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产业」大力实施协同创新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互联网 2014-09-30 18:15:31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昌乐县产业」大力实施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县级区域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的基础行政区域,普遍面临创新资源缺乏、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科技创新受到明显制约,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昌乐县整合各方面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进程中认真加以解决。

实施科技协同创新的动因


创新主体能力不足。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瓶颈,就是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县域作为基层区域,在吸纳人才、引进技术、信息交流等方面与大城市相比差距明显,科技人才、核心技术、前沿信息的缺乏,影响了企业科学发展。据统计,昌乐县234家规模以上企业,2013年仅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3人,仅有“智能控温PVB玻璃安全膜”等3项成果属于同行业领先核心技术;全县建有研发平台46个,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9.6%,只有18个研发平台能够连续3年产出技术成果、年产3项以上专利;企业获得技术前沿信息比大城市平均慢了6周。
县级财政投入有限。县域财政收入不高是大多数县市面临的发展难题,在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将大量资金投入耗费高、见效慢的科技创新领域难以实现。2012年,昌乐县科学技术支出3130万元,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79%,点对点扶持科技创新项目65个,涉及12个领域,扶持资金450万元。有限的扶持资金,“撒芝麻盐”式的扶持方式,很难为县域核心技术研发带来大的成效,也未能明显提升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重复研发浪费资源。县域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各自为战、重复研发,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例如昌乐县LED产业,3家企业各自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全方位LED球泡灯”;塑料增塑剂产业,2家企业各自研发“节能门窗用耐候高性能塑料型材”。据初步统计,仅2012年一年,2家以上企业各自研发的相同项目就有12个,投入资金1.44亿元,重复研发资金高达8640万元。

科技协同创新的特点和成效


为破解制约县域创新发展的难题,昌乐县探索实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立足本县主要产业,推行“两结合三突出”协同创新模式,着力提升县域整体创新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立足县情,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将原先点对点的项目扶持,变为产业整体扶持,组织产业上下游企业,邀请业内知名专家,研讨制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首批确定工程机械、电子仪表、生物医药等6个产业进行系统扶持。每个产业通过推荐评选确定1—2家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抱团发展。目前,昌乐县已成立电子散热器、果酸生物制取、中兽医药3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机肥料、电声乐器、工程机械3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在筹措成立精细化工、环保涂料、改性剂(塑料、水泥用)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与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农科院等26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大大提高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瞄准空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产业整体创新的同时,注重瞄准前沿技术空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逐步减少对成熟先进技术再研发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交易获得新技术;加大对空白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列入重大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先由科技部门进行查新把关,确保其技术达到国内空白,再由商务、工商等部门分析市场需求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最后经过专家评审、网络公示后,签定扶持合同。2013年,昌乐县共扶持智能控温PVB玻璃安全膜、水性沥青漆、AMB抗冲改性剂、碳性电池封口胶、亚纳米级球磨机及分级机等8个国内空白技术项目,通过事前投入、事后补贴、贴息贷款等方式,投入扶持资金1600万元。
强化政策引导,实现三个突出。充分发挥科技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2014年,昌乐县尽管点对点扶持的资金缩减为300万元,扶持项目25个,却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资金13.9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共获专利授权123项,同比增长4.5%。加大产业技持力度,突出创新重点,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问题。以产业联盟为依托,投入资金4000万元,着力解决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主要产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其中山东比德文动力科技公司承担的“车载能源管理系统优化提升技术”、英轩重工公司承担的“WK-30配套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组研制”被列入重点支持计划。聚集创新资源,突出公共创新。通过双向补助、税收抵扣、加计扣除等政策措施,集成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企业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成强大合力,打造立足县域产业特色的六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四大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建立一个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一个技术交易及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六四一一”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突出公共创新,实现产业内公共技术成果共享,避免低水平技术成果重复研发。
通过实施科技协同创新,有力推动了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昌乐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更加强劲。装备制造产业涉足“无人机发动机”、“3D打印”等先进技术研发与生产;精细化工产业逐步实现环保无污染,“无水沥青漆”、“高性能聚氨酯改性剂1,6己二醇”等环保项目正在立项;塑料加工产业开始向新材料转型,“智能控温PVB玻璃安全膜”项目已经投入生产。今年1-9月份,新上高新技术项目18个,实现产值35.4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547.5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8.77亿元,同比增长10.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9%

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

研发风险比较大。立足于产业发展的科技协同创新,是以核心技术为主、集成各类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较之于单个攻关项目,其资金投入更大,研发周期更长,风险性更高。比如昌乐县特殊塑料产业实施的协同创新计划中,AMB改性剂关键技术、智能控温PVB技术、高效特种EVA设备研发等技术,共投入研发资金过亿元,研发时间最长的5年,有些技术在过长的研发过程中失去了先进性。
创新步调不一致。由于各创新主体承担的创新任务难易不同,各自创新能力存在差别,因此创新的进度也不一致。部分创新项目进展过慢,对协同创新的整体进度造成了影响。一些协同创新计划在政府支持上实行后补助,由于个别项目不能及时完成,影响了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的到位。部分核心技术项目不能如期完成,也导致整个创新计划搁浅。
成果共享不充分。尽管协同创新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协会等组织实施,但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都要承担部分研发任务。技术成果产出后,部分企业存在“愿接不愿交”现象,或是有所保留地交付研发成果,影响了协同创新的整体质量。据统计,昌乐县6大协同创新,共涉及企业72家,有23家企业在交付研发成果时有所保留,占成果总数的31.9%,打击了参与协同创新企业的积极性。
利益分配欠合理。尽管产业联盟、产业协会的章程中,明确了技术创新各方的利益关系,也明确了技术创新中成员所承担的研发费用占比,但人才、原有技术、高校技术支持等软资源没有计入创新成本,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加盟企业,虽然得到联盟及其他企业的资金支持,但仍然积极性不高。据统计,6大协同创新中,72家创新主体研发费用支出占比为30.8%,其它成员支出占比为47.2%,政府科研支持占比为22%,但如果创新主体累加上人才、设备、原有技术上的投入,费用占比与其它成员支出的占比不相上下,而他们的成果收益却相同,这里面存在利益分配不够合理问题。

改进方向和措施

化政策激励,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完善协同创新的政策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方式,通过项目事前支持、事后补助、成果交易税收等额补助、新产品政府采购、技术研发加计扣除等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制定创新规划,科学确定研发时间。科学制定创新规划,对创新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进行指标细化,对各个项目课题的研发统筹摆布时间,规定研发期限。制定协同创新风险预案,有效防控核心技术项目研发失败带来的损失;建立偶发性技术难题协同研发机制、协同创新计划预算及资金统筹使用机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协同创新响应机制,努力减少协同创新在重大设备、高端人才、信息支持等方面的投入。
加强管理约束,严格违规责任追究。通过政府指导,加强产业联盟、产业协会管理,加强对成员的约束,强化成员创新责任。建立联盟、协会退出机制、竞争上位机制,在政府相关部门主持下,按照相关标准条件及技术创新贡献,每3年选举一次产业联盟、产业协会理事长单位;定期召开联盟(协会)成员大会,通报协同创新情况,对技术创新任务未完成、研发成果未共享、研发技术不达标的成员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根据性质和后果,分别给予警告、责令退还资金、取消成员资格等处罚,督促各成员按规定履行责任、承担义务。
完善利益分配,鼓励技术成果交易。理顺协同创新前期研发投入分配机制和技术成果利益分配机制,鼓励进行技术成果交易和技术研发外包。前期研发投入分配方面,充分考虑创新主体在人才、设备、信息资源、原有技术上的投入,经过科学评估换算为研发投入成本,纳入研发总体费用预算,进一步调动资源丰富型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后期成果利益分配方面,充分考虑研发单位第一研发主体的权益,在成果交易收益、终端产品销售利润上给予适当倾斜,或是提高其收益占比。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遇到特殊技术研发问题而缺少承担单位时,鼓励购进先进技术成果,鼓励向先进地区实施技术研发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