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云原生技术成投资新风口 云服务巨头“群雄争霸”
最近很多人关注贝恩:云原生技术成投资新风口 云服务巨头“群雄争霸”,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贝恩:云原生技术成投资新风口 云服务巨头“群雄争霸”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不断迭代并广泛应用,科技已不仅仅是工具,而且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重要的颠覆性力量。
贝恩公司11月25日发布的一份《2021年中国高科技行业报告》指出,云技术、人工智能仍是流行的高科技投资赛道。过去10年以来,投向这两大细分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在整个高科技行业获得的风投总额中占比超过1/3。
长在“云上”的软件
报告认为,高科技已经突破行业的边界,未来大型云服务商将继续领跑行业,云计算需求增长将持续推动混合云和多云解决方案的发展,云原生技术将成为高科技投资的新风口。此外,“平台”商业模式也在从2C向2B延伸,在原有以消费型数据为主体的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生产型数据和软硬件设施,与工业4.0的结合愈加紧密,预期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投资热点。
与已经成熟的“平台”商业模式不同,中国云原生技术领域尚处于百花齐放的早期阶段,未诞生出可与美国同行相媲美的领先企业。云原生技术公司的业务核心是数据分析,服务企业客户而不是消费者个体,通常不开展除数据以外的业务(如电商、视频创作等),因此对数据资产本身的掌控较弱。
未来的软件一定会“生长在云上”。研究公司Gartner在最新发布的一份《2022年重要战略技术趋势》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云原生技术”,并称其为数字基础设施的闭环之一。
根据Gartner的定义,“云原生平台”简单来讲,就是提供一个可以让应用程序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云”的环境,是一个天生就为“云”设计的平台,在“云”上运行,充分利用和发挥“云”平台的弹性和分布式的优势。
Gartner大中华区管理副总裁瑞恩(Michael Ryan)在近期接受采访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云原生平台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我们在开发软件的时候,可以剥离应用和基础设施的关联性,并充分利用公有云的优势,缩短上线的时间。”
得益于公有云资源,云原生基础设施软件公司更易发布新款应用程序,并且迅速地规模化推广,从而蓬勃发展。以迅速成长的云原生基础设施软件供应商Snowflake为例,Snowflake开发了多个可以在公有云上运行的平台,帮助企业拉通分散的数据,便于数据分析和共享,以及开发数据驱动型的应用程序。
“在使用云计算资源时,公司通常采用按量付费的模式,无需在前期投入大量资本,有助于将投资集中于产品开发、销售、营销和其他领域。”贝恩报告指出。
云服务巨头“争霸”
Gartner认为,过去10-20年的科技发展过程中,技术下沉是一个很大的趋势。“我们发现随着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成熟,软件开发变得越来越容易。包括应用性能、负载、安全性、扩展性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云原生时代都能逐渐被解决。”瑞恩说道,“这是云原生给软件开发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迁移方面带来的一个变化。”
“云原生技术在中国市场表现火热,在过去5年涌现出了大批快速发展的创业公司,同时也有不少本地化开发部署的软件公司积极向云原生技术转型。”报告写道。贝恩认为,在中国企业数据质量相对薄弱,云技术行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长期来看,云原生技术模式的发展将有广阔的空间。
贝恩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云原生基础设施软件市场的上市公司市值总和接近5000亿美元,部分头部企业的市值较2019年翻番。中国也诞生了一批估值超过10亿美元规模的云原生基础设施软件企业。
来自于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的需求也将推动专用芯片(ASIC)市场的激增。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成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两年,混合云的需求推动数据中心迅速扩张,去年全球数据中心的增速达到30-40%。我们认为,云计算需求的增长趋势不会改变,而且这一需求的增长也将大幅超过芯片产能的提升速度。”
由云计算催生的数据中心需求的增长已经在一些企业的财报中显现。根据上周英伟达公布的财报,第三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销售额达到2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9亿美元增长 55%。英伟达为云提供商和大型企业提供用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图形处理器。该公司表示,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是由“超大规模客户”对GPU的需求推动的,这些客户包括亚马逊云AWS、微软云Azure和谷歌云等云提供商。
近期,由“元宇宙”推动的云计算需求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对此,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朱永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元宇宙’的概念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行业内对于其底层的基础架构、用户终端设备、内容、以及通信协议等诸多方面,远未形成共识。比如说,‘元宇宙’是否必须要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架构之上,对这一点大家的意见就很不一致。”
不过他坦言,大型云服务商在推广“元宇宙”概念是具备其天生的优势,而诸如亚马逊、微软、Meta(前Facebook)等云服务和内容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硬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