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还能买吗「腾讯又怎么了」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腾讯还能买吗「腾讯又怎么了」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腾讯还能买吗「腾讯又怎么了」,希望能帮助到您。
©商业与生活 文|朱晓培
校对|大道格
8月16日,一则“腾讯计划出售美团股份”的传言,让美团股价瞬间暴跌近12%,恒生科技指数也跟着一路走低。虽然腾讯稍后澄清“报道不准确”,但是几个交易日过去,美团股价和恒生科技指数依旧没能修复到前值。
低迷的行情,反映了市场的担心。
看起来,这些担心,也不是杞人忧天。目前,腾讯持有美团17%的股份,约合229亿美元。而眼下,港股每天的交易量也差不多是200亿美元。如果腾讯清仓式减持,市场怎么接得住?更重要的是,如果腾讯把美团都卖掉了,谁还会为那些需要融资的互联网公司输血呢?
关键是,腾讯会卖掉美团吗?
01
学成文武艺,卖给BAT
如果把IPO作为一家公司创业初步成功的标志,那么这个成功率相当低。
一家叫因果树的大数据分析公司,曾经在2013年开始跟踪当年获得过天使投资的48家创业公司,到2017年,走到D轮的公司只剩下2家,占到4%;而实现IPO的只有1家,占到2%。
如今,随着资本市场趋冷,这个概率已经变得更低。
一家创业公司,能走到IPO的机会,十分渺茫。但是,来自大公司的收购,则让投资人和创业者多了一种选择。
2010年前后,随着手里现金储备的不断增加,BAT(百度、阿里、腾讯)开始投资并购一些创业公司,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创新浪潮,则把巨头的投资并购推向了高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在过去10多年中,阿里和腾讯各自投资了800多家公司。
也因此,中国互联网创业圈里,一度流传着一句话:学成文武艺,卖给BAT。
腾讯投资美团的前世今生,也是一个卖给BAT的故事。
2013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BAT三大互联网巨头,都试图从自己的优势业务出发,建立其自己的O2O生活服务平台。
百度想以地图为中心,吸引生活服务公司入驻,为此耗资1.6亿美元控股了糯米网。阿里则围绕支付宝拓展O2O应用场景,并推出了新业务淘点点。腾讯则开始推动团购网站高朋网入驻微信支付,但小小的高朋网,显然承受不了腾讯生活服务O2O的理想。
与此同时,美团和大众点评,作为最有可能的“下一个上市公司”,两者爆发了激烈的正面竞争,又因为同处让BAT都眼热的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面临巨大的压力。
这场前景扑朔迷离的战争,最终随着一系列的并购、投资而画下句点。腾讯先是入股大众点评,又撮合了点评和美团的合并。阿里在经过一系列试错后,收购了饿了么。百度兜兜转转,又把外卖业务作价5-8亿美元卖给了饿了么。
通过一次次的投资、并购,阿里、腾讯构建起了自己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也是因为这一次次的并购,糯米网沈博阳、大众点评张涛、饿了么张旭豪等一众创始人可以带着自己的创业团队体面退出。
02
并购与垄断
“If you can't beat them,join them”(打不过他们,就跟他们联手),美国社会的传统智慧,到了互联网科技圈就变成了,“If you can't beat them,buy them out”(打不过他们,就买下他)。
回看国际互联网巨头的发展,也无不是通过一次次的并购,才得以形成的。
2020年10月6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反垄断小组发布的《数字化市场竞争调查报告》中列举了大型平台企业GAFA在近年来并购名单。数据显示,1998年-2020年,亚马逊和苹果分别收购了104家、120家企业;谷歌在2001年-2020年收购了256家企业,脸书在2007年-2020年共收购86家企业。
这些并购中,确实存在以消灭潜在对手的“猎杀性”的并购。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2020年11月对脸书的反垄断诉讼就显示,扎克伯格因为意识到了Instagram的相片和录像分享技术等会影响到脸书的发展,而发起了对Instagram和whatsapp的收购。
从社会发展和用户的角度出发,监管机构看到了巨头并购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它可能会加剧优质资源高度集中,对社会结构产生一些冲击;又或者会造成平台垄断,利用算法,绑架用户的消费需求。
也因此,监管对一些并购行为日益严厉。以亚马逊为例,此前两年多,它已经多次因为反垄断调查,被罚金额数量超过20亿欧元。
但是,巨头的并购,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积极的一面。
03
并购会抑制创新吗?
一些人担心,巨头并购会不会扭曲市场上的竞争,导致创新和创业被抑制。还有人认为,来自巨头的收购,可能会影响资本市场对于新创企业的信心,导致新创企业难以在市场上获得融资。
这种现象在医药等行业或许存在。此前又有三位经济学家曾在经济学界的顶尖刊物《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对制药行业的数据分析发现,在制药行业的并购中,有5.3%会产生所谓的“猎杀”后果,包括研发项目在并购后被搁置,或已有的研究成果则被雪藏。
但是,这种推论却并不适用于互联网科技企业。互联网科技的一大特点,就是复制性的创新无处不在。以打车为例,滴滴和快的当年就曾以为一旦合并市场上就再无对手。可实际上,美团、曹操、阳光出行等各种打车软件层出不穷。
实际上,一些创业团队在加入大公司后,反而创造了更大的辉煌。比如,因为Foxmail被腾讯收购的张小龙团队做出了微信。脸书在并购了Instagram之后,也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团队,并给予了他们较多的自主性和很多的资源。对于用户来说,并购后,体验反而得到了改善。
相反,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实现独立IPO,最终也不一定会有比卖给巨头更好的结局。
从聚美优品、司库、到美丽说、每日优鲜,市场上一大批曾经独立IPO的明星公司已经退市或者即将退市,甚至面临着破产的危机。而造成它们这种困局的,并非是来自巨头的打压,相反是来自其它领域的创新竞争。比如美丽说,它日益走低的股价,更多的是因为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的兴起。
04
为梦想买单
对于那些视企业为孩子的创业者,来自巨头的并购,收购无疑是横刀夺爱,会打击其对创业的信心。但对于那些视企业为“猪”的企业家,被收购本身或许就是他们所希望的。
我们应该要承认的一点,绝大部分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其实都是秉持着“养猪”的心态,赚钱养家。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自巨头的并购可能,反而会激发人们的创业创新热情。
特别是今天,二级市场趋冷。互联网科技企业的IPO已经暂停了将近一年,就连互联网巨头股价也遭到腰斩。一级市场的投融资也在低位徘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互联网运行分析团队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互联网投融资运行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二季度,我国互联网投融资案例数环比增加6.8%,同比减少36%;披露的金额环比减少16.7%,同比减少69.9%。
冷淡的投融资市场,势必会阻碍人们创新创业的热情。而来自巨头收购的可能会加快投资者资金获取回报的时间,从而增加他们对初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实际上,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的目标主要是获得收益,实现变现,至于是IPO还是被并购,他们并不会特别地在乎。
CCV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曾经提到,当年还在KPCB时想要投资拉手网,但是在签约的前一天,被朱啸虎给截胡了。这让他一度很沮丧,退而求其次,投资了满座网。
2011年,腾讯3.25亿元投资高朋。相比当时的拉手、窝窝,高朋算是善始善终。不过,在经营了两年后,随着美团的胜出,高朋无疾而终,从2013年后市面上再无相关报道。2014年,苏宁收购了满座网。
换句话说,腾讯的那笔投资,为创业者和早期投资人的梦想买了单。而对于那些需要持续投入研发的创业公司,来自巨头的这种输血,有时候就是续命。
数据显示,有数百家公司,因为BAT的收购而上岸。其中,阿里巴巴在2014年至2020年期间所披露的重大股权投资高达3958亿元,腾讯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披露的重大投资项目合计3888亿元,百度自2006年至2020年共收购197家企业。
05
腾讯投资转向,美团依然有价值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腾讯会卖掉美团吗?这需要弄清楚腾讯的投资逻辑。
近两年来,腾讯已经在改变投资策略。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腾讯剩余上市投资公司(不包括附属公司)的权益公允价值为6019亿元。而在去年年底,这个数字是9828.35亿元。
纸面上消失的这3800多亿元,一部分源于股价的震荡,另一部分就是减持。上半年,腾讯已经通过分红、出售等方式,减持了京东、新东方在线、Sea Limited(冬海集团)等多家公司的股票。
但同时,腾讯的投资版图也新增了半导体公司“云豹智能”、钙钛矿太阳能组件供应商“协鑫光电”、新型储能器件及PACK集成系统研发生产商“巨湾技研”等先进制造领域;以及赛禾医疗、丹序生物等医药领域的公司。
对比可以发现,腾讯集中退出的是业务已经相对成熟的电商,而在硬科技、芯片等科技创新领域保持进攻姿态。而这与近期的相关政府政策方向吻合。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到了平台经济的发展问题,指出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分析认为,“绿灯”投资案例可能涉及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产业升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而美团近年来的转变,也与绿灯”趋势趋同。它一方面积极探索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发力自动化配送等硬科技。
投资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既需要仰望星空,也要看脚下的土地。对于巨头来说,既要看到未来发展趋势,更要守好自己的大盘。
眼下,饿了么与抖音在本地生活服务的一系列探索,既证明了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价值,也从侧面表明这仍是一个竞争市场,远谈不上垄断。不论是从趋势还是生态上看,美团对于腾讯仍有价值。因此,可以判断,腾讯甩卖美团的可能,基本不存在。
当然,考虑到当下的投融资环境,以及腾讯降本增效的策略方向,也不排除腾讯未来会用美团等持股公司的股份代替现金进行分红。但这并不影响双方在生态上的继续合作。就像腾讯与京东那样——分红减持半年后,双方又重续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期三年。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