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离开北京「北京王德彪」

互联网 2023-02-17 20:02:31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舍不得离开北京「北京王德彪」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舍不得离开北京「北京王德彪」,希望能帮助到您。

命运送来这一城,凭什么不能重新追梦——

去杭州

杭州的外地口音正在多起来。除了阿里巴巴这样的“巨鳄”之外,辐射周边的高科技布局正在吸引更年轻一代的创业者。而在其他大城市成功历练的前辈也在这个江南秀美之城找到了更理想的用武之地。为什么去杭州?理想的人文脉络,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地缘经济,充满竞争和发展魅力的软环境,正在成为继北上广深之后的人才聚居地。

2015年12月,北京海淀区某写字楼。因为重霾,霍仟看不清对街的建筑。下班,公交车迟迟不来。她只好挤地铁,花了两小时回家。进门还没喘口气,房东打来电话:房租涨价。她一下子哭了,人生怎么如此艰难?

偏偏打开朋友圈,几个在杭州的同学正晒着蓝天白云的快意人生。当晚,霍仟和男朋友,这对已拥有北京户口且供职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情侣,第一次认真讨论,是不是该离开北京了?

2016年10月,杭州火车站。上海985高校硕士生郑叶,头一回从虹桥站坐高铁到杭州找工作。双脚踩到站台后,他脑海里莫名蹦出一句话:“以后这就是你定居的城市了,你要学会慢慢喜欢。”

高中毕业后,郑叶的生活轨迹从未偏离上海。毕业季,上海一大企业早早给了offe。编程能力,使这个文科生简历出众。可郑叶最终的决定让同学大跌眼镜:去杭州。他不解释,就开始频繁奔赴高铁。

2017年7月,上海杨浦区居民楼。30岁的余岳忽然接到猎头来电,对方称杭州某顶尖电商总部,有个与他经历、兴趣匹配的职位空缺。

这些电话,像空降了一架天平:开疆拓土和岁月静好,二选一吧。余岳工作9年,已在上海买房,即将升任公司副总。并且就在前两天,女儿刚出生。“先别想太多,明天去杭州面试看看?”妻子支持他。

等到时间落脚在2017年8月,霍仟、郑叶、余岳的纠结插曲,有了稍显圆满的逗号。杭州,打败了所有稳定而已知的选项,成为他们的新坐标。

猎聘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杭州已经超越北上广,成为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

这些青年为什么选杭州?杭州又凭什么赢得他们?

离开:我舍不得北京,但北京不是我的全部梦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所接触到的,那些抛弃北上广、改道去杭州的年轻人,基本都会承认一点:对于“前任”之城,他们都曾笃信离不开,可到了后来,也的确做不到。

“我们觉得两个人涨工资的速度,跟不上北京房价上涨的幅度。”霍仟直言,离开北京,房价应该是最关键的因素。当时的购房预算300万元,在城中只能买狭小破旧的二手房,更别提学区房了。再加上雾霾,继续执念于北京“对下一代不是很负责”。

除了预见北京无法保证生活品质,某种工作氛围也令霍仟不那么喜欢。霍仟和爱人在北京都供职互联网公司,希望未来以电商为主要发展方向。霍仟当时上班的公司靠近中关村创业大街,工作日吃饭都会去那条街。“每天都听他们吹嘘,好像每天都会带投资人、有几个亿,这种风气我不是很认同。”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霍仟和爱人偏爱阿里和腾讯,而两个公司核心力量分别落在杭州和深圳。霍仟评估了一番,杭州的房价相对温柔,环境良好,工作氛围相当理想,“能给愿意从事互联网的年轻人提供机会”。

霍仟想起,爱人当年刚和她在一起时,曾问她觉得杭州怎么样?彼时霍仟对杭州毫无概念,便没有回应。如今想来,兜兜转转,竟回到最初那个默不作声的答案。

今年7月底,张东瑶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拜拜,北京》。“在北京待了两年,虽然已经离开,但是也没后悔。当初来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不设限,那如果非得在梦想前面戴上北京的帽子,不是又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了吗?”

事实上,写这封“分手信”时,她已经开启杭州的时间轴了。

张东瑶是个“体验派”姑娘,骨子里有股闯劲。读高中时,北京是她最想去的城市。高考分数足够去北京读普通的本科,但张东瑶不想将就,选择了湖南的一所211大学。

北京梦是不可辜负的。大三放假,张东瑶拉着一只箱子来北京实习,辗转了多家媒体,毕业后留京就业。“在北京两年的时间,不能说具体实现了哪些梦想,但这是一段重塑自我的时期,包括外表、见识、思想。”

周围朋友都抱着“再待几年就离开”的心态,说北京是留不住人的。张东瑶如今离开,直接原因却并非逃离——因为男朋友在杭州读书、工作,她选择守住这份感情。至于北京,是一场有期限的体验,可以随时结束。

张东瑶的“切换频道”相当麻利,北京租房尚未清空,她提着行李箱就南下面试了,一如两年前的匆匆北上。

“我舍不得离开北京,但它又不可能成为我的全部,如果我把自己禁锢在北京,可能会失去另外一些精彩。”对张东瑶而言,杭州是一个与北京无异的平等选项。命运送来这一城,凭什么不能重新追梦?

进击:杭州拥有“浪尖上的尝试”,相信未来不输上海

顺利闯过了4轮面试,8月底,余岳就要暂别上海的家人,独自前往杭州解锁未知世界。

“前东家最值得留恋的是职场关系。老板对我很好,还准备提拔。但没办法,那样一个家族企业,天花板显而易见,和杭州新型互联网公司不能比。”出乎余岳的意料,当他申请辞职时,老板竟报以充分理解——一生当中特别珍贵的机会没有几次。

“去杭州的决策,沉没成本很高,做一个选择要放弃很多,比如我原来经营的强大的人脉,早先的种种投入。如今我到杭州,完全重新开始。”获得家人的支持后,余岳决定追随一次直觉。

转战杭州后,霍仟和爱人入职同一家电商公司。“在北京时的生存压力、通勤压力,现在都不需要考虑了,我们能享受工作本身的乐趣。”

霍仟记得,初到公司所在的电子商务园,感觉“好偏僻”,周边环绕着村庄农田。结果站到门口,进出往来的皆是豪车。之后她听说,“阿里系”的不少网红店主也默默“隐居”于附近。

“我们老板出生于1986年,中高层管理者里面有25岁、29岁的。员工非常年轻,最小的是95后,大家很有激情和活力。以前在北京,同事只是严肃聊工作;在杭州,群里同事聊着聊着就甩出表情包来,很萌很潮的那种,每天像‘斗图’!”一样从事互联网行业,杭州却带给霍仟浓郁的青春气息。曾经,她和同事们习惯穿着高跟鞋与职业衬衣上班;而今到杭州,换上了随意的平底鞋、文化衫。

杭州,引领一批年轻人奔向理想事业的下一站。

郑叶是浙江金华人,本科和研究生岁月通通献给了上海。今年毕业季,郑叶拒绝了上海企业的offer,签了杭州一家国企。

“单位领导也很好奇,问我为什么来杭州?”为了郑叶的毕业去向,一家人召开过5次家庭会议。父母担心上海生存负担重,每天通勤时间久。郑叶内心一直感觉亏欠父母,不如去一座离家乡近、经济压力小的城市。那么杭州,自然是最好的选项。

初来乍到,郑叶觉得,杭州的工作机会虽不如上海多,且暂不能安放自己有些古怪、奇特的喜好,但杭州未来可期。

杭州的都市节奏,郑叶适应得很快。“一些生活细节让你体会到这里的不同。马路上‘车让人’,西湖附近设有公共直饮水机。最独特的是用支付宝坐公交车,简直是浪尖上的尝试!”

郑叶欣赏这座城市对人才的重视。按照《杭州市新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发放实施办法》,只要毕业时间在2016年11月2日(含)之后、毕业后一年内在杭州用人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硕士研究生每人可得到补贴2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可得到补贴3万元。

“我总会把杭州和美国的加州相类比,加州认同‘草根文化’,杭州也有相似的气质,作为互联网经济新兴城市,创业氛围非常浓厚。”在郑叶眼中,当下这座城市挺像10年前的上海。

近日,临安“撤市设区”,杭州的市区面积大幅度扩展,舆论场更是猜测杭州或将迈入一线城市。

郑叶乐观地判断,杭州的城市发展吸收了京沪的先进经验,又建立了巨大的互联网行业平台;同时借助G20峰会、2022年亚运会,杭州的国际地位和认知度会日益升高,未来不输上海。

归属:杭州正处于上升期,我肯定不会吃亏

霍仟和爱人租住公司附近一套两居室,90平方米,装修精美,家具齐全,房租才3000元人民币出头。去年年底,他们已在杭州购置了住房。

郑叶入职后,单位安排他与同事合住两室一厅的公寓。周末午后,郑叶会在小区门口坐公交车,不出20分钟抵达浙江图书馆。

杭州渐渐有了长期根据地的模样。近来,郑叶和父母打算尽快购房,“现在不买,以后涨价”。

杭州“土著”女生冯苍苍,自称“放弃了全世界回家”。她先是奔赴英国和美国攻读双硕士,回国求职的一整年,穿梭于杭州和上海两城之间。

“杭州对于我来说是家,是从小长大的地方,而不只是一个城市。这个名字比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分量都要重。这种归属感是无法替代的。”冯苍苍坦言。

冯苍苍每次坐高铁去上海,出站换地铁线排很长的队,晚高峰再赶回家,车厢永远拥挤不堪。想到回到杭州,生活幸福感会高一点吧!冯苍苍说,某天她又从上海面试回来,恰巧赶上G20峰会。“我第一次发现上海去杭州高铁票卖完了,意识到这是大事啊!文艺晚会全程,我一秒不落看完了。当时心里特别骄傲,杭州像一座大城市了。”

“从全世界路过完毕”,冯苍苍签了杭州的企业。偶尔去上海出差,走进地铁站,她和同事调侃:“总觉得哪里不对!喔,上海怎么还没普及支付宝呀?”

相较于本地人,外来人的归属感,往往寄托于群体的正面认知上。

“我来杭州,正好能感受这座城市的上升期,我一定不会吃亏的。”对个人在杭州“新疆土”的进步空间,张东瑶的语气笃定。

正式移居杭州的第一个周末,张东瑶去了“淘宝造物节”。她看到一座城市因为一个公司而产生的巨大变化,心里很感动,相信更多年轻人会喜欢杭州的新潮气质。

大概是潜意识里想给自己打气,决心去杭州的那段时间,张东瑶很关注那些支持杭州的言论。“我很喜欢高晓松,他在《晓说》有一期中说,想把他的‘杂书馆’开到杭州,我想‘哇塞,英雄所见略同’。包括我看到一些名人写文章提到杭州,都会感觉很好——这座城市正在发展,很多人都看好它的活力。”

(记者沈杰群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郑叶、余岳、张东瑶、冯苍苍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沈杰群