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水汽」只是想做到更好——探寻国网山东电科院周少玲的发明之路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方法水汽」只是想做到更好——探寻国网山东电科院周少玲的发明之路。
周少玲在调试试验仪器 高群 摄
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科教兴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创新工作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我省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全国连续多年位居前列,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为鼓励先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省政府近日决定授予孙少军等10名专利发明人“山东优秀发明家”称号,并给予记一等功奖励。
为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更好的鼓励科研创新,《创新周刊》本期开始推出“创新榜样——山东优秀发明家巡礼”系列报道,挖掘科研成果背后的心酸苦辣;用真实的笔触,还原优秀发明家不平凡的科研历程。
敢于质疑——“老的方法不合理,一定有更好的!”
周少玲在大学里学的就是化学专业,1986年毕业后就到国网山东电科院在化学水专业一干就是28年。在工作中,她迷上了发电机组水质分析、汽轮机垢和腐蚀产物分析、水中有害离子监控等方法的研究。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试验,不断创新,周少玲获得了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6项发明专利均为发明人第一位,5项汽轮机垢样分析方法专利解决了这一领域的技术难题,由4项发明专利形成了4项电力行业标准的核心内容,在全国各发电企业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回想起自己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周少玲说,“当时,出生牛犊不怕虎,开始研究新方法只是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老的方法不合理,一定有更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专业技术比武总是弄一些氯离子含量低的水样考验大家的检测水平。刚工作四年的周少玲对此产生了疑问,当时的方法根本不可能检测出含量如此低的水样,这违背了化学原理。于是,她心底里涌出了一个念头:“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她开始了默默研究,查阅国内外资料,不断探索各种方法,全然不顾自己已经身怀六甲的状况。1990年11月22日,周少玲在实验室里用自己新创的“炉水中微量氯离子测试方法”检测电厂送来的水样,并与离子色谱仪检测结果比对,两者数据完全吻合!“历时11个月的辛苦终于有了成果,当时的喜悦真的是如获珍宝!”27岁的周少玲感觉幸福来得有些突然。
该方法因为便捷有效很快开始大面积推广,如今在山东省各电厂应用覆盖面已达95%以上。电厂负责人介绍说,“以前要检测氯离子含量,必须对炉水取样,然后拿到电科院测试,费时费力,有时样本拿到电科院时已经被污染,测试的结果还无效。现在有了这个测试方法,可以随时随地检测氯离子含量,及时控制水质,给电厂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2013年8月1日,该方法作为电力行业标准的核心内容,在全国电力行业实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第一个专利授权的获得对周少玲触动非常大,她感慨地说,“专利那个时候在我心目中是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炉水中微量氯离子测试方法推广了很多年后,2008年才开始申报专利并获得授权。我没想到自己的一点小创新竟然也可以成为专利!”
善于创新——“碰壁不可怕,一定要学会拐弯!”
硫酸盐是电厂水汽系统中的有害离子,它在机组运行中不但会通过蒸汽携带沉积在汽轮机叶片上,降低汽轮机出力,而且会引起水汽系统酸性腐蚀,造成爆管事故。由于传统方法存在缺陷,试验数据偏离真值,因而不能确切地评价机组运行期间水汽系统中硫酸盐控制指标的有效性,不能更好地采取防腐防垢措施。随着机组运行时间的不断增加,问题暴露得越来越突出。
2009年5月,一向不服输的周少玲,向这一难题发起了挑战。经过四年的研究,周少玲终于成功了。“一种发电厂水汽系统结垢成分中硫酸根离子的测定方法”获得了2013年山东省专利一等奖。应用后,能够准确地测定垢样中硫酸盐含量,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查找、杜绝水汽系统中硫酸盐污染源,减少水汽系统硫酸盐腐蚀,避免水汽系统爆管事故发生。鉴于该项专利创新性强、实用性强,迅速作为标准于2012年12月1日在全国电力行业实施,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发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研究这个方法时,我遇到了铁离子对垢样造成干扰的难题,测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周少玲说,“后来,我想明白了,碰壁不可怕,一定要学会拐弯!于是,我跳出原有的思路,另辟蹊径,发明了除去垢样中铁离子的方法,该方法既未引入杂质离子又能保证垢样中硫酸根离子含量不变,同时又有益于垢样中其它成分含量分析,减少了测定误差。打倒这个拦路虎后,我的研究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精于计算——“一切要用数据说话,不能怕麻烦!”
“周少玲是个特别认真的人,因为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不确切的数据,所以跟她干活会很累,却能学到很多东西。她常说,一切要用数据说话,不能怕麻烦!”周少玲的同事高坚介绍说。
周少玲在做试验时,经常会遇到工作曲线数据做不好的情况。一向认真的她开始逐步查找差错可能发生的环节。最终,她把目标锁定在了计量器皿上。为了验证计量器皿是否合格,她用天平对计量器皿取出的液体进行称重,之后再根据液体的密度计算出体积。经过多次试验计算验证,周少玲找到了数据不准确的根源——计量器皿不合格!正是因为严谨缜密到了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凡是周少玲经手的测试数据很少出现偏差,这也让她的发明专利经得起考验。
“我的发明专利都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所以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今后,我还会破解更多的难题,发明更好的方法!”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周少玲简单的话语里却充满了坚定。相信,不断追求完美的她一定会在发明之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通讯员 张 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