。
其实,仔细说来,没有人愿意接手苏宁,那也是有原因的。
苏宁现在就是一个烫手山芋,这话一点都不假。
它的主业已经很久很久没赚钱了。
苏宁易购转型互联网十几年,可对应公司的股价从2010年1月底的11.3元下跌到现在的7.7元,这还是经过了回调,最低只有4块多。
股价差不多十一年都没涨。
而从2014年到2020年,苏宁连续7年扣除非正常业务的净利润亏损,合计超过160个亿,也就是主营业务亏了160个亿。
为了保证自己A股上市公司的地位,满足A股的盈利要求,避免被挂上ST的名头。
苏宁几乎每年都是靠着资产腾挪和股票投资的收益,来维持着纸面上的盈利。
我们去历数苏宁这些年最大的盈利,还是卖掉了15年和阿里置换股权,得到的那部分阿里股份,总共赚得了120个亿。
而苏宁自己的核心业务,零售业务一直都不赚钱。
以2019年苏宁易购的财报为例,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是98个亿,其中仅仅处置子公司股权就产生了197亿元利润。
实际上,扣除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之后,2019年,苏宁实际上亏损了57个亿。
而苏宁的其他核心业务是什么?
房地产、投资、体育,没有哪一个不是吞金的怪兽。
苏宁怎么会干起房地产和投资呢?
作为家喻户晓的家电零售商,为什么苏宁核心的零售业务都不赚钱了呢?
原因还在于苏宁的转型。
2011年,是苏宁最后的辉煌。
就在那一年,苏宁营收980多亿,盈利近50亿,超过国美一倍还多。
然而,苏宁再也没有重现过这样的辉煌了,因为电商的高潮来了。
2011年,以淘宝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迎来了大爆发。
此消彼长之下,线下零售的业务开始受到电商平台的严重挤压。
屋漏偏逢连夜雨,从12年开始,中国的房价开始有了明显的上涨,从14年到17年更是堪称疯狂。
而跟着房价一起上涨的就是房租。
房租高昂,线下零售业务又饱受线上平台侵蚀,苏宁的线下商城看上去是规模越做越大,实际上盈利能力却是每况愈下。
可是张近东并不是没有看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相反早在2004年,张近东就开始涉足电商。
可一直到了2010年,才正式上线线上商城“苏宁易购”。
结果线上购物体验极差,客服反馈基本上得不到回应。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是苏宁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苏宁为了赶上电商的大潮,伤害了自己的线下零售根基。
为了促进线上化业务,2013年苏宁搞了线上线下同价,把线下商品的价格强行打到线上水平,全然不顾线下店的成本因素。
在这种策略的推动下,2013年苏宁的净利润同比大降86.11%,只有3.72个亿。
而与之相对应的,13年苏宁的线上业务仅仅占主营业务的收入的21%。
也就是说苏宁为了这20%的业务,牺牲了80%业务的利润。
然而这种大牺牲换来了苏宁在线上的市场份额吗?
并没有。
来来回回的调整,伤害的是苏宁的根基,再加上延缓的时间。
而直接导致苏宁出现债务危机的根本问题,就是加法做的太多,没有顾及到风险。
苏宁为什么会做加法,其实理由跟京东和阿里一样。
零售行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公司能产生大量的经营性现金流。
原因是零售企业销售收款很快,但给供应商付款却有三至六个月的账期。
苏宁易购的经营不仅不需要占用自己的资金,还能通过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来完成自身的资金循环,净占用的时间通常1到1个半月。
这意味着公司仅仅是扩大经营规模,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增长。
但是,苏宁因为如此就进行了多元化扩张,做起了一个又一个加法。
到了18年,苏宁最终形成苏宁易购、苏宁物流、苏宁金融、苏宁科技、苏宁置业、苏宁文创、苏宁体育、苏宁投资八大产业板块。
这么多的投资项目,大大增加了苏宁短期的财务压力,但是,站在整个苏宁体系来看,这些沉淀在线下的重资产能给苏宁系的关联公司带来大量隐形收益。
比如,产业溢出能给苏宁置业带来优惠招商条件和优质的项目。
各个地方政府往往对能够对聚集人流、提升周边地价的大型购物中心非常欢迎,愿意给出盈利很高的住宅用地去招商引资。
而这些关联交易就可以给苏宁置业这种体外公司直接导入利益,苏宁置业光2019年收的租金就超过8亿元,物业费超过2亿元。
而拥有广泛金融牌照的苏宁金服、苏宁银行这些金融产业布局,一方面可以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苏宁整个体系提供低成本的融资。
但是张近东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风险。
苏宁系公司从核心的零售业务开始,利用充裕的现金流进行了多元化扩张,跨界延伸到了地产、金融、物流、文体各个领域。
还有,他们加起了杠杆,迅速把体外公司规模做大,形成了一个商业帝国的雏形。
而维系整个商业帝国的“现金流”,那还是苏宁易购,通过产业溢出效应和关联交易向这些体外公司输血。
这些重资产项目严重消耗着苏宁系大量资金与资源,导致债务激增,整个苏宁系的债务规模已经到了千亿级别。
而主营零售业务的增长无法去体现利润,为了更好的融资,只能依靠会计手段和投资收益取维持报表上的表面盈利。
2019年一季度,苏宁易购亏损10 个亿,比2018年一季度盈利的2000万元,减少了近50倍。
最终为了保障上市公司业绩,苏宁只能把苏宁小店这项业务剥离出上市公司。
而从2019年1月1日到股权出售日6月24日,苏宁小店贡献的净利润是负22亿。
这种加杠杆大规模投资重资产的模式,回报周期很长,还要顾及到上市公司的盈利压力,去撤掉项目,属于典型的短债长投。
短债长投特别考验执行能力和规划能力,一旦信心出现了问题,有点风吹草动,那就是草木皆兵,黑云压城。
这才是苏宁危机的根本原因。
线上化不得力,多元化需要时间,苏宁的转型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毕竟这是一家18万人的大企业。
大象翻身,很容易就翻到了坑里。
现在的苏宁就陷入了财务危机和盈利焦虑的“坑”中,然而苏宁的危机还远不止如此。
2020年7月,京东再度拿下五星电器54%股权,意图造一个线下的京东家电。
老对头国美也拿到了京东和拼多多的融资,黄光裕整装待发,想要上演王者归来。
张近东想象中的“江湖义气,儿女情长”并没有出现。
相反,张近东倒是的的确确感受到“江湖险恶”了。
危险和寒冬面前,唯有减负过冬,轻装上阵。
就在两周前的新年团拜会上,张近东发表讲话说,正在经过第四个十年的苏宁,要轻装上阵做减法,把零售和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全部砍掉。
这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似乎已经预示到了今天的局面。
然而内忧外患下的苏宁,真的有时间给张近东收拾山河,做减法从头来过还有机会吗?
假如能把时间回到过去,我想张近东一定会重新理解什么叫“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并不是意味着自己跑去做个网站、App就能做好了。
而是要在大量线上线下布局后,以高覆盖的线上渠道为核心,链接线上线下的消费者和商铺,找到边际成本最低、边际收益最高的发展道路。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单仁行跟你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对于苏宁的遭遇,你怎么看呢?你认为未来的苏宁会发展成什么样呢?对于转型,你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疑惑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给我们留言评论,一同探讨我们在转型道路上的见解。
祝各位既能懂得做加法的智慧,更能有做减法的勇气,真正的长期的笑傲江湖。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丨罗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