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意思是什么「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意思是什么「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意思是什么「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能帮助到您。
原标题: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千钧将一羽 轻重在平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面貌。
2021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所占的比重为53.3%,比2012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趋协调。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组组数字见证十年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得到重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优化、城乡一体化有力推进。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引下,统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兼顾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我国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重大战略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从河北张家口到广东韶关,从宁夏中卫到重庆两江新区,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正快马加鞭推进,全国算力“一张网”加速织就。2022年2月,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东西部差距持续缩小。
2021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13.5万亿元、13.3万亿元;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
202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2.7万元、2.9万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从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
此外,中西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农民工跨省迁移数量明显减少。
——十年来,以重大战略为引领,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一个个增长极渐次崛起。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十年间,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渐次落地。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重大区域战略引领的新路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说。
“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肖渭明在日前举行的专题发布会上介绍。
——十年来,无论是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还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向“八纵八横”加速延展的发达的高铁网已经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高铁连片成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高铁全部互联互通。同时,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有的省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
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东部地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5.4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13.6亿人。
“这十年,是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最好的十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发展。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布局进入发展加速期。
转型升级助推产业结构优化
来自天眼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新增注册约17.7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新增注册超3.8万家,光伏相关企业新增注册约9.9万家,芯片相关企业新增注册4.5万家。上述领域相关企业新增注册月均增速达30%以上。
多个新兴产业新注册企业数量的变化,成为观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一个窗口。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高蕊看来,总体上看,过去十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第二产业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第三产业重点领域蓬勃发展。数据显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1∶45.4∶45.5调整为2021年的7.3∶39.4∶53.3。
与此同时,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持续向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第二产业的新生力量。2013年至202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0%;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7%和9.2%,明显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年均6.4%的增速。
东部地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作用更加凸显,西部地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制造业区域发展也更加协调。数据显示,2021年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6年增加了近万家,辽宁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比2017年增长一倍。
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更是不断提升,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逐渐崛起,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2013年至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4%,比GDP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提升。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不同产业之间,尤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将呈现出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高蕊说。
城乡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年增长125.7%,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0%以上,比2012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城乡差距一直是我国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成绩斐然。
令世人瞩目的是,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创造了奇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乘势而上。“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城乡布局结构不断完善,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加快形成……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十年来,东西部发展差距缩小,重大战略引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高质量发展引领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发展更加协调;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发展更加协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展望未来,协调发展的和谐乐章将继续在神州大地上奏响。(记者 梁倩 张莫)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