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小北京「八虎力河」

互联网 2023-06-01 11:31:05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湟源小北京「八虎力河」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湟源小北京「八虎力河」,希望能帮助到您。

青海新闻网讯 标题说湟水河畔有个小北京,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哪里.其实它是位于距离西宁市区约40公里左右的湟源县。因明清时商贾云集,文化氛围浓厚,故有“小北京”之称。

青海第一个茶马互市

湟源,史称“丹噶尔”,位于黄河北岸,青海湖之东,湟水之源,湟水河自西北而东南斜贯县境北部,最大支流药水河由南奔北,两条河将湟源分成狭长的“丁”字形河谷盆地。

湟源在历史中从来都扮演着它重要的角色:“茶马互市”。据说,湟源在三代(夏、商、西周)、春秋时,称“西戎氏地”。

隋开皇五年时,在石堡山(今日月乡哈城村)修筑石堡城,设戍屯兵。石堡城又称“铁刃城”,距湟源县城约30公里。该城自开元五年吐蕃修筑以来,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到天宝八年六月的几十年时间里唐蕃之间战争频发,数万具英烈忠骨埋于战争的硝烟中。诗人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首诗中便有“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讥讽。透过遗存的古城堡,我们看到的是穿越时空的散落在高大陆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和历经风雨沧桑的历史岁月,它无不折射着这一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变迁。

唐朝时期湟源“名声大噪”,不仅仅是因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经过湟源时传播了中原文化,留下了千古绝唱,同时它还是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要冲、经济文化的枢纽。唐朝划全国为十道,废西平郡,置鄯州都督府,湟源为鄯城县地。唐代开元年间,唐王朝与吐蕃在赤岭(今日月山),设立了青海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使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交流和传播;号称寻根问祖、华夏三大祭祀之一的祭海活动,从唐代开始到明清、民国时期,都由湟源承办。祭祀后朝廷官员在扎藏寺、东科寺与蒙藏王公贵族会盟,在商讨治理边疆策略的同时也助推了湟源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雍正五年筑丹噶尔(湟源县城)城,乾隆九年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以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噶尔往来交易之所为由,向清政府上奏,后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因此,湟源被誉为“小北京”。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民国二年,西宁府改为西宁兵备道,丹噶尔厅改为湟源县。民国十八年,青海从甘肃省分出,成立青海省政府,辖西宁、大通、湟源、循化、化隆七县及青海蒙藏地区。1949年9月9日湟源解放。

1949年10月至1978年9月,湟源为省直属县。1978年10月9日,海东地区成立,辖湟源县。1999年12月5日,湟源正式划归省会西宁市管辖。

湟水河上游的“环海商都”

湟源,距省会西宁52千米,总面积1509平方千米。湟源为什么叫湟源呢?其实它是取“湟水源头”之意,从后来在湟源境内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存的卡约文化和湟水下游发现的“仰韶文化”,足以说明湟水流域同祖国的中原一样,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湟源有许多别称,而“丹葛尔”却是传播最广的。丹葛尔古城建于清雍正五年,当时的建筑规模除西宁外,在河湟地区首屈一指。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风格迥异,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融合了汉蒙藏文化,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一条主街,连接着城隍庙、厅署、文庙、镇海协营署等,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城内民居更有中原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特色,轴线明显,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成“非”字形结构组成。民居房屋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木板上雕刻着色彩朴素、寓意独特的各种图案。屋宇式、墙垣式的大门规格和做法非常严谨。走过街巷,一看大门,便知户主的身份、家境以及社会地位等。大户人家的大门的门顶雕刻有“福禄寿喜”“富贵牡丹” “五福捧寿”等寓意深刻、表示吉祥的图案。门墩有“麒麟走兽” “琴棋书画”等砖雕图案。

现今的湟源也依然扮演着“环海商都”这个角色,互联网的兴起,湟源在电商方面也是做得有声有色,在2018年9月25日,湟源便获得了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目前,湟源正紧紧抓住湟水河上游生态建设这个重点,将“环海商都”做得更加强大。

生态湟源引来“四不像”

从西宁往西,踏入山清水秀,山路逶迤的东峡,让人即刻享受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峡谷中群山对峙,幽深静谧。松柏、桦树、柳树蓊蓊郁郁,颇为壮观。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显得生机勃勃。这美,美得大气、美得纯朴、美得自然,像一位含情脉脉的西部少女,没有半点的娇饰和造作,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妙手偶得,天地造化。

2017年11月8日,一位“不速之客”闯入了大黑沟以西的湟源果米滩水电站前池。这位“不速之客”是一头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的奇怪野生动物。

据说,这个“大家伙”体重约二百多斤,却又胆小如鼠。为了成功解救它,水电站工作人员、野生动物救护人员、森林公安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才把它从水池内救起,并运送到附近的大黑沟自然保护区,让它回归大自然。

因为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所以老百姓把它跟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后来,经青海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技术人员辨别确定,这个“四不像”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鬣羚。

资料显示,中华鬣羚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玉树、囊谦、班玛、兴海等地。据介绍,人们基本没有在青海西宁地区发现过野生中华鬣羚的活动踪迹,因此这次的发现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