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老农修葺房屋 挖出诡异大黑石 宋代红棺材之谜被揭开
最近很多人关注2016年浙江老农修葺房屋 挖出诡异大黑石 宋代红棺材之谜被揭开,山东创新网小沐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2016年浙江老农修葺房屋 挖出诡异大黑石 宋代红棺材之谜被揭开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2016年5月3日,浙江台州的农民杨年志准备修建自己的新房子,挖土机在挖掘土丘时,突然“哐”的一声,地里挖出来一块棱角规整、颜色为黑色的大石头。
杨年志有些害怕,觉得黑色的石头会带来不祥,告诉了哥哥之后他们决定打给屿头乡政府,政府第二天一早就派专家们就赶来了。
经过勘测发现这是一座南宋古墓,可是就当地的考古发现来看,如此大规模的墓葬还未出现,那么问题来了,这座古墓的主人会是谁呢?
特别的缘分专家小组的成员符艺楠和黄岩博物馆的馆长罗永华在赶往现场之后马不停蹄地展开了现场工作;经过测量古墓大概长三米,宽大约五米,这在当地已经是规模较大的墓葬了,这个发现让专家小组的成员惊喜万分。
往下深入后发现,地下并排有着两个墓穴,从形制上猜测得出应该是夫妻合葬墓,墓主人应该是夫妻二人。而最开始发现的黑色的大石头并不是什么不祥的征兆,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压到墓顶上的条石。
经过考古人员的发现,左边的墓穴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破损较为严重,只剩一座残破的棺木,这让专家们大失所望,本以为会发现意义重大的文物,没想到一无所得。
黄岩博物馆的馆长罗永华在采访中说道:“这也是国家的一种遗憾,在发现意义重大的古墓时通过勘测发现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就会非常地难过,文物的出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历史,还能给后代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丢失一件都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考古人员在失望过后经过相互鼓励打起精神,还有右侧的棺木呢!很快,工作小组撸起袖子加油干,经过时间的推移,右侧的棺木显露出来真面目。
右侧的棺木保存相对完好,按理说早就应该腐蚀的木头棺材,如今仿佛还在保持着刚入土的样子,红色锃亮的棺木让专家十分好奇;不仅如此,右穴从它的墓室结构包括上面的很厚重的石条盖石都还存在。
经过一系列的勘测,专家认为长3米 宽5米且用巨型条石压棺的墓穴在浙江本地并不多见,这让专家们更加好奇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了。
为了谨慎起见专家们上报到了浙江省考古所,考古所的专家建议将已经破损的墓穴进行进一步的清理,找一找有没有遗漏的文物;针对右侧完整的墓穴要严格地按照考古发掘的程序来做。
按照浙江省考古所的建议,专家们对破损的左侧墓穴进行清理,没想到除了几块碎小的骨头外在左侧墓穴正前方的地下发现了一块白色的石头,这个白色的石头可不简单,那就是墓志铭。
我想大家都知道墓志铭是用来记述墓主人的生平,在考古界墓志铭的出土是有重要意义的,通过墓志铭就基本可以确认墓主人的身份;那么,出土的这个墓志铭又记载了什么呢?
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左侧墓穴的安葬的女主人是李氏,生于绍兴己卯年,这可以确定这个墓修建于南宋年间;经过对墓志铭的清理、拓片,了解了李氏的生平,也确定了右侧棺木的主人名字赵伯澐。
遇到阻挠就在考古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这个时候却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来的这位巧合的是和墓主人赵伯澐是同姓,众人还在疑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的时候他开口了。
“你们都停下来,哪有挖人祖坟的啊”,赵文喜一边说着一边阻挠着考古工作的进行。
考古人员不得已停下对考古工作的进行,符艺楠和黄岩博物馆的馆长罗永华去和赵文喜进行交涉,赵文喜说:“你不信的话跟我回家看族谱”。
专家们跟随赵文喜回到了家里,只见赵文喜小心翼翼地请出了厚厚一摞的族谱,解释道:“这是我们《西桥赵氏宗谱》,我们的家谱代代相传,你们不就是在挖我的祖坟吗?”
专家们接过族谱翻看,结果第一页让专家们大吃一惊,究竟是为什么呢?
族谱的第一卷写着始祖宋太祖匡胤第七世孙伯澐通义大夫,不仅墓主人的身份确定了,就连他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肯定。
家谱的这一页让考古专家们兴奋到了极点,因为这意味着整个墓葬里面的文物会给考古研究带来巨大的价值;面对赵氏后人的阻挠考古工作如何继续?这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专家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对赵文喜进行谈话让他了解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另外一个是如果不能成功就依照国家关于文物保护这方面的立法做出判断。
普及一下法律知识,国家在《文物法》中规定了墓葬的所有权问题,对于已经遗存在地下八百年历史的古墓是属于国家所有历史文化遗产,按照规定属于国家进行依法保护,或者是由国家指定的专门的保护机构来进行考古发掘。
幸运的是,赵文喜在面对专家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话语中同意了墓葬的发掘。
特别的缘分黄岩博物馆的馆长罗永华在听到墓主人的名字后感觉到了莫名的熟悉,好像在哪里听过一样,但是时间紧任务重,罗馆长暂时将这个想法抛之脑后投入到工作当中,但是赵家的族谱却让黄馆长如梦初醒,原来,罗馆长和墓主人赵伯澐还真有一段不解之缘。
族谱里简要记述了赵伯澐的生平,罗馆长通过研究发现了赵伯澐辞官回乡后曾经兴修水利,其中就包括黄岩县城里横跨西江之上的五洞石桥。
说起这座桥黄岩县人民都说从小就在这座桥边长大,听爷爷拿着茶水在桥底下的大树旁乘凉时讲故事,妈妈在桥下洗衣服让孩子们别乱跑,可谓是见证了黄岩县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罗馆长说:“这座桥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一直屹立不倒,如今也是保存完好并且还可以正常使用的一座古桥,一直是黄岩县人民生活必经之路。”
不过更巧的是,这座桥就在罗馆长家楼下。
罗馆长说:“有时候睡不着我就喜欢看着这座桥发呆,或者读累了想换换心情的时候就喜欢望着他,会让我的心情平静下来。不过,现在我给你们看个好东西”。
说罢,黄馆长拿出了一本泛着黄的古书《黄岩县志》。
据了解,一年前黄馆长为了更好地了解黄岩县的发展于是在拍卖行买下了一本清光绪版的《黄岩县志》,里面就记载了赵伯澐主持修建这座桥的经历。
“这大概就是命运的指引吧,跨越了八百年的时间相遇,我好像有一种真真切切认识了这么一个人的感觉。”黄馆长如此说道。
红棺的秘密在确认了墓的年代后出于谨慎的考虑,怕发掘过程中出现不可控的因素,于是专家小组请求国内知名的宋代墓葬考古专家郑嘉励的帮助,接到请求后,专家郑嘉励火速赶往考古现场。
郑嘉励赶往现场之后第一时间对墓志的内容和赵文喜提供的族谱进行了严格的考证,他确定赵伯澐的墓时目前为止浙江省内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意义重大;而且还是皇族的墓葬,所以对待这座墓葬一定要慎之又慎。
于是专家们有条不紊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最后制定了初步的方案。
他们准备移开压在墓室顶上的黑色巨型条石,在棺木盖暴露出来以后就可以看清楚棺木整体表面上部顶盖的情况,方便发掘工作的后续进行。
展露出全貌以后专家发现赵伯澐的墓是典型的南宋砖椁石顶墓,这种墓的特点是内棺外面包裹着木棺,棺顶用石板横盖住,可以极大程度上的保护棺材不被盗墓贼盗窃,而且还密闭防水。正是因为如此,盗墓贼绝不可能轻易打开赵伯澐的棺材,这同时也给考古的工作人员带来了麻烦。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考古人员终于想到了不破坏棺材的办法,那就是先拆边墙。
边墙都拆完后,就到了开棺环节了。当一切准备就绪时,郑嘉励反而不同意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郑嘉励认为由于赵伯澐的特殊身份,不仅是皇族,又是宋朝的高官,陪葬品肯定非常有价值,更何况宋朝的服饰十分考究,赵伯澐下葬时肯定是穿了丝绸的,经历了八百年的丝绸稍有不慎极容易损坏。
听到这里,专家们恍然大悟,那究竟要去哪里开棺比较合适呢?又让专家们陷入了难题。
为了保护丝绸不受损坏,郑嘉励向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了求助,很快,丝织品保护专家们给了郑嘉励答复。
按照丝织品保护专家的答复,专家们找到了合适的位置,那就是——黄岩博物馆新址。
而在搬运过程中又是状况频出,最后终于运送到黄岩博物馆后,专家们对着棺木又犯了难。
考古工作人员在技术设备和预案上做了万全的准备,却没想到根本打不开棺材;棺材严丝合缝,根本找不到接缝口,专家郑嘉励围着棺材足足找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找到。
这期间有人提出不然就暴力开棺吧,郑嘉励坚决不同意,这不仅会毁掉棺材,更有可能会毁掉棺材里的文物,直到有位工作人员站了出来,提出要试一试。
众人也没了办法,他围着棺木转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棺木顶部的油漆层里发现了一条隐隐的细线,在终于找到了接缝口后,开棺工作中终于可以得到进行了。
工作人员找来工具,按照开棺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完成,就在棺材即将要打开时,专家叫停了。众人都在疑惑为什么不一口气把棺材打开露出棺材里面的庐山真面目呢?不仅如此,专家们还让所有人都离开。
经过专家解释,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尸体腐烂会导致棺材里面会聚集很多未知的微生物;
二是因为高等级墓葬里面通常有防腐物质,比如水银等等,容易释放有毒物质。
这两样东西不管是哪一个一旦吸入人体都会对人造成生命危险,所以放置一夜可以将有毒物质挥发掉。
第二天一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赶到了现场,为了抢救这批文物必须分秒必争。
提取工作稳步进行,首先是提取了一床丝绵被,因为积水的原因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所以工作人员立刻送去保护性清洗;当露出墓主人尸身时,工作人员犯了难,墓主人的尸身和衣物已经紧密地贴在一起,究竟怎么可以完整提取出墓主人身上的丝织品呢?
发掘现场不利于衣物进行“揭展”,专家们很快就想到了丝绸博物馆新开发了“天眼实验室”,不仅可以提供提供揭展所需要的环境,还有摄像头实时记录,问题在于目前这个地方还在测试阶段,正式启用最快也要等到一个月以后了。
经过专门讨论决定,还是准备等到“天眼实验室”筹备好在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结果没想到在等待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意外,那些丝织品衣物上面开始出现霉点。
如果霉点扩散,则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功,幸好联系到了丝绸博物馆的修复专家,得知具体方法后工作人员拿着75%的酒精耗费大量的时间一点一点的用棉花压拭衣物表面。
时间终于来到了一个月后,实验室正式启动了。
工作人员先是用CR(计算机X射线摄影设备,相当于人的CT)给赵伯澐的尸身进行扫描,这样可以知道它的内部信息;但是经过扫描得出丝织品已经和赵伯澐的骨头粘连在一起了,这无疑给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但是工作人员总是积极的去解决问题,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还是把完整的衣物尽可能完美的提取了出来。
经过了专家组两个多小时的精细工作,一共揭展出8件衣服,8条裤子,一双布鞋,一双棉布袜,一双手帕,意外之喜的还有81颗佛珠。
随着赵伯澐衣服的顺利揭展和修复宋代红棺材之谜从此被揭开,进行展出时赵伯澐墓出土的衣物被国内外专家被称为“宋服之冠”。
宋代红棺材的出土不仅为我们再现了宋朝士族阶层的身份和讲究,对于研究宋代的服饰具有重要意义,还为研究宋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