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春天还很远:主导性应用空缺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春天还很远:主导性应用空缺。
外观雷同、功能相近,可穿戴设备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被贴上了“严重同质化”的标签。然而,这种尴尬的境况似乎并未影响它的快速发展,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未来几年,智能手表、健身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将驶入快车道,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1.261亿部。这是否意味着,可穿戴设备的春天真的来了?
新品涌现 可穿戴领域攻破“泡沫论”
处在聚光灯下的可穿戴设备,向来毁誉参半。它既为大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引得创业者们蜂拥而至,同时却也面对着外界的质疑,小米董事长雷军就曾公开表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不成熟,存在续航、实用性差等问题。然而,在刚刚结束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上,可穿戴设备百家争鸣,繁荣的景象似乎对质疑作出了有力的回击……
在外观上,可穿戴产品已经开始对人群进行区分,高贵、大气又不失科技感的inWatch,将传统与现代技术紧密融合,即便搭配西装和礼服也不显突兀;而iHerlth智能腕表主打色系,活泼、动感的造型更加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在功能上,可穿戴设备也更加精进,像蚁视科技展出的头盔,不仅能满足用户观看电影的需求,还支持3D虚拟现实游戏,让佩戴者如临其境;此外,一款号称融入传统中医经络养生的智能按摩手套“握握”更是抓紧了大家的眼球,该产品由倍轻松科技开发,关注“触屏手”“鼠标手”“键盘手”等手部健康问题,不仅拥有针对男女设计的10种按摩模式,还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握握社区,让用户可以进行亲密交互。
邂逅“互联网+” 发展前景被企业看好
腾米跑跑CEO王齐表示,“苹果、谷歌、腾讯等国内外巨头介入可穿戴领域,它们的推动一定比一般企业更具力度。如此一来,我们自己摸索方向的成本也降低了很多。”同时,她认为智能手表拥有丰富的交互界面,能帮助用户收集更加稳定的生理及运动数据,用户的认可度会非常高。“随着技艺、材质以及流程飞速发展,这个行业一定是很蓬勃的,我们的开发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垂直化。”
“这个领域未来一定有好戏看。”倍轻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赫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可穿戴设备的信心。“我们会借鉴互联网的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这个套路走。我们的优势在于创新能力,我们不拷贝别人的,拷贝别人的代价就是低价或者免费去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创新是人无我有,在这个领域里,大概有400多项创新,而我们占了100多项,所以我们在盈利模式上会有充分的自主性。”如果说两年前众企业开始厉兵秣马,是因为看到了可穿戴设备良好的市场前景,那如今,从依旧活着的企业身上,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份成熟和理性。
而在inWatch创始人王小彬眼中,可穿戴设备完全可以取代手机,成为未来物联网的关键一环。“我们最新发布的inWatch Manager可以通过两个按键去操控整个物联网的设备,比如可以上下翻页PPT、控制灯光的开关及空调的温度。王小彬表示,inWatch未来还将与腾讯QQ物联、京东智能云、阿里智能云合作,“他们是物联网,我们是做可穿戴的,可以用蓝牙跟wi-fi进行互动,这会变得很好玩。”
主导性应用空缺 用户时常“移情别恋”
巨头涌入,新生不断,可穿戴领域呈现出一片“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繁荣。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其中的每项环节时,却发现很多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今年年初,联想集团CTO霍腾休斯指出了可穿戴设备面临的三个关键问题,即电池续航时间有限、显示屏太小、过分依附于智能手机。他认为整个行业应该尝试找到一些标志性的应用,使得可穿戴设备即便在以上限制之下,也能扩大适用范围,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应用仍属未知。
据《2014年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完整报告》显示,近一半的可穿戴设备使用者在1个月之内流失,而3个月内的流失率更是高达87%,消费者虽然愿意接受并且尝试这一新兴的产品,但却往往是出于猎奇的心理,反映了可穿戴市场仍然处于培育阶段,看似前景无限,实则是一团虚火,就像华为MBB家庭产品线副总裁杨勇所描述的那样,可穿戴的商业本质是“人”而非“物”,在情感方面,可穿戴设备的三个关键词是人文、内涵和态度。想要真正改变消费者的习惯,产品在设计和体验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