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2021年「2021年消费能力为什么下降」

互联网 2023-05-21 18:54:15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消费电子2021年「2021年消费能力为什么下降」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消费电子2021年「2021年消费能力为什么下降」,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2年,手机寒冬异常的冷。

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1%,而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3.9%,原以为2021年手机销量是一次触底反弹,目前而言似乎只是回光返照,实际上已经进入第五年的寒冬。

天风国际郭明錤表示国内安卓手机品牌今年至今已砍单约1.7亿部订单,占原2022年全球出货计划的20%。

一众安卓品牌商的日子不好过,作为行业的老大苹果手机也无法逃避消费电子领域的整体低迷,砍单销量低迷的iPhone SE、AirPods。

美林、中金、中信等海内外券商相继下调2022年全球手机出货预测,立讯精密、舜宇光学、比亚迪电子、歌尔等手机产业链的公司股价一落千丈。

舜宇光学

歌尔

归根结底是共有三点

①手机功能缺乏创新,主流新机价格通过堆硬件的方式逐年提升

②国产5G换机潮的存量替代逻辑,价格下探

③供应链不稳定,业绩内外承压

一、手机存量厮杀

首先从大方向看,手机行业早已经进入红海阶段。

国内手机行业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大混战到如今苹果、华为、小米、OV格局的稳定阶段,谁也没办法能完全消灭对方。

其次是渗透率在中高位,市占率的提升基本是以同行市占率下滑为代价。意味整个手机市场属于存量逻辑,目前行业的增长主要是靠提价来实现。

海内外智能手机渗透率处在70%左右,扣除小孩和老人后基本上已经属于人手一台手机,包括欧洲、拉丁美洲、中东等国家是中国品牌商出海寻求增长的主要方向。

先发优势及渗透率低的红利已经逐渐淡化,因此国产品牌商过去靠出海谋求红利的逻辑也开始出现瑕疵。

手机出货量下滑,但全球智能手机收入还能实现增长至2021年约4480亿美元,靠的是不断推出新机型并且上调价格。

2019年-2021年主流品牌新上市机型平均价格从2019年的2609元逐年提升至2021年的3357元,复合增长约13.43%,涨价幅度高。

涨价的背后更多是依靠堆硬件以及衍生不少生态链产品来展示手机功能强大之处,但软件上并没有出现颠覆式的的创新。

一直靠涨价的玩法也不可能是没代价,逐渐引发了两个现象。

一是越来越多消费者换新机周期延长至28周或以上;

二是刺激了翻新机需求市场的增长,2021年全球翻新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15%。

2021年手机市场出现销量回暖,是中低端手机销量发力以及有一大部分来自5G换机潮的推动所致。

2021年各大品牌过得不错,因为仍然处于后华为时代的一年,vivo和OPPO依靠推出1000-3000千元的中低端手机以及国内丰富的线下渠道,抢占原华为市场份额。

华为原本高端的手机市场份额则被苹果抢占,尤其是在5000以上高端市场几无对手,市场份额由2020年的48%大幅增长至75%。

如果是排除掉华为退场的原因,其实国产手机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早在2019-2021年已经隐约出现乏力。可以见到2018-2021年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比重在逐年下滑,从2018年的90%下跌到2021年86.6%,为近4年以来的最低点。

国外品牌手机市占率提高的趋势在2022年一季度表现更甚,三星加苹果的市占率从2021年一季度的37%增长至2022年一季度的42%,小米、OV的市占率则从2021年一季度的35%降至2022年一季度的31%。

出货结构上看,2021年5G换机潮是驱动手机出货的主要贡献,5G手机市场出货量占比从2019年底的30%左右升至2021年的70%以上。

基于5G换机潮出货占比处于高位并且已经持续一年,如今5G换机潮已经难以驱动整个手机出货量增加,因此未来的手机市场的新需求大概率回到存量替代的逻辑。

存量逻辑背景下,5G手机的价格开始下探,冲击中低端手机市场。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5G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最高的价格区间由2000-3000元下移至1000-2000元,1000-2000元价格段5G手机份额达39.1%,较2020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由于目前手机功能配置相仿,5G手机价格门槛的降低,消费者更加倾向选择“物美价廉”的5G手机。

手机出货的存量逻辑以及5G手机价格开始下探,手机市场越来越卷的背景下,国内供应链的不稳定,也令2022年手机市场以及手机产业链的公司业绩雪上加霜。

例如,iPhone SE上市一个月有余,就有供应链表示苹果对新iPhone SE砍单量约20%。

除了销量弱,供应链因疫情政策导致时常停产,供应链不稳定后就有信息指出苹果代工厂的和硕、富士康有可能将生产链从中国转至印度或越南。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出口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比重近90%,其中70%国内生产的智能手机供应全球市场。

从2018年中美my战之后,部分消费电子产业链及组装环节就开始了外迁趋势,2020年全球疫情大爆发,国内疫情控制良好,海外供应链订单纷纷转入国内,拖延了外迁的速度。但是今年开始,海外各地已正常复工,相反国内却因疫情反复不断而需要停工,外迁趋势重新开始。

这也成为歌尔、舜宇光学、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等一众电子消费的公司业绩内外承压的其中一个因素。

二、第三条成长线

2022年电子消费行业的经营疲软程度堪比2018年,因此现在的电子板块估值基本回落至2018年的区间水平。那当年电子板块是靠什么翻身?

当时2018年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不过刚好遇上AIOT行业以及TWS穿戴市场增长迅猛,给相关产业链公司的业绩带来二次成长,电子消费板块在2019年-2020年估值也得到回升。

以立讯精密为例,其深度捆绑苹果,是TWS耳机的核心代工商。

2019年为苹果提供TWS耳机代工服务,随后2019-2020年消费性电子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519.9亿元、818.18亿元,对应分别同比增长93.94%、57.37%,完全享受苹果TWS耳机增长红利。

如今穿戴市场的大单品TWS出货增速放缓,传苹果对AirPods耳机砍单约1000万组,立讯精密的股价应声大幅下跌。

为开辟新的成长业务,立讯精密在2022年2月公告与奇瑞控股、奇瑞新能源、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芜湖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双方奠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持有奇瑞控股公司约19.88%股权。

意味立讯精密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不仅仅是立讯精密急需拓展新业务,同行的歌尔股份、舜宇光学、欧菲光、联创电子等一众消费电子产业链公司的经营重心也转移至第三条成长业务,于是大家瞄准并坚定切入智能汽车的摄像、模组以及VR、AR领域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是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纷纷迈入L2、L3级别,装载的车载摄像头、显示屏幕的数量越来越多,是妥妥的增量市场空间。

手机供应链切入汽车智能化的逻辑,在2021年底曾受市场欢迎,那时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为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开始出现汽车摄像头一二供应。

如今,由于一二供应的竞争激励加剧,不少摄像头的单价开始下滑,其次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因疫情导致产销不明朗,因此车载摄像头对联创电子、欧菲光等产业链公司的业绩贡献有限。

另外,也有不少手机供应链商如歌尔股份发力进入VR领域。

VR商业化处于爆发的临界点。2021年VR头显出货量约936万台,Digitimes预计2022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为1775万台,同比增长89.6%。

2021年出货量市占率以meta旗下的Oculus为主,其次是大朋和字节跳动分别占市占率第二、三名。

其中字节跳动PICO的2022年出货目标从100万台提升至180万台。

另外Quest2在全球销量爆发,也将加快VR商业化的进程,直接驱动VR镜头的出货量增长,成长确定性强。

而在AR领域,智能手机厂商把AR领域视为重点研发的产业方向,市场预计2022年AR在智能手机中的渗透率约为0.08%。

苹果可能在2022-2024年推出AR眼镜等头戴设备,华为预计2025年全球AR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

因此AR产品可能在2022-2024年是产业商业元年到爆发的阶段。

另外VR、AR的应用场景除了目前相对成熟的娱乐外,也已经有向医疗、教育的方向拓展,因此VR、AR的市场规模极具市场想象力。

2021年底VR头戴市场也被资本市场一度追捧,facebook宣布改名为meta并全力押注元宇宙、微软、英伟达宣布进入元宇宙领域,期间歌尔股份、舜宇光学等与元宇宙领域的公司股价一度上涨

但不到半年就传出Meta解散300人的AR、VR操作系统开发团队,随后VR市场热度立马冷却,由此可见VR、AR现阶段市场并不成熟,其次是同行刚切入元宇宙市场,竞争激烈且中短期仍是投入阶段,因此VR头戴市场短期缺乏持续爆发性。

三、结束语

由于全球正在面临经济增速放缓或衰退的可能,不少消费者对可选消费品趋于谨慎。

如今国内手机行业已经进入第五年的寒冬,如果还有没有颠覆式的创新推出,那么消费者对手机的消费欲望或将越来越低,不排除2021年是手机行业未来数年最好的一年。

若要电子消费相关产业链的估值、业绩回升,那么就需要依靠汽车智能化以及VR头显产品的持续爆发,来弥补手机的下滑,但是现在看来,更多是远水救不了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