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农业」让更多农民享受科技发展“红利”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农科院农业」让更多农民享受科技发展“红利”。
近日,山东省农科院科技推广服务座谈会在济南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自2014年9月启动实施“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以来,山东省农科院加强推广服务与科技扶贫的密切结合,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为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农民奔小康、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造三大品牌,致力农科服务
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结合关键农时和全年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集中力量加强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和转化应用,创造性地开展了科技服务(扶贫)月、科技开放周和12396科技热线三项重点活动,打造了农业科技服务的三大品牌。
“科技服务(扶贫)月”由省农科院联合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共同举办,每年4月中下旬开展,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年,累计在山东17地市的40多个县开展推广服务活动68场次;调动农业各战线科研、技术人员共2000多人次参与指导培训;220余项次的农业技术成果在实践中得到转化应用。
如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每年在黄淮海冬小麦种植区开展120多个试验点,其中包括山东80多个。试验证明,该技术等氮投入可实现平均增产7%-8%。结合微喷轻简化施肥技术,可较传统的技术节水30%-40%,节肥20%,较优化施肥增产70%以上。
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孵化器”,“科技开放周”活动于每年9月举行,面向社会开放核心育种基地、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开展新技术现场观摩和培训活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该活动举办三届以来,已累积开放平台基地224处,集中展示、普及、推广各类农业技术成果200余项。
此外,“12396热线”旨在为农业科技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自2008年12月开通以来,该热线共开展为农服务节目2000多期,3000多位省内外农业专家、农技能手、致富带头人等参加了直播,目前已成为农民“随叫随到的专家”。
搭建六大平台,实现精准对接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粗放的“漫灌式”服务已跟不上发展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省农科院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主体在转型升级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努力提供“精准化”科技服务,创新构建了博士科研工作站、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农科讲堂、农业新主体双创科技联盟、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六类公益性服务平台。
三年来,除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外的五类公益服务平台共建设130处,其中,博士科研工作站53处、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4处、科技成果示范基地56处、农科讲堂4处、农业新主体双创科技联盟3处,分布于全省17地市的79个区县,有60余个创新团队的近700名农业专家和科研人员依托平台精准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此外,山东农科院在省内共建设3200余个农业信息服务站点,零距离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其中,省农科院作物所在东明县建立了“麦丰小麦博士科研工作站”,王法宏、张宾等四位博士常年驻站,在合作社推广小麦“两深一浅”轻简化栽培等多项实用、先进的关键技术,先后培训农技人员、合作社社员等2000多人次,合作社从最初的120户发展到1800余户,目前已拥有日产300吨的面粉加工厂,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王法宏也被评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记者 高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